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讀完30多了,你還考慮讀嗎?讀博後悔四年,不讀後悔一輩子!

博士讀完30多了,你還考慮讀嗎?讀博後悔四年,不讀後悔一輩子!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這句話出自非洲經濟學家Dambisa Moyo的《dead aid》一書中,它是書中的結束語,簡潔卻發人深省。

決定讀博士那年我已經27歲了,研究生畢業已經兩年了,這個年紀對一個男生來說應該是結婚成家,步入事業發展的階段,但是我沒有。吳京在《戰狼》中有一句話說得很好“當兵後悔兩年,不當兵後悔一輩子”,

我想說的是讀博後悔四年,不讀博後悔一輩子。

博士宇宙最高學位,人類知識的高峰,在碩士畢業之時我就知道博士肯定是要讀的,這只是一個時間問題,我預計是工作兩年後。碩士畢業時我並沒有選擇去讀博,因為本碩我在學校已經待了七年了做為一個男人也確實想出去大展拳腳一番,我急切的需要走進社會對社會有一個清晰客觀而深切的認識。無論是在北上廣深還是二三線城市,只要是全脫產學生總是跟真實的社會隔著一層紗。主要原因就是學生收到了政府特殊的照顧,社會更多的包容,然而等你真正走到社會這種保護變不復存在了。

比如在北京,一年1200元帶空調、暖氣、熱水器、洗衣機的四人間寢室,平均下來一個月才100元;學生食堂七八塊錢的牛肉麵、套餐,半價的電影票、火車票;平常有事可以請假或者直接溜課去幹自己的事;自己出了錯受了委屈可以拿我還是一個學生作為擋箭牌;面對社會的點頭哈腰又可以拿出來我是一個學生去抵抗。其實,這都是一種典型的學生思維,學生思維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它主要是不利於一個人適應自己的社會角色,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找到自己的社會定位。

博士讀完30多了,你還考慮讀嗎?讀博後悔四年,不讀後悔一輩子!

決定讀博之後,可能很多人都會有一個糾結、擰巴、患得患失的心理鬥爭。比如這幾個關鍵詞:

年齡、工作、收入、家庭、婚戀。

年齡對很多年輕人都是一大擔憂,經常聽到周邊同學,我讀出來都三十了。按照我國的學制,正常本碩博一口氣讀完,大致上是28-30歲之間(不延期的情況下),這對很多青年人都會有年齡壓力,畢竟無論是婚戀還是求職年齡都是一個法寶。再就是工作,有的在職考生全脫產的話會捨不得自己的工作單位、職位,讀博後收入很低,有的捨不得自己原有的薪水,有的會擔心孩子沒人照顧,有的擔心錯過找物件的黃金年齡,變成大齡未婚單身……總之,提起到這些總免不了做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

博士讀完30多了,你還考慮讀嗎?讀博後悔四年,不讀後悔一輩子!

每個人遇到的這些個人思想包袱其實都是差不多的,我是男生我也照樣擔心自己的年齡。我考博時就已經27歲了,我的研究生同學已經都博士二年級了。有次我跟朋友袒露自己讀博年紀大,四年後讀出來三十出頭。

我朋友立馬說,到你不讀四年後不也三十幾了嗎?

針對年齡而言無論你幹什麼事年齡都要流失掉,它不會因為你是在求學還是工作還是虛度光陰而停止。

我國現在的平均壽命已經是78歲,三年或者四年時間放在遼闊的時間長河中也只是短暫的一段插曲。每年新聞都會報道一些花甲老人去讀研讀博,這都是活到老學到老的生動體現。另外,經濟收入是很多人頭疼的,我讀博之前拿的是每月過萬的國企的工資,讀博之後每月兩千多元,好在我對於物質需求並不是十分在意,解決溫飽就可以了,兩千多元在學校裡也能生活的不錯。雖然讀博士期間,自己會少掉幾十萬元的收入,但是很多時候還是要“風物長宜放眼量”,假如家庭沒有太大的經濟壓力,不要對經濟收入這一塊糾結太多,跟年齡一樣少掙這幾年的錢不會對自己的人生起到多大的阻礙。

讀博是一個自我救贖,自我覺醒的過程。

你會受到社會無形的壓力,你會受到論文的摧殘,你會受到孤獨的侵蝕,你更會受到自我的懷疑,總之,這是一個自我否定自己卻又自我重塑自己的過程。有時候這個博士不是為你自己而讀的,有的博士的父母甚至沒有讀過中學,但是有一個博士兒子女兒將會是他們一輩子最大的成就。有的人會想,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則,要給現在或將來的孩子樹立一個榜樣,爸媽當年可是頭懸梁錐刺股的拿到了博士學位,孩子會以自己的父母作為榜樣。還有些時候,因為這個決定你踏上了不同的道路,將來的某一天會功成名就,那麼你將是你導師你同學你朋友的驕傲。還有當你垂垂暮年,回憶起自己的一生,翻看自己寫過的文章出版的書,你會一番滋味湧上心頭,不會因碌碌無為而悔恨,蹉跎年華而嘆息。想到這些,我想當你戴上博士帽,領取那種薄薄的證書的時候你會發覺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如果上述的這些,你都已經考慮好,掃除了一切的思想藩籬並且各方面都安排的妥妥當當,那麼你就去讀吧,畢竟“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人生苦短,有時候不去嘗試比失敗更令人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