豆瓣8.8分《七武士》:日本武士的宿命——被“菊”塑造的“刀”

只狼幕府入侵後怎麼走

豆瓣8.8分《七武士》:日本武士的宿命——被“菊”塑造的“刀”

作為黑澤明奠定其大師地位的重要作品,《七武士》散發著濃郁的史詩醇香,找尋

“英雄”

,保衛家園,紛繁複雜的人物,曲折妙趣的敘事……片長近三個半小時,看完竟仍覺意猶未盡。

但是,歷史越是厚重,其坍塌的聲響,便越是令人心驚膽戰,這雄渾壯麗的旋律,總是被一組陰鬱的和絃籠罩,其中潛藏的,是黑澤明對武士精神與武士階層透徹的思考,哀嘆,與緬懷。

被“菊”塑造的“刀”

黑澤明於1910年在一個傳統武士家庭中誕生,此時日本軍國主義蔓延,對武士道進行歪曲扭化,因為“有幸”見證了這一特殊時期武士的衰落,在電影創作中,他對武士形象往往會做出獨特的詮釋。

追溯武士的誕生:早在平安時代,廣義上的“武士”便作為軍事力量受地方領主統領,江戶時期,吸收儒家與佛教思想,結合日本傳統的神道教,武士思想正式成型——由始至終,武士都是因為統治階級的需要而

『 被誕生 』

,被塑造出的一種形象,武士這把

『 刀 』

,一直都是為了守護

『 菊 』

存在的,而這,也正是武士道精神中『 絕對忠義 』等不合理思想的真正緣由。

因為《菊與刀》這本研究日本社會與文化的專著,菊(統治階級與幕府)與刀(武士)的比喻日漸深入人心,但實際上,此書是由一位不懂日語,從未在日本生活過的美國人類學家透過採訪美國的日本移民,閱讀二手文獻寫成,其中存在大量想當然的臆測,各種令人啼笑皆非的解釋,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本書所代表的,是另一種對日本社會,對武士階層的

意淫

在《羅生門》中,黑澤明便對被

泥塑

出的理想武士形象進行了解構,武士金澤武弘並沒有高超的武藝,最終與強盜“決鬥”的場面,也如同兩個毛頭小孩打鬧般笨拙,滑稽。但這也許才是歷史中真正的武士形象,祛魅之後,我們才意識到,武士也是人,貪婪,恐懼,普普通通的人。

想象中威武而神秘武士並不存在,他們不過是一直作為『 工具人 』而活,但所謂武士,畢竟還是由一個個具體的人組成,其中自然也不乏真正的人傑、劍術與武術大師,祛魅並不是祛除,不能否認的是,優秀的武士,確實有獨特的能耐與魅力。

而在《七武士》當中,黑澤明便以某種方式為武士“正名”了,七位武士,分別代表著七種武士精神:勘兵衛——

領袖精神

,七郎次——

忠信仁義

,五郎兵衛——

睿智

,勝次郎——

執著希望

,久藏——

武功武藝

,菊千代——

正義感

,平八——

樂觀詼諧

,他們不是眼冒鐳射,上天入地的漫威超級英雄,片中也並未渲染其如何以一敵百,他們不過依靠團隊合作,最終消滅山賊,造福一方百姓,散發出人性的光輝。

不過,黑澤明終究是黑澤明,他的思想是深邃的,凡是稍微細心注意其中的視聽語言與劇情架構的觀眾都會發現,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好萊塢式『 英雄之旅 』故事。

武士與農民階層的對立

作為統治階級的一把“刀”,武士階層與農民階層一直都處於對立的狀態,他們本身並無多少財產,就像中國分封制下的

『 士 』

,天子分封諸侯,諸侯分封卿大夫,到了士這一階層,基本上沒啥可以分封了,比士更糟糕的是,日本武士甚至都算不上統治階層,他們更不可能接受分封,只得聽命於統治階級。

上有一個需要絕對忠誠的老大哥,下是對自己恨之入骨,一有機會便會報復的農民階層,這便是武士的真實處境。電影《七武士》的一個關鍵情節,便是七位武士來到村莊,菊千代組織農民把家中藏的武器都搬出來,帶到各位武士面前的場景。見到這些閃閃發亮的盔甲和矛箭,其餘六人都眉頭緊皺,死死盯著將武器抬進茅草屋的農民,因為他們知道,這些武器,都是農民殺死落荒武士得來的。

在死一樣的沉默中,菊千代終於坐不住了,蹭的一下跳起來,說了這樣一番話:“你們把農民當作是什麼?以為是菩薩嗎?簡直是笑話。農民最狡猾,要米不給米,要麥又說沒有,其實他們都有,什麼都有。掀開地板看看,不在地下就在貯物室,一定會發現很多東西,米、鹽、豆、酒…。到山間深谷去看看,有隱蔽的稻田,表面忠厚,但最會撒謊,不管什麼他們都會撒謊。一打仗就去殺殘兵搶武器。聽著,所謂農民,最

吝嗇、狡猾、懦弱、壞心腸、低能,是殺人鬼

。不要笑死我。”

話鋒一轉,他繼續罵到:“但是……是誰令他們變成這樣的?是你們,是你們武士。你們都去死!為打仗而燒村,蹂躪稻田,恣意勞役,凌辱婦女。殺反抗者,你叫農民怎麼辦?他們應該怎麼辦?該死!”

菊千代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出身農民,在山賊的入侵中全家被殺,而後因為打架厲害,偽造出自己的武士身份,由他來揭示片中最底層的社會衝突最合適不過,他的突然爆發,讓武士們意識到農民的處境,也看清了自己的所處的武士階層並非是什麼值得尊敬的善類,用一句話概括,那便是

『 眾生皆苦,眾生皆惡 』

但是,武士始終是凌駕於農民之上的,影片前部分中,農民們四處求尋武士,因為一個流浪漢在客棧內端著米飯憤怒的向勘兵衛說明情況,農民們把白米飯給武士吃,自己只能吃稗子(田裡長得像水稻的雜草),最終說服了勘兵衛,他接過米飯,表示“我不會白吃這些飯”。

此時,畫面呈現出一個極其詭異的構圖:勘兵衛端著的一碗米飯作為前景,後景為三個農民,在透視效應的作用下,一碗米在畫面中所佔的比例比三個農民還多——其寓意很明顯,農民地位低下,永遠處於

『 供奉 』

的境地。但是同時,黑澤明也進行了一個高超的辯證法演繹,因為一碗飯就答應幫助農民的武士,在此刻也顯得無比落寞。

豆瓣8.8分《七武士》:日本武士的宿命——被“菊”塑造的“刀”

武士們在村莊內集結,經歷過一番苦鬥,決戰前夜,年輕的武士勝四郎和村裡相好一位名為志乃的姑娘發生了關係,當這件事被志乃的父親發現後,農民和武士的階級鴻溝再次出現,所有的武士與村民都來圍觀,此時,畫面呈現出

『 分散視點 』

的排程方式,勝四郎和志乃處於畫面底部,村民和武士往畫面左右與上方離開,最終只留下兩人。

豆瓣8.8分《七武士》:日本武士的宿命——被“菊”塑造的“刀”

在特殊的時期,兩人的感情也不能被認可,正如志乃的父親所說:“農民女兒與武士怎可結合?”階級之間的裂痕是永遠無法磨平的,最終,他們也得各走各的路。

仗終於打完了,農民們載歌載舞,影片開頭,是一場豐收,影片結束,是一場播種,象徵著農民生生不息的田園生活,而此刻,僅剩下的三名武士立於死去的武士墓前,墳頭在高高的土坡上,位於畫面上方,三名武士站在畫面下方,伴隨著田野裡敲鑼打鼓,載歌載舞的聲音,氣氛反顯得更為壓抑。

豆瓣8.8分《七武士》:日本武士的宿命——被“菊”塑造的“刀”

這時,勘兵衛說到:“這也是一場敗仗吧”,多年的好友七郎次感到不解,勘兵衛回答到:“我是說,

贏的是那些農民,不是我們

”。農民最終獲得自己的安逸的生活,四位武士命喪黃泉,剩下三位繼續流浪,這對武士來說,是極其悲劇性的結局。

對武士道精神的另一種理解

每年的三月底至四月底,是日本櫻花盛開的日子,但與其他花不同,櫻花之美,其落更勝,賞櫻花,主要是賞

櫻落

,芬芳粉白的櫻花隨風飄散,灑落於塵土,在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後,凋零才是最終宿命。

而這,也是日本武士道的精神境界所在,在片刻的耀眼的美麗中達到自己的巔峰理想,發揮最大的人生價值,最後毫無留念的結束自己的生命,武士一生所求,不過是這樣的一個榮譽。如TGA2019最佳年度遊戲《只狼:影逝二度》中那面大旗上所書,正所謂

『 有死之榮,無生之辱 』

,走上戰場,便做好赴死的準備,全力以赴,戰死即是榮耀,苟活是最大的屈辱(原句出自諸葛亮《將苑·將材》)。

豆瓣8.8分《七武士》:日本武士的宿命——被“菊”塑造的“刀”

武士道中獨特的自殺文化,便源自於此,如果已經盡力,但還是未能成功敗敵,便不懈活於世上,此刻,唯有死亡能帶來榮耀:全力燃燒,然後像櫻花一樣,坦然的,毫無留念的凋零——

“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顧忌的死,毫不猶豫的死”

,一個武士真正在成就自己的時刻就是死亡的那一瞬間,因此真正的武士時刻準備著尋找死的瞬間、死的圓滿。

但是,伴隨著傳統社會的消逝,以及二戰中日本的戰敗,武士道精神逐步邊緣化,武士這把被“菊”握在手裡的“刀”,理所當然隨著“菊”的改變而改變,直至消失,只留下曾經存在的線索,作為民族文化精神的理想詮釋。

作為一個『 被誕生 』的階層,武士從一開始,便註定了落寞,即使是其追求的所謂武士道精神,也在《七武士》中被消解得支離破碎,正如勘兵衛那句“贏的是那些農民,不是我們”,不管是為統治階層還是為農民打仗,勝敗都是別人的,最終無論生死,其實都是虛無。

不過,歷史上每個階層,每個社會,都有自己的“被迫性”,對於每個人來說,由於最終不得不面對死亡,

生命在本質上也並沒有價值

,而決定這一生是否有意義的,是我們對待生命的態度,是否把過程,把反抗本身,當做人生之追尋,驅策自己勇往直前。

武士到最終會發現,一切都是虛無,世間各行各業,各種身份的人,到最後也會發現人生的虛無本質,但只要你給自己架構了足夠的

意義建築

,你便能活出自己的價值,雖然這一切都是一個悲劇,但卻是攝人心魄的。

也許,這才是武士道精神真正的遺產:人生本苦,但你要設法將自己嵌入到一個意義當中,活得悲壯,活得威武,只有這樣,當你面對死亡的時候,才不會覺得自己枉活一生。

參考文獻:

[1]傅雨簫。《七武士》:濁流中的清流[J]。書城,2018(06):121-128。

[1]張曉風。《七武士》中“武士階級”的影視語言呈現[J]。視聽,2017(07):87-88。

[1]鄒家可。從《羅生門》到《七武士》——黑澤明映象中的菊與刀[J]。電視指南,2017(07):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