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小金’,我們從江西來”

中國江西網訊 記者

沈冠楠

報道: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10年前的5月12日,大地震顫,山河破碎,近7萬人在8。0級地震中遇難,舉國同悲。

這一場地震將遠隔萬水千山的江西與重災區四川小金縣緊緊聯絡在一起——江西舉全省之力援建小金縣,將這個雪域高原上的美麗縣城作為江西省的第100個縣。

10年間,一批又一批的援建人員和志願者從江西來到小金縣,他們有的走入基層,有的投身山區保供電,有的則成為了救死扶傷的醫生……他們用自己的青春與奉獻譜寫著江西省與四川小金縣的不解之緣。近日,中國江西網記者聯絡上幾位曾經或目前在小金縣援建的江西志願者,瞭解他們與小金縣的故事。

“你好,‘小金’,我們從江西來”

2008年樊曉華在四川小金縣

“你好,‘小金’,我們從江西來”

“你好,‘小金’,我們從江西來”

幫助災區恢復供電,樊曉華供圖

26天奮戰他們讓兩河鄉重現“萬家燈火”

2008年6月,國網江西省電力有限公司進賢縣供電分公司派出17人小隊支援四川省小金縣兩河鄉電力設施災後重建工作,32歲的樊曉華參與了這次援建行動。

兩河鄉位於小金縣城以北,水力資源較豐富,因此,震前鄉里基本是較原始的小水電供電。地震後,兩河鄉的電力設施基本癱瘓,全鄉幾乎全部中斷了供電,僅靠臨時的發電裝置維持用電。此外,頻繁的餘震也嚴重威脅著當地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樊曉華一行就是在這種狀況下抵達兩河鄉的。此後,他們按照標準化的電力佈網作業流程,對兩河鄉所有的電力基礎設施進行重新規劃和建設,前前後後架設將近30多臺變壓器,重建後的供電可靠性比以往供電大大提升。歷經26天時間,兩河鄉電力重建工作圓滿完成!

記者瞭解到,小金縣地處川西高原,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氣候乾燥,兩河鄉更是達到了海拔3000米,“剛開始,施工人員或多或少都出現了一些‘高原’反映,但汶川地震是當時整個國家都在關注的大事,我們這些去援建的同志都對能參與到災後重建感到榮幸,都想鉚著勁趕快幫當地恢復供電,所以一般的反應都不會放在心上,自己想辦法克服。”樊曉華告訴記者,儘管僅僅是小金縣呆了26天,但他們已與當地百姓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直到現在,鄉親們還會與他們透過各種方式聯絡,看到日新月異的小金縣,江西的援建志願者們都感到欣慰極了。

“你好,‘小金’,我們從江西來”

“你好,‘小金’,我們從江西來”

李慶峰用10年光陰跑遍小金村村寨寨(受訪者供圖)

他用10年光陰跑遍小金村村寨寨

鐵打的小金縣,流水的志願者,一批江西志願者在小金縣服務期滿後,下一批志願者接踵而上,其中,也有志願者選擇留在小金縣,紮根在這個雪域高原上的美麗縣城。

南昌航空大學畢業生李慶峰便是其中一名,10年前,他報名成為江西省第一批抗震救災專項行動志願者,於2008年7月抵達了四川小金縣。入川后,李慶峰被分配到小金縣宅壟鄉做辦公室主任,負責統計鄉里危房的維修加固工作。

宅壟鄉大多數老百姓都住在高半山上,李慶峰的工作之一,便是要經常下村,給當地百姓宣傳、講解黨和國家農房重建、維修加固的相關政策和注意事項。當時,小金縣的村道沒有硬化,特別難走,李慶峰每次下村回來,都會弄得滿身灰。

不僅如此。災後的小金縣,餘震不斷,從山下往山上看,常有石頭滾落,從山上往山下望,萬丈深淵,隨時都有車墜人亡的可能,“我當時很害怕,害怕開車師傅要是一個不小心,我就一命呼嗚了,但是想想當地的鄉幹部都能克服這樣的環境,我怎麼能畏縮呢?於是只有咬著牙硬上,來來回回次數多了,上山下村也就不害怕了。”李慶峰在後來的回憶材料中寫到當時的這段經歷,心中仍是頗有感觸。就這樣,他走遍了宅壟鄉6個海拔在2000多米的高山村,空閒的時候,他便去幫村民修繕、重建房屋……現在回到宅壟鄉,家住馬爾村四組的村民楊開貴都會豎起大拇指稱讚:家中的房子能修得這麼好,有你不小的苦勞。

光陰似箭,2010年,李慶峰在小金縣的兩年志願者生活結束了,他回到老家哈爾濱,在一傢俬企上班,可他仍會經常想起那個令自己魂牽夢繞的小縣城。也是機緣巧合,2011年,四川省舉辦選調生考試,李慶峰報考了小金縣的選調生,2012年,他再一次被分配到小金縣宅壟鄉政府,這一次以公務員身份為當地鄉親們服務。

如今,李慶峰是小金縣委宣傳部的一名通訊員,在白雪皚皚的夾金山下的日子裡,他跑遍了小金縣130多個村寨,用鏡頭記錄著小金的點點滴滴——交通便捷了,縣城變美了,130多個鄉村水泥路全覆蓋,人民生活更舒適了……在震中受創的小金縣,家園重新矗立,太陽照常升起,人們的笑顏如格桑花一般爛漫,小金縣旅遊“四張名片”正如火如荼地向全國乃至全世界展示她的美……

採訪的最後,李慶峰告訴記者:“在小金縣,大山以它獨特的方式,教會我很多,我自己變得更加的堅韌,更加的頑強。”

“你好,‘小金’,我們從江西來”

戴群在小金(受訪者供圖)

“你好,‘小金’,我們從江西來”

戴群、鍾生洪一家(受訪者供圖)

兩位江西志願者的“小金”情緣

和李慶峰相似,來自江西景德鎮的戴群也已經完全融入了這裡的生活。

2010年,剛剛畢業於江西財經大學的戴群踏上了援建小金的行程,他被分在審計局,主要負責協調第三方諮詢機構對災後重建專案進行審計。戴群告訴記者,2011-2012年間,小金縣在建512個專案,其中,戴群跑遍了300多個專案,涉及教育、醫療衛生、民政、文化體育、道路交通等。

在協助小金縣兩河口鎮重建期間,戴群認識了畢業於江西中醫學院的女孩鍾生洪,這是一個平日裡話不多,做事卻十分認真的姑娘。那是高原的一個夏夜,沒有帶外套的鐘生洪冷得直哆嗦,這時,一件紅色外套搭在她的肩上,她抬頭一看,是一個男孩微笑的臉龐:“你好,我叫戴群,外套你先穿上,彆著涼。”這個初遇,讓戴群在女孩心中有了“體貼”的第一印象。

由於同樣來自江西,兩人的交往開始頻繁起來,久而生情,墜入愛河。後來,兩人決定結婚,婚房就租在小金縣城裡的江西街,這是一條見證著江西和小金兩地情誼的街道。

一轉眼,八年過去了。戴群輾轉小金縣多個工作崗位,走遍了100多個村寨,如今已由當初的援建志願者成長為小金縣國投公司副總經理,鍾生洪也一直在小金縣中藏醫院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持續為當地服務,兩人的孩子已經四歲半正在當地上幼兒園。

對於戴群和鍾生洪而言,小金縣就是他們的第二故鄉,“我從江西來,我的家叫小金。”戴群如是說。

一雙藏式紅鞋印證藏漢民族一家親

今年是易紅全離開小金第4年。但他仍時常回想起2014年的那個週末。

那時,易紅全在小金城關鎮第二小學支教,那是週六上午,他在辦公室分析試卷,忽然接到了一個阿壩州的電話。“易老師,你好,我是羅小豔的媽媽,還記得嗎,我給你打過電話”。一個帶著熟悉感的陌生聲音傳了進來。一番聊天后,易紅全得知,這位家長是來找自己的,他想起,她曾找過自己多次,但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回回都沒有見到面。

易紅全來到校門口,看到一位青年婦女站在門外,穿著一件紅色上衣,拎著一袋小櫻桃。她看到易學紅,非常開心地說:“我也沒什麼事,就是我從自己家樹上摘了點小櫻桃,今天正好到街上辦事,就順便帶了點過來,給易老師嚐嚐!”緊接著,她又從包裡摸索出一雙紅色鞋墊說:“易老師,這是我自己在家繡的一雙鞋墊,因為不知道您腳的尺碼,所以可能有點小了,還希望易老師不要嫌棄!”

易紅全急忙婉拒:“我一般都不用鞋墊的,直接穿鞋子就好了!”“易老師,這是我自己繡的,又不是什麼貴重的東西,我只是想表達一下我的心意罷了!我是沒有什麼文化的人,現在就指望著兩個小孩能夠多加努力,希望他們能有文化,然後去大城市工作、生活。現在小豔在你的教導下,學習成績也在慢慢進步……沒有你的教育,她也不可能進步這麼快啊。”說著,羅小豔媽媽便把手中的鞋墊硬塞給易紅全。

回到辦公室後,易紅全望著桌上的鞋墊,突然腦海裡顯現了一句話——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這時,另一位支教老師走到桌前,拿起鞋墊,認真瞧了瞧,對他說:“這是誰給你的?看這樣式和花紋,要繡好這雙鞋墊,至少需要一週的時間,而且這些花紋還是藏式風格的。”“一個學生家長給我的。”“你夠幸福的啊,居然還有學生家長給你送這東西。”

“是啊,我很幸福”,易紅全心中感慨萬分,—這雙鞋墊凝聚了一位家長一個星期的汗水,更是對他工作的一份認可,同時還帶有對孩子未來的一絲希望。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正如清代詩人袁枚在詩中所寫的,一雙小小的紅鞋墊,凝聚著小金孩子和家長們的夢想和希望,而易紅全這樣的江西支教志願者,便是他們的陽光和雨露,將希望的種子播撒在孩子們心中。記者瞭解到,江西財經大學研究生支教團承擔了志願支教小金縣的任務,餘瑤、鍾強、過垚垚、賈楊柳,龔鳴,何夢帆是第五屆的支教團成員,他們目前在美興中學支教,江西學子們如接力賽一樣,幫助小金縣的孩子們煥發出最美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