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藥鋪門前懸掛兩件東西,一件是藥壺,另一件讓人意想不到

懸壺濟世的壺是什麼

古代藥鋪門前懸掛兩件東西,一件是藥壺,另一件讓人意想不到

在現代商鋪林立的競爭中,很多商家都別出心裁,擺放各種物品來吸引顧客。其實,在中國古代雖然是農業社會,但商業氛圍也很濃郁,商家們想方設法招攬生意,看到“杏花村館酒旗風”就知道這是酒家,那麼在藥鋪醫館前,往往會有兩件物品必不可少的。

一件就是大家都知道的葫蘆,它代表“壺”,也代表著“懸壺濟世”的意思。作為藥鋪的象徵,這個葫蘆越大越顯眼,效果就越好。然而,藥店為什麼與葫蘆扯上關係的呢?

古代藥鋪門前懸掛兩件東西,一件是藥壺,另一件讓人意想不到

主要有兩種傳說,一是說東漢的時候,有一個叫做費長房的人,他本來是無所事事的。有一次費長房在酒樓喝酒,看到一個白髮老翁沿街賣藥,賣的藥材都是從隨身攜帶的葫蘆中掏出。這本來並不奇怪,奇怪的是等到人群漸漸散去後,老翁則悄悄地變小,鑽進了葫蘆之中。

費長房相信自己沒有眼花,看得清清楚楚。他立即買好酒菜,就等老翁出來,並且恭恭敬敬向老翁請教。老翁見他心誠,便帶他進入葫蘆之中,費長房發現裡面別有洞天,自是神仙境地。在這裡,老翁不僅教了他方術,還賜給他一根手杖,可以飛行。

費長房就在葫蘆裡學了十幾天,回到家中後卻過了十幾年,家中人都以為他去世了。費長房利用自己所學,行醫治病,拯救世人。這個故事雖然荒誕不經,充滿了離奇色彩,卻是寫入了正史的《後漢書方術列傳》之中。

古代藥鋪門前懸掛兩件東西,一件是藥壺,另一件讓人意想不到

另一個傳說則是來自於另外一名醫生叫做壺翁,又稱壺公。他終日揹著一個葫蘆,到處賣藥為生。他的藥均不還價,童叟無欺,而且藥到病除。如果遇到有錢的富商,他的開價就很高,有時候能得錢上萬,然而再多的錢,壺翁也沒有獨吞,而是救濟於窮人,也算另一種方式的劫富濟貧吧。

後來,有人乾脆將兩個傳說合併為一個,壺翁就是費長房故事中的白髮老翁,薪盡火傳,將精妙的醫術傳承下去造福世人。所以,後來的藥鋪門前,往往都要掛上葫蘆,表示自己是“懸壺濟世”。現在的俗語“葫蘆裡賣的什麼藥”,也是脫胎於此。

古代藥鋪門前懸掛兩件東西,一件是藥壺,另一件讓人意想不到

另一件物品,可能很少有人聽說,那就是魚符。古時候有虎符,是為了調派兵力的。在唐朝的時候,為了避唐朝皇帝祖宗李虎的諱,便將虎符改為魚符。此時的魚符,更多的時候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身份。因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魚符,有的是玉質的,有的是銅質的,還有是金的。

到了唐朝之後,魚符作為兵符和“身份證”的功能已經消失了,卻被藥鋪借用過來。藥鋪門前的魚符,往往是用木頭所製成的,上面雕刻有魚的圖案。可能是因為魚和“愈”的音相通,掛上魚符,就代表希望病人服用自己的藥物之後,百病皆愈,無病無災。

古代藥鋪門前懸掛兩件東西,一件是藥壺,另一件讓人意想不到

另外,藥鋪和其它商鋪不同,因為有些人得的是急病,夜晚也需要到店鋪來抓藥。魚眼是每時每刻都睜著的,這代表著藥鋪全天都營業,都有人值班為患者抓藥,不分晝夜。

當然,有些藥鋪或醫館有自己獨到的秘方或者是特殊的經歷,也會懸掛其它的物品。比如在元朝人熊夢祥的《析津志》說,在當時“醫小兒者,門首以木刻板做小兒”。又比如在丹徒御醫張元圭曾經治好過宋高宗的太子,賜予金蛤蟆,後來將其作招牌,叫做“張蛤蟆”。另外一個御醫陳沂則治好了高宗妃子吳氏,被賜予御扇一把,他也將其掛在門首作招牌。

當時的藥鋪,固然以此方法來弘揚名氣,招攬生意,但他們終究記得自己是為了救人性命,因此門口還懸掛著一副對聯“但願人常健,何妨我獨貧”,時時不忘提醒自己的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