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餘毒有多深?大唐帝國再不能降服地方藩鎮

唐安史之亂的安史是誰

文|時間の凝固者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這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甫於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春天聽聞唐軍擊敗安史叛軍,安史叛軍最後一位首領史朝義兵敗自縊的訊息之後創作的名篇《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第一句。

不過歷時八年的安史之亂最終平定,但安史之亂的餘毒並沒有肅清。原來投降的安史叛軍繼續佔據著河北之地,成為唐王朝一個揮之不去的頑疾。這些安史叛軍都是些什麼人,為何在降唐之後仍能叫板中央?

安史餘毒有多深?大唐帝國再不能降服地方藩鎮

安史悍將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唐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一年之內,大唐兩京陷落,玄宗皇帝被迫流亡蜀地。安史叛軍能夠如此迅速地攻佔兩京,除了有手下15萬的強兵,更有多名悍將。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田承嗣,張忠志,李懷仙和薛嵩。

安史餘毒有多深?大唐帝國再不能降服地方藩鎮

田承嗣出身於盧龍的軍人世家,從小就跟著父輩學習武練兵。曾在唐朝與奚族、契丹的戰爭中屢建奇功,升任左清道府率、武衛將軍。張忠志,又名李寶臣,是內附唐朝的奚族。從小便學習騎馬射箭,其騎射技藝非常高超。

在一次偵查敵對遊民民族的行動中,張忠志遇到敵人的騎兵臨危不亂,親自拉弓射箭射殺6人,隨後擔任了安祿山的射生官,後被安祿山收為養子。李懷仙是內附唐朝的契丹人,與張忠志一樣擅長騎射,是安祿山的副將。薛嵩更是將門之後,其祖父便是唐朝名將薛仁貴。薛嵩自小便喜歡舞刀弄槍,不喜歡讀書,其膂力過人,而且擅長騎射。

安史餘毒有多深?大唐帝國再不能降服地方藩鎮

(薛嵩,薛仁貴之孫,曾參加安史叛軍,薛剛反唐中薛剛的原型)

此四人在安祿山史思明起兵反唐之時,陸續歸附安史叛軍。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後,田承嗣與張忠志擔任安史叛軍的先鋒,領軍攻陷河洛。安祿山特別欣賞田承嗣的才幹,讓田承嗣鎮守潁川。之後田承嗣又率軍攻陷南陽,並將鎮守南陽的唐山南節度使追到襄陽。

史思明掌權之後,田承嗣依舊受重用,在759年第二次擔任叛軍先鋒,攻克被唐軍收復的洛陽。李懷仙也曾參與過安史叛軍進攻河洛的戰役,史朝義統領安史叛軍期間,李懷仙被任命為幽州節度使,替史朝義平定了幽州內部的動亂。薛嵩在安史叛軍中屢建戰功,被任命為鄴郡節度使。

降唐割據

隨著唐朝的郭子儀、李光弼等人的反攻,原先丟失的長安、洛陽兩京相繼被收復,唐朝與安史叛軍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加上安史叛軍的高層互相殘殺,更加削弱了安史叛軍的力量。寶應元年(762年)冬,唐軍聯合回紇軍收復被叛軍佔據的河陽,史朝義兵敗北逃。此時明眼人都能看出安史叛軍敗局已定。手握重兵的安史叛將們當然不願意陪著史朝義等叛軍首領人陪葬,開始盤算著向唐朝投降的事宜。

就在唐軍收復河陽後的第二個月,即寶應元年十一月,叛軍鄴郡節度使薛嵩以相、衛、洛、邢四州,恆陽節度使張忠志以恆、趙、深、定、易五州向唐軍投降。到了第二年正月,為史朝義鎮守田承嗣,欺騙史朝義讓其出走幽州後,帶著史朝義家屬一百多口向唐軍投降。無奈的史朝義逃去投奔李懷仙,此時的李懷仙也已經投降唐朝。史朝義於是被迫率領幾百名騎兵準備投靠契丹和奚人,但還沒逃到契丹和奚人的地盤,就被李懷仙的追兵趕上。走投無路的史朝義最終只好自縊,持續多年的安史之亂正式結束。

雖然安史之亂平定,但唐朝並沒有穩定下來。西邊的吐蕃在唐軍蠢蠢欲動,準備在唐軍主力在東部平叛之時策劃東侵,平定安史之路的功臣僕固懷恩也擁兵自重。唐朝又陷入了內憂外患之中,對於剛剛投降的而又手握重兵安史叛將,只好採取懷柔政策。

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唐朝中央以“厭苦兵革,敬冀無事”為指導方針,對投降的河北安史叛將予冊封:田承嗣為魏、博、德、滄、瀛五州都防禦使;薛嵩為相衛節度使,領相、衛、邢、洺、貝五州;張忠志被封為成德節度使,領恆、趙、深、定、易、冀六州;李懷仙仍故地為幽州、盧龍節度使,從此令大唐頭疼百年的河朔藩鎮形成。

雖然田承嗣、薛嵩、張忠志和李懷仙四人表面臣服於唐朝,但實際上與大唐朝廷離心離德。唐王朝也無法直接指揮他們四人。安史之亂平定後,掌控河北的田承嗣、薛嵩、張忠志和李懷仙四人非但不裁剪軍隊,還積極地招募平明以及邊境少數民族充入軍隊。其中田承嗣更是擁兵十萬,還組織一支人數多達一萬人且直屬於自己精銳軍隊——牙兵。

河北四鎮的稅收基本上都不上交唐朝中央。這四鎮內部的人事任免,將帥更替,唐朝都無法插手。整個河北就猶如一個獨立的王國一般。大曆八年,相衛節度使薛嵩病逝,田承嗣趁機派兵攻佔了原先薛嵩統領的地盤。至此,河朔四鎮變為河朔三鎮。

安史餘毒有多深?大唐帝國再不能降服地方藩鎮

大唐頑疾

為了制約這些與中央離心離德又手握重兵的河北三鎮,唐朝在中原內地宣武、武寧河陽的藩鎮,從此大唐進入藩鎮割據的時代。藩鎮中最令人頭疼的便是處於半獨立狀態的河朔三鎮。唐德宗建中二年,成德節度使李寶臣(張忠志)病逝,其子李惟嶽自己繼任節度使之位,並要求唐朝中央給予承認。

唐德宗想要藉此抑制藩鎮,不承認李惟嶽。隨後李惟嶽聯合魏博鎮田悅、淄川鎮李納和山南東道梁崇義發動叛亂,這便是唐朝歷史上著名的“四鎮之亂”。雖然此次叛亂以李惟嶽兵敗被殺而告終,但河朔三鎮並沒有被唐朝收回。之後博鎮田悅、淄川鎮李納又與盧龍鎮的朱滔,成德鎮的王武俊聯手反抗中央。為了鎮壓叛亂,唐德宗調涇原鎮兵前往平叛,由此引出了德宗年間最大的叛亂——涇原兵變。雖然最終叛亂被平定,但唐德宗銳氣大減,赦免了河朔三鎮的叛軍。

涇原兵變後,唐朝中央對於河朔三鎮基本採取姑息的態度。河朔三鎮時而自己互相內戰兼併,時而又聯合起來反抗中央,搞的唐朝後期的政局動盪不安。一直到唐朝滅亡,河朔三鎮都處於一種半獨立的狀態。

參考文獻:

張國剛:《唐代藩鎮研究》

李碧妍:《危機與重構——唐帝國及其地方諸侯》

樊文禮:《試論唐河朔三鎮內外矛盾的發展演變》

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隋唐遼宋金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