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所講的“無”是什麼?窺探老子無有之秘

老子所講的“無”並不是空洞無物,而是指不可經驗。無生有不是說從虛無空洞中產生萬有,而是說道生萬物。無其實是道的另一個稱謂。

老子所講的“無”是什麼?窺探老子無有之秘

一、老子如何論無

老子在經文第十四章中,詳細論述了無的觀念,經文講道: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

視之不見

,用我們的眼睛不能觀察到的事物,稱之為“夷”。

聽之不聞

,用我們的耳朵不能聽聞的事物,稱之為“希”。

搏之不得

,用我們的觸覺知覺不能感知感覺的事物,稱之為“微”。

老子所講的“無”是什麼?窺探老子無有之秘

我們人類就是透過視覺、嗅覺、聽覺、知覺等感知覺器官來獲取外部事物的資訊,進而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

比如,一個足球,它具有圓形的形狀,黑白相間的顏色,拿在手中或控在腳下,可是感覺它的重量和硬度。我們就稱足球是一個客觀實在的東西,屬於有的範疇。

老子所講的“無”是什麼?窺探老子無有之秘

道德經/中華經典藏書

¥

30。5

京東

購買

如果有人跟你講,有某個東西客觀實在,但是卻沒有顏色、形狀等資訊可供觀察,沒有聲音可供叫聞,也不能透過我們的手或面板觸控到,感覺到。你會相信它是一個客觀實在的事物嗎?

按照我們已有的知識,不能被觀察、聽聞、觸知並不等於無有、無物。比如,原子、電磁波、場、量子等事物就不能被我們的感知覺官能經驗。但是,科學研究嚴格堅持實證原則,以探究客觀實在為目標。物理學的研究物件,雖然不能被我們的感知覺官能直接經驗,但總有間接的手段“感知”它們的存在。

老子所講的“無”是什麼?窺探老子無有之秘

科學延伸了我們的感知覺官能的功能。例如,藉助顯微鏡,我們可以觀察視覺不能辨識的事物微觀的結構和功能。藉助天文望遠鏡,我們可以觀察遙遠星體的形態和運動。所以,我們說顯微鏡、望遠鏡延伸了我們的視覺功能。

自然科學雖然可以研究不被我們感知覺官能直接經驗的事物,但它並不違背以被經驗為真實的實證原則。實有、存在就是指能我們直接或間接經驗到的事物。反之,不能被直接或間接經驗就是無有或無物。

在老子生活的時代,沒有科學技術,不能延伸我們的感知覺官能的功能。所以,對於老子所講的“夷”、“希”、“微”等事物是沒有任何手段進行探索與追問的。正因為無法究詰,所以古人就使用“無”這個概念來標誌這事物,但是這個“無”卻並不是空洞無物的意義。

古人所講的有和無,是以能否被直接經驗為標準為事物劃分的類。凡是能直接被我們的感知覺官能經驗到的事物,就用“有”標誌。凡是不能直接為我們的感知覺官能經驗到的事物,就用“無”標誌。所以,古人所講的有和無,其意義並不等同於現代哲學與科學觀念下的客觀實在與空洞無物。

老子所講的“無”是什麼?窺探老子無有之秘

其實老子也不認為“無”是空洞無物,老子說它們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也就是以沒有形狀為形狀的事物,以無有為形式的存在。所以老子仍然認為它們是實有,只是因為不被直接經驗而使用“無”來標誌和命名。

二、道與無的關係

老子所講的道,其實也是這個“無”。老子使用“無”來定義道時,它的意義只是說道不具備可經驗的形式,並不是說它空虛無物。老子屢講道是萬物之母,對萬物有生養之功。如果它不實在,沒有實質注入萬物之中,便不可能有衣養之功。所以,道也是以“無”為形式的有。至少老子認為它客觀實在,雖然道被定義為不具有可經驗的形式。

用我們的眼睛不能觀察到的事物,我們稱之為“夷”;用我們的耳朵不能聽到的聲音,我們稱之為“希”;用我們的觸覺不能知覺到的物體,我們稱之為“微”。因為它們超出了我們感知覺範圍以外,我們找不到什麼手段可以獲得關於它們的資訊,所以說我們無法對它們進行追問和研究。由於它們都是一樣的無法為我們認知,所以我乾脆將它們視為混然為一的物質,並命名為“無”。

老子所講的“無”是什麼?窺探老子無有之秘

經文的下半段我沒有作直譯,為什麼呢?因為這部分內容很容易被過度解讀,只要我們理解了老子有和無概念的含義,就能明白這些內容只是描述道作為“無”特性。

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這段經文看似很深奧,它只是在描寫道作為“無”特性。

三、老子論無不是無意義

經文第十一章也講到了無,它說到: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老子所講的“無”是什麼?窺探老子無有之秘

在這一章裡,老子以車輪、器皿、房屋為例說明“無”這一概念不能作無意義的理解。車輪之所以成為車輪,是因為車輻與車輔之間有空無。容器之所以能盛物,是因為容器中有空無之處。房屋之所以能寄人,是因為有房間與門窗的空無。由此不難理解,有和無是物之所以為用的一個組成元素。所以,無並不等於無意義。

老子講

大象無形

,對於這個說法,我們就不能直譯為最大的物象沒有形狀。有人附會為物體大至無限就沒有形狀可以描述。事實上,大象就是道。道在老子那裡就是最大的物象。道以“無”為形式,所以“大象無形”講的就是講道以無為用的特性。

老子在第四十章中又講: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對於這段經文,我們就不能理解為從虛無空洞中生出萬有。無論任何時候,都不可能有虛無空洞中生出有的道理。在這裡,“無”還是要理解為道,老子講無中生有其實是說道生養萬物。

老子所講的“無”是什麼?窺探老子無有之秘

四、結論:沒有無中生有的道理

讀書時, 我們不能毫無論證地將古今概念的意義置換。老子雖然講過無能生有,但是這個無卻不是我們今天所理解的的空洞無物,老子也不會認為能從虛無空洞能生出萬有來。老子講的無生有其實還是有生有。老子認為道是實在、是有,只是它是以無為形式的有,所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

所以,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這句經文可以寫作: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道。

老子所講的“無”是什麼?窺探老子無有之秘

老子思想初探

¥

23。4

京東

購買

【參考文獻】

《老子譯註》 高亨

《老子》 李存山 註譯

《老子思想初探》 李紅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