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車撞人、捅人、四把菜刀砍同事:為何人會報復社會?

5月29日晚上9點,本是稀疏平常的夜晚,卻在南京秦淮區一街口,發生了一起惡性故意殺人案:

駕車撞人、捅人、四把菜刀砍同事:為何人會報復社會?

身處南京,卻無業、無固定住所的犯罪嫌疑人吉某某,因為感情糾紛等矛盾,開著一輛租賃來的轎車,撞倒了前妻、前妻男友,還有一位路人。

這本已經是惡意傷人,但事情並沒有到此結束。接著,吉某某做出了更慘絕人寰的舉動:

下車持刀捅傷前妻男友,上車再次碾壓前妻,這才開車逃走。

但這依然不代表結束,吉某某在逃竄途中,再次撞傷一路人,並與另一車輛發生碰擦。

此時吉某某的車已經不能開了,他便持刀搶了一輛車,繼續逃跑,結果再次發生交通事故,又撞傷兩名路人,車輛又一次無法行駛……

要不是熱心市民的圍堵,和及時趕來的警察,真不知道,他還會傷害多少人。

駕車撞人、捅人、四把菜刀砍同事:為何人會報復社會?

犯罪嫌疑人雖已被捕獲,可被傷及的人卻還在承受著心理和生理的雙重痛苦。

他的前妻,多處軟組織腫脹、多處骨折,兩肺挫傷。

駕車撞人、捅人、四把菜刀砍同事:為何人會報復社會?

駕車撞人、捅人、四把菜刀砍同事:為何人會報復社會?

上前制止他的路人“胖哥”,因為上前阻止吉某某的行為而被捅傷,做完手術進入ICU重症監護室……

駕車撞人、捅人、四把菜刀砍同事:為何人會報復社會?

真是地獄空蕩蕩,惡魔在人間。

因為感情糾紛,便要報復社會?

不管一段關係中發生了什麼,一個人都沒有資格去傷害另一個人的性命,更何況,還有無辜的路人。

駕車撞人、捅人、四把菜刀砍同事:為何人會報復社會?

為何總有人“借私情、傷無辜”

在網際網路越發便捷的今天,類似的新聞層出不窮。

2018年11月,遼寧省葫蘆島市建昌縣的韓繼華,因為夫妻矛盾、經濟壓力、人際關係等種種瑣事的不順,產生了報復社會的心理。

於是,韓繼華開著他父親的車,在幾十名學生結隊過馬路的時候,開車衝向學生,撞倒多人後,逃離現場。

雖然韓繼華很快就被抓獲,但依然造成了令人悲痛的後果:

6名學生死亡,20人不同程度受傷。

駕車撞人、捅人、四把菜刀砍同事:為何人會報復社會?

如果說,這件事依然可以讓“感情糾紛”來背“鍋”,那下面這一例案件,便和感情沒有關係了。

2020年六月,蒼梧縣一小學的保安李小文,因為和同事之間發生矛盾,產生了報復的心理。

當天,李小文在布袋裡裝著四把菜刀,到學校門衛室後,趁那位同事不備,用刀砍向對方的頭部。

後因聽到校內幼兒園教學樓裡學生的吵鬧聲,又先後衝進兩個教室,追著學生揮刀,前來阻止的老師也被砍傷,最終導致結果:

1人重傷二級,7人輕傷一級,23人輕傷二級,10人輕微傷。

駕車撞人、捅人、四把菜刀砍同事:為何人會報復社會?

對於一個人來說,不管是生活的不如意,還是心理的不平衡,都不能成為其傷害無辜的理由。

而會因為某個契機,做出的惡劣甚至殘忍的行為,我們把它稱為是“反社會行為”。

當這種行為具有持續性時,便會成為“反社會人格”。

據統計,在100個人中,有四個人便存在反社會人格障礙。

在這類人的心裡,基本沒有同理心,也沒有反省能力,一旦確定自己被虧欠,便會充滿憎恨,並付諸行動,把所有的傷害當作理所當然。

也就說,反社會人格的人,主要特點是具有高度攻擊性,卻又缺乏內疚感。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有反社會人格障礙的人,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如此黑暗的“人格”,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呢?

駕車撞人、捅人、四把菜刀砍同事:為何人會報復社會?

沉睡的良知,

來自“亂套”

反社會人格的存在,並不是由單一因素引起的,它由基因、經歷、環境等因素共同決定。

據研究統計,存在MAO-A基因低活性變異的兒童,有85%在成年後會出現反社會行為。

因為MAO-A基因是調控單胺氧化酶A的開關,而單胺氧化酶A又影響到控制我們情緒的神經遞質。

當MAO-A基因發生變異、活性增強等“亂套”的行為時,我們的情緒也會受到影響。

就如心理學家南希博士所說,從小被看作問題兒童的潛在精神變態患者,很難透過養育者的常規渠道的愛和讚賞獲得自尊。

但這並不是反社會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

在一個人成長過程中,所受到的精神創傷,所受到的教育,周圍的環境,也是引發反社會人格障礙的因素。

駕車撞人、捅人、四把菜刀砍同事:為何人會報復社會?

比如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對孩子極度缺乏關愛和關注,也會讓孩子出現反社會行為,此時,孩子再感覺到來自周圍人的“有色眼神”,便會將這種行為持續下來,最終形成人格的一部分。

要知道,不是毒花才會結惡果,缺少養料和修剪的花,也會帶來惡果。

當基因、養育、環境等都“亂套”後,反社會人格障礙,也就出現了。

這類人,就算不犯罪,也會給身邊的人帶來痛苦。

駕車撞人、捅人、四把菜刀砍同事:為何人會報復社會?

喚醒良知,

從認知處改變

在大多數人眼裡,反社會人格障礙,便如同一顆“不定時炸彈”,讓人談到就驚慌。

其實,我們可以透過觀察,發現具有潛在“反社會行為”時,有效幫助其抑制這類現象,哪怕是遺傳。

有專家也表示,雖然反社會人格的基因可能會遺傳,但透過科學的治療和積極的教育,也能夠幫助抑制這種基因帶來的影響。

首先,不要輕易貼標籤。

因為影視劇的渲染,反社會人格的犯罪性被擴大,但根據統計,男女受刑人中,只有20%具有反社會傾向。

如果一個少年,因為漠視規則,便被輕易貼上標籤,所有的人都對他“另眼相看”,甚至避之不及。

駕車撞人、捅人、四把菜刀砍同事:為何人會報復社會?

久而久之,他便很容易放棄掙扎,“破罐子破摔”。

事實上,除了專業醫生,誰也沒有資格去給人下診斷;一個人也沒有資格去定義另外一個人,給人腦袋上“貼標籤”。

其次,當你真的發現孩子有反社會人格障礙時,記得陪伴他,接納他。

當孩子想要幹壞事的時候,不要一味去嚴厲制止,告訴孩子:“我和你一起,我幫你!”

當然,並不是真的和孩子一起幹壞事,但孩子卻會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關愛,並因為這時的陪伴,杜絕幹壞事的可能。

並且,要相信,對於反社會人格障礙,已經由單一治療轉變為綜合治療,有了很多的治療效果。

英國詩人約翰·德萊頓說的:“一個人的良知,就是他的力量”。

希望我們一起改變認知,喚醒每個反社會人格障礙者的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