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淡虛無”是一種怎樣的境界?

如何獲得健康與幸福?如何遠離痛苦和煩惱?我建議從“恬淡虛無”這四個字去體悟,字字皆珠璣。

我們都致力於追求健康和長壽,那麼應該如何才能健康?如何才能長壽?《內經》明確地給出了答案:“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其中,“恬淡虛無”四個字是核心,這是內求己心的方法,對於我們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如果我們能深入理解、解釋和延伸“恬淡虛無”的內涵,對於理解中醫養生的理念,並提升精神境界有重要現實價值。

“恬淡虛無”是一種怎樣的境界?

一、論“恬”

《說文解字》講:“恬,安也。”恬字左邊是心,右邊是舌,象意為用舌頭舔心中的傷口(心靈的創傷)。即自我寬慰,自我療傷,以求心安神怡。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得意處不過十之一二。人生充滿著痛苦,有各種不如意、疼痛、疾病、創傷、憂愁、恐懼、煩惱、怨恨……我們應該如何在諸多的不快樂中找回快樂呢?

我的理解是:從安心入手。外境再如何變化,都要安住自己的內心。人生總是有路可走的,外境越是困頓,內心越應該安然自在。因為內心為本,外境為標。萬法唯心造,諸境由心生。心安了,外境自安。心要不安,則外境一動,即會陷入痛苦與煩惱之中。

如何安置好自己的內心?建議學習《莊子》,莊子提示的方法是:“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徹,見獨,無古今,不死不生。”

我的理解是,修行即是修心,心要靜而虛,虛則生出光明,可以與“道”互相呼應。這時,心就能轉化精神,從有形的能量提升為無形的、神妙的、自由的生命。修心要分三個步驟。第一步:儘量少欲,看淡外境,讓內心不受外境紛擾的影響;第二步,心神透徹通達,有如陽光照亮一切。這時天人合一,身心和諧;第三步,達到不死不生,與“道”合一的至高境界。

二、論“淡”

當我們心中無煩無惱,平和安靜了,才能夠看“淡”。簡單來說,心中平靜的人,才會淡泊。

恬淡即淡泊名利,清靜安逸。恬淡的力量不可思議,正如《莊子》所說:“夫恬淡寂寞,虛無無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也。故曰:聖人休休焉則平易矣,平易則恬淡矣。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

我的理解是:天地之所以生生不息,以其能靜。靜為陰,動為陽,靜極而後動。天有德,天之德在無私、無慾、無求;地有德,地之德在心量大、寬容、厚德載物。天地能恬淡、寂漠、虛空、無為,這是天地大德的本質。我們要養生,要健康,要長壽,就要效法天地,並順應天地之德,這是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

一個人要想道德完美而精神不虧缺,就要法天則地,使內心平易,平易則恬淡,平易恬淡則身心和諧。若能修到這種境界,則憂患不能侵入,邪氣不能襲擾。

若能以平淡為懷,那麼天天都是好日子,既安詳,又清淨。恬淡的心靈是淡定而靜,是精神內守,沒有功利,沒有煩惱。

今時我們處於一個物慾橫渡,人心繁複的社會,如何讓心恬淡呢?我的理解是: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家仁愛之力,心善語善行善、泛愛眾、致良知、知行合一,這樣即可進入淡雅而安靜的境界。當然,也就能克服一切貪婪狂癲,並且獲得真正的愉悅與幸福。

恬淡虛無,清心寡慾,就能順應天地的變化,“為無為之事,樂恬淡之態,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宇,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內經》告訴我們,“此聖人之治身也”,聖人就是如此做的。我們要向聖而行,當然也要學習聖人的方法。

三、論“虛”

“虛”即太虛。太虛不是真空。從中醫來分析,太虛之中有真氣,即中和之氣。此氣周流,以生萬物。故說,太虛是混沌陰陽未分之原象,其中有無限生機。

“離中虛,坎中滿”。離卦對應心,坎卦對應腎。在《內經》開篇介紹黃帝時,說“長而敦敏”。敦字表示下盤穩固堅實,代表腎精足;敏字代表虛心無雜,頭腦清靈,表示心神旺。可以說,“敦敏”是一個心腎交融的非常健康的狀態。

於生命而言,腎精要滿,心神要虛。腎精滿,則“腎主骨生髓”,而“腦為髓海”,髓海充足,生機不息;心神虛,則靜心平性,使能君火以明,心神不亂,智慧內生,乃能謀劃周致而平處艱危。

《老子》說:“窪則盈。”俗話說:“道在低處”。虛心處下,方能學習,方能接納,若拘泥於我執我見,則心胸滯塞,剛愎自用,君火失明,心神不和,諸事難為。

我的理解是:老子論道,認為“道”是不可知之“虛”。既虛且靜即是道。老子透過對大道的描述,對萬物之始的特性進行總結,讓我們看到道的虛靜本質。

能虛方能靜,真正的靜應該是“虛靜”,是君火以明的“靜”,沒有煩惱,沒有不安。可以說,“虛靜”是古人超凡脫俗的一個標誌,因為虛靜往往標誌著“道”,標誌著聖人。

只有保持內心的絕對淨化和精神的凝神專注,才有可能實現對“道”的認識。老子用“虛”、“靜”來形容空明寧靜的心境,並認為人心原本就是如此。老子要求致虛極、守靜篤,藉此可以恢復心靈空明寧靜的狀態。

四、論“無”

“無”,與有相對。何謂“無”?無是空,是“道”,無能生萬物。說明“無”不是完全的死寂的空,而是充滿著生機的空。

“無”的境界最高。當我們能真正處於恬淡愉悅,虛懷靜定之時,才可能進入“無”的境界。正如《老子》所言:“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我無情而民自清。”

我的理解是,智慧是從“無”中生出來的。要想獲得智慧,不能向外求,而當向內求。人人心中皆藏有智慧,要想獲得智慧,必需讓心定而靜,靜而安,進入“無”的狀態,則內心自然會生出智慧來。

智慧不是知識,亦不是世俗意義上的聰明,而是一種看透事物的本質能力。當我們處於“無”的狀態時,即是佛家所言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此時即能“無所住而生其心”,達到智慧自出,成聖成佛。

進入“無”的境界太難,但只要我們不被名利浮華矇蔽雙眼,保持恬淡自然的本性,我們本有的部分智慧亦能浮現出來。即使是部分智慧,那也能讓內心自然而然地達到明澈、安詳、寧靜的狀態。

小結:

綜上所述,“恬淡虛無”,僅此四字,就道出了健康身心,成就生命的四個次第,真可謂字字珠璣,皆有深意。

“恬淡虛無”為我們營造出良好的心理狀態,並能獲得自然的、潔淨的、崇高的心理體驗。既能保護元真,抵禦病邪侵害,還能維護中和、庸常的幸福生活。

若能時時體悟“恬淡虛無”,非常有益於身心和諧,這樣我們就能獲得愉悅和幸福,並且,可以遠離疾病和痛苦。(董洪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