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科學家用雜交技術救瀕危動物引爭議,研究人士:悖論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受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許多野生動物瀕臨滅絕。有科學家嘗試採用雜交培育技術幫助瀕危動物適應環境變化,取得一定成果,但也引發巨大爭議。英國《衛報》29日報道,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科學家範·奧本在實驗室中用雜交培育技術改善珊瑚基因,使之能在更高的水溫中生存。資料顯示,過去30年間,受全球變暖影響,全球近半數珊瑚死亡,對全球海洋生態平衡造成重大威脅。範·奧本表示,雜交培育技術的宗旨就是透過創造新的基因組合來提高基因多樣性,從而幫助瀕危生物更好地適應環境,避免滅絕。

不過,這種實驗室雜交培育技術並非適合所有瀕危生物。例如,一個地區的野生動物瀕臨滅絕時,最常見的做法是引入其他地區的動物進行雜交。上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佛羅里達州的美洲豹只剩下大約25只,於是動物保護人士從得克薩斯州引入8只美洲豹,讓美洲豹得以在佛羅里達州繼續生存下去。而今,佛羅里達州確實仍有美洲豹活動,但科學家質疑說,今天佛羅里達州的美洲豹是雜交物種,與過去的已經不一樣了。有研究人士甚至表示,所謂雜交培育技術挽救瀕危動物,其實是一個悖論,因為雜交培育的物種基因上已經有所改變,等於是讓原來的物種滅絕。類似情況也出現在英國蘇格蘭野貓身上。資料顯示,目前蘇格蘭野貓只剩下幾百只,但這些野貓面臨的最大滅絕威脅正是其與家貓的雜交,不久後純種野貓將消失。不過,除人為干預外,動物自身也在進行雜交。例如,隨著氣候變暖,北美灰熊活動範圍不斷北移,進入傳統北極熊生活區,二者雜交後形成北極灰熊。動物的雜交也加強了其環境適應性。科學家發現,在航運繁忙、水體汙染嚴重的美國休斯敦航道,當地的海灣鱂魚透過與大西洋鱂魚雜交發生變異,竟然進化出抗汙染的能力。

有科學家指出,自然進化的速度太慢,可能生物還沒進化出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就滅絕了,而人類透過雜交培育技術介入則能大幅加快自然進化速度。但是,人類介入能否成功並不確定,人類介入程度也存在爭議。(甄翔)

【來源:環球網】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