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導讀及練習

《儒林外史》導讀

【作者簡介】

吳敬梓(1701——1754年),清代小說家,字敏軒,號粒民,晚號“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工詩詞散文,尤以長篇小說《儒林外史》成就最高。又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詩說》等。

【故事背景】

《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寫的是“儒林”之“外史”。換句話說,《儒林外史》不是正史,不體現官方意志,也不是稗官野史,其主旨是“寫世間真事”窮極文人情態,針砭時弊,諷喻世人。

《儒林外史》主要描寫物件為儒林文士,正如魯迅所說“機鋒所向,尤在士林”。書中人物,大都有當時真人真事做影子。為避免清代統治階級的迫害,吳敬梓故意把故事背景說成明代。作者託明寫清,目的是要塑造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舉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生動描繪吃人的科舉制度、禮教制度和腐敗的政治體制,展現了一幅封建科舉時代的社會風俗畫卷。

【內容簡介】

《儒林外史》是我國一部著名的古典長篇諷刺小說,主要描寫封建社會後期知識分子及官紳的活動和精神面貌,成功塑造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舉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腐朽黑暗的社會現實,批判了八股科舉制度,揭露了反動統治的罪惡和虛偽。

【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中寫得好的不是完人,而是卑微的小人物,或是醜人。

閒齋老人的《儒林外史序》說:“其書以功名富貴為一篇之骨。有心豔功名富貴而媚人下人者(如周進、范進、梅玖);有倚仗功名富貴而驕人傲人者(如嚴貢生、湯知縣、王惠太守);有假託無意功名富貴,自以為高,被人看破恥笑者(如楊執中、權勿用、杜慎卿、婁三、婁四公子);終乃以辭卻功名富貴,品地最上一層為中流砥柱(如王冕、杜少卿、莊徵君、虞育德)。”這是《儒林外史》中主要寫的四類人。

一、腐儒的典型——周進、范進

讀過《儒林外史》的人,總也忘不了書中的周進、范進這兩個人物,他們是作者在第二、三回中分別著力塑造的兩個年紀老大而沒有考中科舉的可憐蟲,這是兩個腐儒的典型。二人在中舉之前都是很窮困的,受盡別人的白眼和嘲諷。

周進六十多歲還是個童生,依靠在村子裡私塾中教書餬口,以後隨姐夫經商記帳,在貢院參觀時,“周進看著號板,又是一頭撞將去。這回不死了,放聲大哭起來:‘眾人勸著不住。金有餘道:你看,這不是瘋了嗎?好好到貢院來耍,你家又不是死了人,為甚麼這號啕痛苦是的?’周進也聽不見,只管扶著號板哭個不住。一號哭過,又哭到二號、三號,滿地打滾,哭了又哭,哭的眾人心裡都悽慘起來。金有餘見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著他的脖子。他哪裡肯起來,哭了一陣又是一陣,直哭到口裡吐出鮮血來。”後來商人們答應為他捐一個監生進場,他就破涕為笑,趴到地上磕頭,表示要變驢變馬來報答他們。

范進也是一個連考二十餘次不取的老童生,他是一個從二十歲考到五十四歲才中舉,而心理慘遭巨大摧殘的典型人物。他在生活中受盡凌辱,他要去考試,岳父胡屠戶罵他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聽到中舉的訊息後,他起初不敢相信,既而拍著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歡喜得發了瘋。直到捱了胡屠戶的耳光之後才清醒過來。多年的願望實現了,從此可以升官發財,他怎能不欣喜若狂,以致神經錯亂呢。

從這兩個人物身上,我們可以看出科舉制度對文人的毒害之深。它深深的腐蝕著文士的心靈,使一些文人因迷戀舉業而完全被動地失去了自我。作者以其悲憤和辛酸的筆觸,寫出了他們在人格意識方面的扭曲與墮落。

二、貪官汙吏的典型——湯奉、王惠

如果可憐的讀書人一旦考中了進士,便可以名正言順的踏入仕途。而那些原本可憐的讀書人一旦做了官,很快便會成為貪官汙吏。其中湯奉和王惠就是兩個典型的例子。

書中這樣描繪湯知縣:“次日早堂,頭一起帶進來的是一個偷雞的賊,知縣怒道:‘你這奴才,在我手裡犯過幾次,總不改業,打也不怕,今日如何是好?’因取過硃筆來,在他臉上寫了‘偷雞賊’三個字:取一面枷枷了,把他偷的雞,頭向後,尾向前,捆在他頭上,枷了出去。才出得縣門,那雞屁股裡喇的一聲,屙出一泡稀屎來,從額顱上淌到鼻子上,鬍子粘成一片,滴到枷上。兩邊看的人多笑。第二起叫將老師父上來,大罵一頓‘大膽狗奴’,重責三十板,取一面大枷,把那五十斤牛肉都堆在枷上,臉和頸子箍得緊緊的,只剩的兩個眼睛,在縣前示眾。天氣又熱,枷到第二日,牛肉生蛆,第三日,嗚呼死了。”

南昌太守王惠,也是一個貪官的典型。他念念不忘“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通例,他一到任,衙門裡就滿是“戥子聲,算盤聲,銀子聲,衙役百姓一個個被他打得魂飛魄散,合城的人,無一個不知道太守的厲害,睡夢裡也是怕的。”

這些官吏就憑藉科舉得意,升官發財,作威作福;而貪狠、蠻橫則成了他們的共同特徵。這就進一步暴露了科舉制度的罪惡,同時也反映了當時整個封建官吏政治的腐敗不堪。

三、八股迷的典型——馬靜(馬二)、魯編修

科舉既然成了讀書人獵取功名富貴的唯一手段,八股文自然就成了文章的正宗。於是無數的封建文人,孜孜不倦地鑽研八股文,其中最虔誠的八股制藝信徒當屬馬靜和魯編修了。

《儒林外史》中塑造的馬二先生,是一個為舉業而耗盡終生的受害者,但他始終把舉業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的事業”,他甚至迷信八股到這樣的程度,他說:“舉業二字,是從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就如孔子在春秋的時候,那時用‘揚言行舉’做官,故孔子只講得個‘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這便是孔子的舉業。……就是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舉業。斷不講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話,何也?就日日講究‘言寡尤,行寡悔’,那個給你官做?孔子的道也就不行了。”馬二先生是一個出入考場二十四載,依然以“生員”終身的白丁,但他仍執著的做舉業的熱衷鼓吹者,他“勸導”匡超人說:“古語說得好:‘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顏如玉。’而今什麼是書?就是我們的文章選本了。”

這不僅寫出了馬二先生之流受害而不自覺,而且也點出了他們不自覺的原因,正在於舉業是他們能做官的唯一途徑,這就觸及了封建社會的根本弊端:以腐朽的科舉制度選拔人才的不合理性。

《儒林外史》導讀及練習

名著閱讀《儒林外史》專題練習

1。下列有關《儒林外史》的表述,

不正確

的一項是( )

A。“范進中舉”是吳敬梓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中的精彩片段,胡屠戶、張鄉紳等態

度的變化反映了當時社會趨炎附勢的眾生相。

B。《儒林外史》是我國清代長篇諷刺小說,作者吳敬梓。小說主要描寫封建社會後期商人

及官紳的活動和精神面貌。

C。吳敬梓筆下的范進、魯迅筆下的孔乙己,作為讀書人,雖然他們最終的命運不同,但這

兩個人物形象都能反映出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毒害。

D。《儒林外史》不僅以諷刺作為主要的藝術手段,而且在結構上與通常的長篇小說以中心

人物、中心事件來結構故事的方式不同,而是以連綴的故事、相互銜接的人物,既獨立

又前後呼應地結成藝術整體。

2。下列有關《儒林外史》的表述,

不正確

的一項是( )

A。《范進中舉》選自清代小說家吳敬梓的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文章運用誇張的手

法生動地描繪了主人公范進喜極而瘋的形象,深刻地揭露了這個士人的醜惡靈魂,同時

透過他的命運變化反映了世態的炎涼。

B。嚴監生是《儒林外史》中塑造的典型的吝嗇鬼形象,臨死時因為燈盞裡點的是兩莖燈草

而遲遲不肯嚥氣。

C。吳敬梓的《儒林外史》,以諷刺的筆調塑造了范進、孔乙己等一大批深受封建科舉制度

毒害的讀書人形象。

D。作者在第一回中塑造了元末詩人王冕的形象來“敷陳大義”“檃括全文”,並且將其作為

自己理想的楷模和臧否人物的標準。

3。吳敬梓的《

》是我國古代諷刺文學的典範,《范進中舉》是其中的著名選段。

4。宋神宗下詔表彰的賢人中,唯一的女子是

5。在《儒林外史》中,好讀書,善畫畫,雖被賞識,但拒絕入朝為官,後隱居於會稽山中的

6。在《儒林外史》中,足以和范進媲美,被科舉制撥弄得神魂顛倒的可悲可憐可笑的人

7。簡述《儒林外史》的結構特點。

8。簡述《儒林外史》的藝術成就。

9。結合《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形象,仿寫句子。

例句:人們都愛王冕,愛他的才高八斗,愛他的淡泊明志。

仿句:

10。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後面的問題。

蔣刑房等他說完了,慢慢提起來,說:“潘三哥在監裡,前日再三和我說,聽見尊駕回來了,意思要會一會,敘敘苦情。不知先生你意下如何?”匡超人道:“潘三哥是個豪傑,他不曾遇事時,會著我們,到酒店裡坐坐,鴨子是一定兩隻,還有許多羊肉、豬肉、雞、魚。像這店裡數錢一賣的菜,他都是不吃的。可惜而今受了累。本該竟到監裡去看他一看,只是小弟而今比不得做諸生的時候,既替朝廷辦事,就要照依著朝廷的賞罰。若到這樣地方去看人,便是賞罰不明瞭。”蔣刑房道:“這本城的官並不是你先生做著,你只算去看看朋友,有甚麼賞罰不明?”匡超人道:“二位先生,這話我不該說,因是知己面前不妨。潘三哥所做的這些事,便是我做地方官,我也是要放拿他的。如今倒反走進監去看他,難道說朝廷處分的他不是?這就不是做臣子的道理了。況且我在這裡取結,院裡、司裡都知道的,

如今設若走一走,傳的上邊知道,就是小弟一生官場之玷

。這個如何行得!可好費你蔣先生的心,多拜上潘三哥,凡事心照,若小弟僥倖,這回去就得個肥美地方,到任一年半載,那時帶幾百銀子來幫襯他,到不值甚麼。”兩人見他說得如此,大約沒得辯他,吃完酒,各自散訖。蔣刑

房自到監裡回覆潘三去了。

(1)請給選段加個小標題。

(2)對匡超人的刻畫主要運用了什麼描寫方法?從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3)“如今設若走一走,傳的上邊知道,就是小弟一生官場之玷”,照他看來,官場之站是

指什麼具體內容?

(4)分明是見死不救,還口口聲聲稱潘三為“哥”“豪傑”“知己”,這樣寫有何效果?

11。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後面的問題。

這周學道雖也請了幾個看文章的相公,卻自心裡想道:“我在這裡面吃苦久了,如今自己當權,須要把卷子都要細細看過,不可聽著幕客,屈了真才。”主意定了,到廣州上了任。次日,行香掛牌。先考了兩場生員。第三場是南海、番禺兩縣童生。周學道坐在堂上,見那些童生紛紛進來;也有小的,也有老的,儀表端正的,獐頭鼠目的,衣冠齊楚的,繿縷破爛的。落後點進一個童生來,面黃肌瘦,花白鬍須,頭上戴一頂破氈帽。廣東雖是氣候溫暖,這時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還穿著麻布直極,凍得乞乞縮縮,接了卷子,下去歸號。周學道看在心裡,封門進去。出來放頭牌的時節,坐在上面,只見那穿麻布的童生上來交卷,那衣服因是朽爛了,在號裡又扯破了幾塊。周學道看看自己身上,緋袍金帶,何等輝煌。因翻一翻點名冊,問那童生道:“你就是范進?”范進跪下道:“童生就是。”學道道:“你今年多少年紀了?”范進道:“童生冊上寫的是三十歲,童生時年五十四歲。”學道道:“你考過多少回數了?”范進道:“童生二十歲應考,到今考過二十餘次。”學道道:“如何總不進學?”范進道:“總因童生文字荒謬,所以各位大老爺不曾賞取。”周學道道:“這也未必盡然。你且出去,卷子待本道細細看。”范進磕頭下去了。

那時天色尚早,並無童生交卷。周學道將范進卷子用心用意看了一遍,心裡不喜道:“這樣的文字,都說的是些甚麼話!怪不得不進學!”丟過一邊不看了。又坐了一會,還不見一個人來交卷,心裡又想道:“何不把范進的卷子再看一遍?倘有一線之明,也可憐他苦志。”從頭至尾,又看了一遍,覺得有些意思。正要再看看,卻有一個童生來交卷。那童生跪下道:“求大老爺面試。”學道和顏道:“你的文字已在這裡了,又面試些甚麼?”那童生道:“童生詩詞歌賦都會,求大老爺出題面試。”學道變了臉道:“當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須講漢唐!像你做童生的人,只該用心做文章,那些雜覽,學他做甚麼!況且本道奉旨到此衡文,難道是來此同你談雜學的麼?看你這樣務名而不務實,那正務自然荒廢,都是些粗心浮氣的說話,看不得了。左右的!趕了出去!”一聲吩咐過了,兩旁走過幾個如狼似虎的會人,把那童生叉著膊子,一路跟頭,叉到大門外。

周學道雖然趕他出去,卻也把卷子取來看看。那童生叫做魏好古,文字也還清通。學道道:“把他低低的進了學罷。”因取過筆來,在卷子尾上點了一點,做個記認。又取過范進卷子來看。看罷,不覺嘆息道:“這樣文字,連我看一兩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後,才曉得是天地間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見世上糊塗試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忙取筆細細圈點,卷面上加了三圈,即填了第一名。又把魏好古的卷子取過來,填了第二十名。將各卷匯齊,帶了進去。發出案來,范進是第一。謁見那日,著實讚揚了一回。點到二十名,魏好古上去,又勉勵了幾句“用心舉業,休學雜覽”的話,鼓吹送了出去。

(1)在周進眼裡,范進是怎樣一副形象?主考周學道對范進關照出於一種什麼心態?

(2)周進在看范進的卷子時是怎樣的心理?你認為范進的文章如何?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什

麼?

(3)范進從二十歲考到五十四歲,才考中一個秀才,為什麼當時的讀書人非得走這條路呢?

參考答案

1。B 2。C

3。儒林外史

4。沈瓊枝

5。王冕

6。周進

7。①從結構來說,它不是嚴格的長篇小說結構,沒有貫穿始終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框架,而是由一個個相對獨立的故事構成,人物在一部分成為主角後,下一部分便退居配角,或成為點綴,或不再出現。

②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曾論及:“雖雲長篇,頗同短制。”這樣的結構在某種意義上是將一個個中短篇小說串聯起來。這在以前的長篇小說中是從來沒有出現過的,是《儒林外史》的一大創造。

8。①在擺脫傳統題材上的首創意義:《儒林外史》別開新面,專寫知識分子,這在當時的白話長篇小說中是具有開創意義的。

②突出的諷刺藝術:《儒林外史》的諷刺,能夠面向社會,挖掘其社會根源,把詼諧的諷刺和嚴肅的寫實結合起來,顯示了諷刺的客觀真實性。作者秉持公心,把握分寸,針對不同人物做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諷刺。透過生動的細節,描寫尖銳的矛盾,用漫畫式的誇張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同時使用多種諷刺手段。

③獨特的結構形式:“雖雲長篇,頗同短制。”

④語言特色:使用純熟流暢的白話文,明淨而富有表現力,具有文人散文特色。同以往的白話小說相比,《儒林外史》最突出的是拋棄了說書體的程式化的套語。

9。人們都愛杜少卿,愛他的淡泊功名,愛他的仗義疏財。

10。 (1)過河拆橋(或:忘恩負義),匡超人拒見潘三哥

(2)語言描寫。冷酷勢利、虛偽狡詐、忘恩負義的人。

(3)照他看來,去看望了朋友,就是和犯事的人有來往,人就有了汙點,有汙點的人在官場裡是吃不開的。這恰恰暴露了他的虛偽,因為舊官場裡混得好的人都是一身汙點,甚至是惡貫滿盈。

(4)極其虛偽肉麻的稱呼裡飽含著莫大的諷刺意味。

11。(1)穿著單薄、破爛,非常猥瑣、悲涼。周進非常同情老童生,在考試中特別注意老童生,他一看范進就油然產生一種憐憫的心情。覺得范進和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所以特別關照他。

(2)周進看了三遍,第一遍不屑一顧,第二遍可憐他,同情他,硬著頭皮看;第三遍恍然大悟,認為是天地至文。要試官讀了三遍才讀懂的文字,恐怕未必是好的文字。批判八股應試的制度。

(3)科舉考試對讀書人來說有著巨大的誘惑力,一旦“鯉魚躍龍門”就改變了一生,社會地位、家庭境況一切都發生變化。雖然多年考不上,但還是希望透過進學這一艱難的道路來徹底改變自己的生活地位,讀書人既可悲又可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