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對《詩經》的3字論斷,被後人引申出9種以上含義,哪一種對?

《詩經》是一部由孔夫子編訂,後又成為“五經之首”的儒家經典,因而從古至今,人們在看書或註釋解釋時,都難以脫離孔子對它的評價。

孔子談《詩》的話有很多,比如《論語·泰伯》中寫: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季氏》中也稱:“子曰:不學《詩》,無以言。”等等。其中最受關注的、爭論最大的論斷,就是出自《論語·為政》中的一段話:

子曰:“詩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這段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孔子對《詩經》的3字論斷,被後人引申出9種以上含義,哪一種對?

論語書影

把它翻譯成白話,大概意思是:孔子說:《詩經》的三百多篇詩歌,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思無邪”。前面一段話沒太大爭議,主要是“思無邪”這3字論斷,被後人引申出了9種以上的含義。我們簡單的列舉幾個。

首先是在古代常見的關於“思無邪”的解釋。

第一種:無邪,“歸於正”

這種觀點是從“為政”的角度去講的,強調“為政”要“思無邪”,要符合“仁和禮”,最終歸於正。

相傳周代設有“采詩官”,專門會去從民間蒐集民謠,然後在編成曲唱給天子,目的就是為了讓“天子”瞭解民間疾苦。因而古人認為,《詩經》有一定“教化”作用。而且“思無邪”的論斷,還被安排在了《論語·為政》中,顯然是在談“為政”。

孔子對《詩經》的3字論斷,被後人引申出9種以上含義,哪一種對?

孔子畫像

第二種:無思無為

這種觀點是從“道家”角度解釋的。蘇軾就曾從道家角度去解釋,認為“邪”是語氣詞,“思無”的意思乃是《易》中的“無思無為”,崇尚自然。

第三種:真實真誠,不虛偽

這種觀點是從作文、作詩,以及做人的角度去解釋的。認為“思”是語氣助詞,因而孔子這段話的意思,是勸解寫文章和做人時,要像《詩經》那樣“真誠不虛偽”。

孔子對《詩經》的3字論斷,被後人引申出9種以上含義,哪一種對?

《詩經》書影

在近現代,學者也有幾種不同的解釋

第一種:在框架內隨心所欲,是一種“詩教”。

這種觀點是從批判的角度去解釋的。近代時期,出現了一批批判舊文化的學者,比如魯迅先生就曾談“中國之詩”稱“舜雲言志,而後賢立說,乃雲持人性情,三百之旨,無邪所蔽。夫既言志矣, 何持之雲?強以無邪,即非人志。”認為“思無邪”一種框架教條。

第二種:中和,中庸

這是從孔夫子思想“中庸,過猶不及”等哲學方面去解釋的。孔子認為“中庸之德”是“其至矣乎”,也曾專門評價過《關雎》是“哀而不傷”,從這點來看,“思無邪”也可能有“中庸”的意思。

第三種:專心致志,不胡思亂想

這是從“思無邪”三個字的表面意思去解釋的。南懷瑾在《論語別裁》中,就將思無邪解釋為“人不能沒有思想,只要思想不走歪曲的路,引導走上正路就好。”認為做人要有“現實的思想”,不能不守本分。

孔子對《詩經》的3字論斷,被後人引申出9種以上含義,哪一種對?

《中庸》書影

現代的讀者們在讀詩時,也會去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解釋“思無邪”。但也有諸多觀點。

第一種:美好

這種觀點是基於個人感受來解釋的。“思無邪”三個字古色古香,充滿了美感,不同的人讀來感受不同,但大多都是美好的體驗。

第二種:浩瀚無邊或思想沒有邊界

這種觀點是基於“思無邪”的出處來解釋的。“思無邪”三字最早見於《詩經·魯頌·駉篇》中的“思無邪,思馬斯徂。”在這篇詩歌中,思是語氣助詞,全句大概意思是說,養的馬跑向了遠方。“思無邪”理解起來,就是“浩瀚無邊”。

孔子對《詩經》的3字論斷,被後人引申出9種以上含義,哪一種對?

《詩經·魯頌·駉篇》節選

第三種:好,不錯

也有一些網友,認為古今學者們可能都想多了,孔子所說的“思無邪”,可能無所不包,也可能並沒有什麼特殊含義,只是誇讚《詩經》寫得好罷了。

其實,思無邪也好,《詩經》也罷,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眼裡,都會有不同的解讀,追根溯源探求到它本來的意思固然好,但在詩歌或者典故的基礎上,增加更多的意義,也會讓它們顯得更厚重。

你覺得“思無邪”是何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