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人還是斯人?這個問題有那麼重要嗎?到底是誰的錯?

最近,關於“天將降大任與是人也”的名言,衝上了熱搜。

當然,並不是說有多少人喜歡這句名言,只是說從“斯人”到“是人”的修改,顛覆了大多數人的認知。

因此,關於是人還是斯人的討論,搞的沸沸揚揚,雙方唇槍舌劍你來我往,誰也不想服輸。

是人還是斯人?這個問題有那麼重要嗎?到底是誰的錯?

那麼究竟誰對誰錯?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咬文嚼字一下。

無論是斯人還是是人,前面的原文都是不變的。“天將降大任於”的意思,是老天爺要把重任交給於某某某。

而關於是人、斯人的意思,孟子的老師孔老夫子已經在《論語》中給出瞭解釋:

《論語·述而》中有言:“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這裡的“斯”就是“此”,“斯人”就是此人的意思。

《論語·學而》中有言:“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這裡的“是”也是此的意思,“是人”自然而然,也是此人這人的意思。

其實兩個詞用法意思都相同,甚至我們可以明目張膽的說,“斯人”就是“是人”,說它們之間孰對孰錯,無非就相當於爭論國光和紅富士誰是蘋果一樣,在某些層面來講,毫無意義?

是人還是斯人?這個問題有那麼重要嗎?到底是誰的錯?

為何爭論,意義何在?

說起“是人”還是“斯人”,要從最開始上熱搜來說起。

孟子這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可以說是中學語文必學科目,從七八十年代開始直到現在,在語文課本中屹立了很多年。同時,它也是一代人青蔥歲月的回憶。

既然是回憶,無論甜蜜還是痛苦,相信沒有多少人希望改變。而很顯然,“斯人”變“是人”觸及了很多人靈魂深處的回憶,甚至一度讓人覺得出現了記憶偏差 。儘管很多人已經遠離語文課本多年,但這個事情,依然不能讓人接受的。

同樣的,有些人願意改變自己的回憶,有些人願意追求現實,自然看不慣那些活在記憶中活在所謂“自己正確論”裡的人。加之網路資訊時代飛速發展,矛盾也因此逐漸激化。

是人還是斯人?這個問題有那麼重要嗎?到底是誰的錯?

有啥意義嗎?絕對有!

雖然兩個詞沒啥區別,但畢竟這是中學必讀甚至必背科目,無論是中考還是高考,都有可能作為名句默寫被提及到。

這個時候,“斯人”和“是人”的區別就出來了,一旦權威確定全部都是“是人”,那麼寫“斯人”的同學自然要扣分,在大家努力學習相互成長的今天,一分之差能讓一個孩子從一本掉落到二本,能讓一次排名從第七滑落到第六十七甚至更低。說到這裡,你還覺得沒意義嗎?

其實我覺得,爭論反而是一件好事,雖然大家一個為了回憶,一個為了現實去爭論,但最起碼探討的可是正經的學術問題。

即使“斯人”和“是人”沒啥區別,但體現了更多人對於知識的渴望和對學習的嚴謹性。這是正能量,值得鼓勵的!

與其把時間浪費在某音某手某神劇,不如拿出一點功夫去研究一下學術的不同。語文需要發展,更需要大家的重視!

是人還是斯人?這個問題有那麼重要嗎?到底是誰的錯?

這個問題有錯嗎?到底又是誰的錯?

問題有錯嗎,你說有它就是有,你說沒有它就是沒有。

畢竟到現在為止,絕大多數的課本都是“是人”,但“斯人”曾經也佔據上風,在多個版本中屹立不倒。

如果非要為這個事情評個高下,還要去看全國一致性的意見,哪怕有一個出版社一本教材還存在“斯人”,就不能否定它的存在。

當然,是人和斯人總有一個是錯誤的,畢竟兩者重複,如果同時保留,那和語病中“詞語重複”有何分別?

不過話說回來,錯的其實並不是詞語,而是一個態度。

大家求知辯解甚至爭論,態度都很不錯,哪怕有鍵盤俠說兩句難聽的話,也不算過分。

但某些權威是真的錯,錯的讓人感覺可笑!

所謂的磚家學者教輔機構都迫不及待地站出來破口大罵,甚至竭盡全力去抨擊。像是什麼“說斯人的都是文盲”,“沒上過學不要來爭論好嗎”之語,傷害性不大,侮辱性確實極強。即使你真的學富五車能力超群,就可以隨隨便便否定別人的實力?

更何況,很多人根本沒有實踐過就去全盤否認別人的論點,這難道不是一葉障目,自取其辱?

哪怕作為大家,也應該注意所謂的態度。聖人孔子都說過“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怎麼到你們這就都忘了?

連祖師爺的教誨都記不住,有什麼臉趾高氣揚的說別人呢?

是人還是斯人?這個問題有那麼重要嗎?到底是誰的錯?

當然,話說回來,與其爭論是“斯人”還是“是人”,我更希望大家成為舜、傅說、孫叔敖、百里奚那樣的人,真正的實現自己的夢想和報復。

畢竟,每個人都是身負“大任”者,只不過,你從來沒有注意過沒有努力過罷了!

是人還是斯人?這個問題有那麼重要嗎?到底是誰的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