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貴孫子反叛大唐,卻為何被封王爺?專家:此乃大國衰落之因

開元盛世是大唐的巔峰,可恰恰是開元年間的安史之亂,一下子使大唐從雲端跌落凡塵。安史兩名胡將的能量為何有如此巨大?還是大唐早已積弊重重,安史之亂正好成為各種矛盾爆發的一個誘因?

我們常說人才是最重要的,從人才是否受重視、上升之路是否通暢,便可看出一個朝代的興衰趨勢。這裡透過一代名將薛仁貴後人的遭遇,來看一下盛世外表下隱藏著的、已經充滿腐朽氣味的大唐之軀。

薛仁貴是初唐名將,起於微末,靠著一身本領為大唐東征西討,最後被加封為平陽郡公,躋身軍功貴族行列,僅次於李靖、尉遲恭等開國名將。

薛仁貴孫子反叛大唐,卻為何被封王爺?專家:此乃大國衰落之因

薛仁貴的後人自然是要繼承平陽郡公這個爵位的,而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成為平陽郡王的薛氏子孫,卻是一名叛將薛嵩,薛仁貴的孫子。薛嵩的經歷折射出了大唐沒落的原因。

薛仁貴的兒子輩還混得不錯,但到了孫子輩就不行了。薛嵩的父親是薛仁貴的次子薛楚玉,官至幽州都督。薛楚玉因為一次戰敗被免職後,他們這一支便開始走下坡路。

薛仁貴孫子反叛大唐,卻為何被封王爺?專家:此乃大國衰落之因

薛家雖然是名將之後,但在大唐的勳爵豪族裡面是排不上號的。薛嵩只是一介武夫,既沒有顯赫的身世可以依靠,自己又不會鑽營,因此只能在唐軍中當了個小軍官,勉勉強強混日子。

安史之亂爆發,無論是自願的,還是被脅迫的,薛嵩居然投降了叛軍。安祿山對他很重視,把他當成招降唐軍的招牌,你看薛仁貴的孫子都投靠我了,大唐看來氣數已盡。

出人意料的是,薛嵩不僅僅是塊招牌,還確實有能力。他奉命鎮守相州,不但數次擊敗官軍,還把相州治理得井井有條,比處在大唐統治下更好。由此可見,薛嵩的文治武功都有很高的水平。

薛仁貴孫子反叛大唐,卻為何被封王爺?專家:此乃大國衰落之因

可惜這樣的人才在大唐得不到重用。開元時代的朝廷早已被豪門權貴和李林甫、高力士這樣的鑽營之輩把持,連薛嵩這樣的將門之後,都無法施展才華。難怪安史之亂一起,唐軍兵敗如山倒,沒有得力的將領,怎麼可能阻止兇悍的叛軍?

經過幾年的廝殺,唐軍終於佔據了上風,叛軍已經日薄西山,眼見是快完蛋了。出人意料的是,薛嵩再次反叛,投降朝廷,不但沒有被治罪,反而繼續鎮守相州,成為一方藩鎮。按說即使普通叛軍士兵不追究,將領也應該要治罪的,否則叛變的成本太低,等於是變相鼓勵。

可大唐已經做不到這一點了。八年內亂,使國家早已虛弱不堪,朝廷已經喪失對各地方和武將的絕對管控。再加上叛亂雖平,但大量降將手裡仍然掌握著軍隊,為了穩定軍心,朝廷不敢從嚴治罪。

薛仁貴孫子反叛大唐,卻為何被封王爺?專家:此乃大國衰落之因

另一方面,平叛的功臣集團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有意拉攏安史叛將,推薦薛嵩等降將繼續統領河北諸郡。這樣功臣們就不用擔心兔死狗烹,自己被朝廷卸磨殺驢。

於是,薛嵩不但沒有問罪,反而升了官,統領相州、衛州、貝州、邢州、洺州軍政。後又把相州的滏陽,洺州的邯鄲、武安劃出來,設立磁州,一併歸入其麾下管理。事實證明,這種姑息養奸的政策成為唐末藩鎮割據的根源。

奇怪的是,薛嵩的表現再一次超出了人們的預料。他不但沒有跟著別人搞割據,還對朝廷忠心耿耿。真是世事難料,當初作為名將之後,卻被拉入叛軍反抗朝廷,沒想到幾年之間,搖身一變成為了唐帝國最忠誠的藩鎮武將。

薛仁貴孫子反叛大唐,卻為何被封王爺?專家:此乃大國衰落之因

為表彰他的忠心,朝廷在公元766年封薛嵩為高平郡王,實際封賞兩百戶,授昭義軍節度使,之後又被封為平陽郡王,超過了他的祖父薛仁貴,成為薛家爵位最高的人。

透過薛嵩的經歷可以看出,他實際是忠於朝廷的,更願意成為造福一方的封疆大吏,而不是禍亂天下的叛將。但是像他這樣的人才,在大唐已經沒有用武之地,不出意外的話,混箇中層軍官就到頭了。

薛仁貴孫子反叛大唐,卻為何被封王爺?專家:此乃大國衰落之因

一場安史之亂、兩次反叛,卻讓薛嵩榮升平陽郡王,這是對大唐王朝莫大的諷刺,這個差點被埋沒的人才,是安史叛軍為朝廷挖掘出來的。而像薛嵩這樣有能力,又沒有被挖掘出來的人才又有多少呢?當人才無法透過正常渠道為國效力時,這個王朝也就快了。

不管怎麼說,薛嵩和他的後人總算落了個好下場,此後一直忠於朝廷,兒子薛平也被封為國公,以司徒之職退休,這一家子對得起大唐。

【參考文獻:《舊唐書》、《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