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眼中的袁隆平:雜交水稻是他的命根子,他的魂

長江日報5月22日訊

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5月22日13點07分在湖南長沙逝世,享年91歲。袁隆平是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直到今年年初,他還堅持在海南三亞南繁基地開展科研工作。

學生眼中的袁隆平:雜交水稻是他的命根子,他的魂

袁隆平院士逝世的訊息被證實後,他的科研成果,他的成長經歷,他的興趣愛好——他這一生的功績被廣泛報道。記者整理袁隆平的學生接受媒體採訪時對他的描述,試圖從幾位學生眼中的他,還原“袁老師”這個身份的袁隆平。

袁隆平的學生楊耀松曾對媒體表示“哪天不讓他看一眼田,他心裡就落空了。雜交水稻真的浸入他的血液裡,是他的命根子,他的魂。”

袁隆平老師的學生彭玉林說,有外省的人來看望袁老師,說了來自何方,袁老師立馬就能報出經緯度和適合種植什麼水稻品種。學生廖伏明說,袁老師思想開放,不把自己當成權威,工作中用幽默細胞緩解團隊的科研壓力。

雜交水稻是他的命根子

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楊耀松曾在袁隆平將滿90歲時,對媒體表示,“袁隆平院士滿90歲了。但加盟‘90後’的他,沒覺得自己應該休息。雜交水稻真的浸入他的血液裡,是他的命根子,他的魂。”

楊耀松曾給科技日報記者手機發過一張貨幣照片。那是馬達加斯加農業部長在看望袁隆平院士時,送給他的一張新貨幣。為發展雜交水稻,他們把最大面值的新貨幣上印上了水稻稻穗圖案。

“因身體原因,袁隆平不能像從前一般,頻繁奔走全國各地。但哪天不讓他看一眼田,他心裡就落空了。以這塊田為例,其實他站在自家窗戶旁就能看到,可他依然堅持每天下樓去田裡。”楊耀松說。

袁老師是一張“活地圖”

“你知道他有多熱愛雜交水稻嗎?你知道袁老師是一張‘活地圖’嗎?”袁隆平老師的學生彭玉林說。

原來,袁隆平向人問話,頗有“小心機”。比如,有外省的人來看望他,他首先問對方是哪裡人。聽說對方來自哪兒,老爺子會立刻報出當地經緯度,並在得到對方肯定後,開始“進入正題”:當地能種什麼水稻品種,採用什麼模式育秧等。

直到現在,老爺子雖記性不如從前,但依然是“活地圖”。

彭玉林負責照看試驗田,曾向科技日報記者“吐槽”,“雖然眼睛不如從前好使,但袁老師給稻田看病依然眼光‘毒辣’。他當天看了田滿意,就不會找我‘麻煩’。不滿意,早上9點30-40分,電話準時就到了我這裡。”

兒童能看懂,農民也一定能看懂!

“第一次與袁隆平院士見面時,我提出了為他寫作傳記的想法。他直截了當地拒絕了我,一是他對傳記沒有興趣,二是確實沒有時間。當我表明這會是一本針對少年兒童讀者的傳記,具有啟迪下一代功用時,他才欣然接受。”作家鄧湘子接受湘聲報採訪時表示。

當時,心繫農民的科學家袁隆平脫口而出:“兒童能看懂,農民也一定能看懂!”兒童與農民,這個特殊的讀者群打動了他,他才同意接受鄧湘子的採寫。

鄧湘子表示,在與袁隆平接觸過程中,他深深感受到,探索與創新,已成為袁隆平生命不可或缺的需求,如同呼吸、吃飯一般自然。

袁隆平在接受採訪的過程中,多次提到“發現”這個詞,如在科研過程中不斷髮現問題,積極地發現解決問題的辦法,發現新的研究方向等等。逐漸感悟到“發現”對於人的心靈成長與生命創造的重要價值。

隨著對他的人生經歷和科研生涯的進一步挖掘,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鄧湘子自身也從中獲得了對教育的全新理解和思考。

思想開放,不把自己當成權威

學生廖伏明接受湘聲報採訪時表示,無論是在湖南省農科院,還是在國家水稻研究所,剛畢業參加工作的年輕人並不容易申請到科研課題。袁老師為了鼓勵年輕人成長,拿出自己所獲得的國際大獎的獎金及擔任國際顧問的費用,設立所長基金,毫無保留地支援青年科技人員開展科研工作。“這讓我更加堅定地追隨他,併成為了袁老師的第五個博士生。”

他還表示,老師的思想非常開放,肯學習,不迷信、不畏權威,也不把自己當成權威,這是對學生們最好的言傳身教。他們曾經為了創作全英文著作《雜交水稻是門技術》一書,一個月的時間擠在會議室裡,逐字逐句進行討論。“袁老師總是在工作過程中調節氣氛,用他特有的幽默細胞緩解我們的壓力。”

不僅如此,有時與外國友人見面,不服老的他總是笑著將“How old are you?”改成“How young are you?”,外賓們也經常被他的幽默所感染。

心態好和身體好,是袁老師認為推進科研進步的先決條件。

思維極其跳躍,比一些年輕人更快速

“1996年,我從湖南省農科院辦公室調入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工作,成了袁老師的秘書。我仍清楚地記得,當我忐忑不安地走進袁老師的辦公室,我的緊張情緒,卻因為他的平易近人馬上就消失了。”袁隆平的秘書辛業芸接受湘聲報採訪時表示。

很快,她和大家一樣稱他為袁老師,成為他正式的學生。如今,她在袁老師身邊工作、學習已有25年之久。

在公眾眼中,袁隆平是嚴謹而偉大的。在生活中,袁老師是非常隨和、幽默又細心的人。

2010年,由辛業芸整理的《雜交水稻是怎樣育成的——袁隆平口述自傳》出版。此書的後記中她曾寫道,袁老師雖年屆八十,但他根本就沒有退休,甚至沒有絲毫頤養天年的意思,他是一位從不知足、無休求索、躬耕不疲的人。

他經常說:“人選定了一個東西作為目標後,就會充滿希望。”袁老師的目標是對雜交水稻不斷進行研究,追求高產、優質、多抗、廣適,講求良種、良法、良田、良態“四良”配套,使雜交水稻綠色高效發展,為確保糧食安全多作貢獻。這種積極的心態讓袁老師極易接受新鮮事物,反映在學術上,他的思維極其跳躍,甚至比一些年輕人更能快速捕捉到正確的方向。

(武漢晨報實習記者徐鳴 整理)

【編輯: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