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戌弭兵是怎麼回事?晉楚兩國為什麼因此休戰?

向戌,子姓,向氏,名戌,任左師,食邑在合,又稱合左師。春秋時宋國大夫,第二次“弭兵”運動的發起人。下面趣歷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春秋時期的向戌弭兵,簡單來說,就是中原幾大強國,為了爭奪霸主國的寶座,混戰了上百年的時間,最後誰也奈何不了誰。等到大家都打不下去的時候,這時候宋國有個叫向戌的官員,站出來發出號召,希望大家休戰。

因為大家這是都已經打得筋疲力竭,再也打不下去了,所以接下來,各國都很給面子,紛紛來宋國前來參加會盟。在這場會盟上,最終形成了晉楚兩國平分霸權,除齊秦兩國之外,其他所有諸侯國都要向晉楚兩國納貢的局面。

這場會議之後,此後十多年的時間裡,中原地區再無戰事。此後整整四十年之前,除了東南的吳越兩國開始頻繁征戰之外,中原核心諸國漸趨和平。直到四十年之後,隨著吳國徹底崛起,晉國這才撕破了和平協議,再次聯手吳國,重創楚國。不過,能夠在紛亂的春秋時代,維持整整四十年的和平時光,從很大程度上來說,這已經是一個奇蹟了。

向戌弭兵是怎麼回事?晉楚兩國為什麼因此休戰?

作為這次和平會談的發起人,宋國官員向戎,自然可以憑藉這項功績,被永久載入史冊。但如果回顧這場弭兵會盟的前因後果,我們就會發現:重要的其實根本不是向戌這個人,或者說不管是誰,隨便換一個人發起倡議,一樣能夠起到這個作用。真正能夠達成和平協議的關鍵因素在於,當時所有中原諸侯國,都已經徹底打累了,再也不想打了。

想要解釋這個問題,我們還是得簡單來說明一下,春秋時期中原諸國的爭霸歷史。

春秋初期,隨著周王室徹底衰落,各大諸侯國紛紛開始崛起。在春秋初期的時候,秦、晉、齊、楚等國,以新興大國的身份崛起,徹底走到了歷史舞臺的中央。再加上幾個老牌強國,比如宋國以及鄭國魯國之流,共同組成了第一梯隊。

相對第一梯隊來說,其他諸侯國,基本上都算是比較弱的。因為錯過了這個最初崛起的機會,所以接下來的整個春秋時代,等待他們的,只能是不斷被其他大國兼併。至於周王室,不好意思,當時的周王室,已經衰落到連一個鄭國都打不過的地步了。到了這個時候,自然沒誰會再去管周王室的命令了。

第一梯隊崛起之後,接下來首先脫穎而出的,是東方的齊國。齊國在齊桓公在位期間,首先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幟,並且靠著這杆大旗,順利擴張,成為了當時當之無愧的第一霸主國。相對當時的齊國來說,其他幾個一流諸侯國,其實都要弱上一些。

向戌弭兵是怎麼回事?晉楚兩國為什麼因此休戰?

見到齊國靠著稱霸的方法,順利壯大之後,接下來所有一流諸侯國,都打算延續齊桓公開闢的這條路,成為下一個霸主。在齊桓公活著的時候,大家或許還無法動搖齊國的霸主地位。但是等到齊桓公去世之後,齊國圍繞著王位開始陷入內戰,各國的機會就來了。

齊國失去霸主之位以後,接下來,各大強國紛紛開始競爭第一霸主國的寶座。當時參與這場競爭的,主要是宋、楚、晉、秦這四個國家。第一個回合,宋國對楚國,晉國對秦國。

宋國和楚國的對戰當中,宋國雖然是老牌諸侯國,但在這個新時代已經落伍了,不管是打仗的方式,還是整體實力,都要落後於這個新的時代。所以,雙方交手之後,幾乎沒過幾個回合,宋國就敗了,楚國完勝。

至於秦國和晉國這邊,則要相對複雜。在春秋初期的時候,秦晉兩國其實一直關係不錯,再加上之前沒有接壤,甚至有點攻守同盟的意思。但是隨著秦國佔領整個關中,晉國佔據整個山西,晉國徹底堵死了秦國的東出道路,這時的秦晉兩國,就註定不能再善了。

最開始的時候,秦國打算以和親的方式,從晉國這邊換取東出的通道,這也是‘秦晉之好’這個成語的由來。但後來,幾次聯姻之後,秦國發現,晉國雖然接受和親,但是根本不給通道。這期間,秦國也想過動武,但結果卻根本吃不下晉國。

所以,在這之後,秦國打算以和親的方式,干預晉國內政,扶持新君上位,藉此來開啟通道。後來秦國扶持了一個晉國的流亡公子,回國繼承了國君寶座,這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晉文公。

但讓秦國沒想到的是,晉文公登基之後,依然不買賬,根本不管之前承諾了什麼。不過,晉文公也算聰明,並沒有和秦國翻臉,而是忽悠秦國,讓秦國去幫晉國打楚國。這樣一來,秦國就能夠從楚國那邊,得到東出的道路,晉國也能壓制楚國,兩全其美。

在晉文公的忽悠下,接下來,秦國就開始試著進攻楚國,晉國也同時出兵。在秦晉兩國的夾擊之下,楚國自然不是對手,只能節節敗退。就這樣,晉國順利稱霸,晉文公也成了第二位春秋霸主。

但打著打著,秦國人就不願意了。

向戌弭兵是怎麼回事?晉楚兩國為什麼因此休戰?

因為在之前的戰爭當中,秦國雖然出力很多,也確實得到了一些地盤,但是卻並沒有得到東出的道路。非但出不去,反倒是徹底被晉國給堵死了。所以接下來,秦國就開始想著武力通關,趁著晉文公去世這段時間,強行靠軍隊從晉國的邊境打過去,打出一個新局面。

但結果,晉國這邊新即位的國君,也不是軟柿子。人家直接下令,對秦軍進行伏擊,結果大敗秦軍。此後,秦國又試著進攻了幾次,都是敗多勝少。所以在這之後,秦國只能放棄東出,轉而向西發展。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此後整個春秋時代,秦國幾乎都被徹底堵死在關中地區,再也沒能東出。這也是為什麼,春秋時代秦國的戲份,看起來並不算多的原因。另外,晉國除了堵死了秦國的東出道路之外,還對秦國進行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封鎖。這直接導致戰國初期的時候,秦國在中原諸國眼裡,已經成了西方的蠻夷。

隨著秦國無法東出,齊國內耗嚴重,接下來,就是屬於晉楚兩國的爭霸歷史了。

作為春秋時期最強的兩個大國,晉楚雙方都擁有一堆小弟。不過,在絕大多數時間裡,晉國基本上都能壓制楚國。在這期間,楚國除了楚莊王在位期間,扳回一局之外,其他時間基本上都處於下風。尤其是楚莊王去世之後,楚國曾經一度陷入內戰狀態。如此一來,楚莊王好不容易收服的那些小弟,自然就再次倒向了晉國。

與此同時,在晉楚兩國的大戰當中,其他諸侯國也都無法倖免於難。整個中原地區,除了齊國和秦國,因為國力比較強,能夠暫時置身事外,其他所有諸侯國,都必須選擇一方站隊,否則就很容易會被當成牆頭草,被晉楚雙方同時圍攻。

向戌弭兵是怎麼回事?晉楚兩國為什麼因此休戰?

就這樣,晉楚兩個超級大國,打了五十多年之後,雙方第一次打不動了。經過五十多年的混戰之後,中原諸國被兼併了一大堆,剩下十多個雖然能夠勉強存在,也是國力消耗嚴重。而當時晉國內部,因為內部卿大夫世家掌權的原因,也出現了內亂。楚國這邊,則是因為被晉國連年襲擾,苦不堪言,雙方都急需暫時休戰。

就是在這種狀態下,第一次弭兵會盟開始了。

當時中原諸國當中,宋國雖然也在逐漸衰落,但畢竟是老牌強國。在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經常還能保持獨立自主的外交地位。所以接下來,宋國的執政華元,就發出號召,請求兩國派代表前來議和。

所謂執政,可以理解成是後世的丞相。當時在中原諸國這邊,就叫做執政,楚國則是叫令尹。而華元執政官發話之後,因為此時的晉楚兩國,都需要一個臺階下,想要暫時休戰,所以都來參加了這次會盟,並且最後達成了和約。

這就是歷史上的第一次弭兵會盟。

但是,第一次弭兵會盟,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為此時的晉楚兩國,只是需要一個暫時喘息的機會,並不是想要真正休戰。所以,四年之後,當雙方都緩過氣來時,晉國就再次出手了。接下來,晉國直接在戰場上壓制了楚國。甚至就連楚國的國王,都在戰場上被射瞎了眼睛。

向戌弭兵是怎麼回事?晉楚兩國為什麼因此休戰?

此後,晉國又扶持楚國東邊的吳國,希望吳國能夠幫晉國牽制楚國。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春秋後期吳國開始逐漸崛起,成了新的大國。

如此,雙方又打了幾十年之後,再加上之前的五十多年,此時晉楚兩國已經連續打了上百年的時間。在這上百年的混戰當中,晉國兩國徹底耗盡了國力,中原諸國更是苦不堪言。而且,晉國內部,士大夫家族開始崛起,晉國開始逐漸無力對外擴張。楚國那邊,因為吳國的崛起,需要花大力氣應付吳國,根本無法集中力量對付晉國。

所以,仗打到這個時候,晉楚兩國終於想要坐下來,好好談一談和平協議的事情了。不過,相比上一次來說,這次雙方都是真心的。

隨著晉楚兩國都有了鬆口的意思,其他諸侯國自然也都樂瘋了。連年混戰,中原諸國早就不勝其煩,早就想議和了。如今晉楚兩國主動表現出這個意思,大家自然樂於促成此事。所以,這個時候,之前舉行過一次和平談判的宋國,就再次站出來,表示自己願意作為這次和平談判的發起者。

不過,當年發起第一次弭兵會盟的宋國執政華元,此時已經去世了。此時的宋國執政,已經換上了一個叫向戌的人。正是因為這樣的歷史背景,接下來,向戌再次發起號召,邀請各國前來舉行會盟。

因為此時的中原諸國,包括晉國和楚國,都迫切想要議和。所以最後,不光晉國和楚國來參與了和談,就連齊國和秦國,以及其他小國,也紛紛前來參與了會盟。經過一場劍拔弩張的和談之後,最終,大家約定,共尊晉楚兩國為霸主國,晉楚雙方平分霸權。除了秦國和齊國之外,其他所有諸侯國,都要向晉楚兩國朝貢。

向戌弭兵是怎麼回事?晉楚兩國為什麼因此休戰?

而這場和談之後,因為晉國需要解決內部士大夫家族的問題,而楚國則是需要應付吳國。所以接下來的幾十年裡,中原地區再無戰事,這也是整個春秋時代,中原地區最和平的一段時光。

直到四十年之後,因為吳國的連年襲擾,導致楚國衰落到一定程度,這時晉國才再次撕毀和約,聯合其他諸侯國一起圍攻楚國。如果不是秦國當時支援楚國,恐怕楚國這一次就要被滅國了。

縱觀弭兵會盟的前因後果,我們不難發現,向戌之所以能夠成功發起這場會盟,而且會盟之後,雙方几十年不開戰,根本就不是向戌的功勞。真正的原因在於,當時大家都打累了,所以才會借坡下驢,給宋國一個面子。

否則的話,以當時宋國的國力,如果單純想要憑一個執政官的面子,來調停兩大超級強國的戰爭,無疑是在自尋死路了。

至於向戌本人,除了在弭兵會盟這件事上,有所記載之外,基本上也沒做過什麼重要的事情。在整個春秋歷史上,這個人除了發起了這次和談會議的時候,還算是一個比較重要的角色之外,其他時候,只能算是無足輕重的小人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