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一個文藝又治癒的節氣

【環球網文化頻道 記者/林聿 實習記者/鄭雪兒】“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11月22日,迎來小雪節氣。在冬藏的閒暇時分,三五好友圍爐而坐,舉杯小酌冬釀酒,生活便平添了一番治癒的滋味。

作為冬季的第二個節氣,小雪的來臨意味著寒潮和強冷空氣活動更加頻繁,全國氣溫持續走低,降水量漸增。正如古代典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記載:“十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此後,我國北方地區的氣溫逐漸降至零度以下,迎來“北風吹、雪花飄”的封凍時節,南方也進入初冬。

長冬漫漫,何以解憂?民間文藝成為打開冬季的特別方式。人們透過集體性的娛樂活動創造生機與歡樂,為漫長孤寂的冬日增添情趣。南開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黃旭濤作客本期環球網《美好節氣大家談》專欄,娓娓道來小雪節氣的民俗美食,揭秘農閒時光中的民間文藝,也分享“二十四節氣帶生活迴歸自然”的深刻感悟。

小雪,一個文藝又治癒的節氣

環球網《美好節氣大家談》專訪南開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黃旭濤

“食”在小雪,大江南北舌尖上的冬儲風味

“小雪的節氣習俗主要體現在飲食方面。”在黃旭濤看來,大江南北不同的食物味道呈現出小雪節氣食俗的地方多樣性。由於氣溫逐漸降低,天氣愈加乾燥,小雪前後非常適合加工臘肉、醃製蔬菜,為過冬、過年做食材的儲備。她一一細數全國各地民眾透過具有地方特色的方法醃製的各類食物,如,醃鹹菜、漬酸菜、燻臘肉、曬魚乾、釀新酒等,有些地區和民族還形成吃餈粑、吃刨湯的飲食習俗。”

釀小雪酒

《詩經·七月》中有“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的詩句。小雪節氣,迎來釀酒時節。釀酒對溫度和水質的要求極高,小雪時節,氣溫降低,可以有效抑制雜菌的繁殖,水質也甘冽清澈,為釀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黃旭濤講述,“小雪前後,當年收穫的糧食為釀酒提供了原料,同時,冬春之際的年節慶賀、祭祀活動也需要酒,這個時間人們就用新收的糧食釀酒。酒儲存到第二年春天飲用,色味清冽,味道醇香,飲之回味無窮。”

“冬臘風醃,蓄以御冬。”

小雪之後,天氣漸寒,牛羊經過夏季的成長和秋季的長膘,正是最肥美的時候,家禽家畜此時也膘肥體壯,民間有屠宰牲畜加工臘肉以備過冬過年的習俗。我國很多地方都有冬季吃臘肉的習俗,尤其是南方地區的民眾,他們對臘味情有獨鍾。北方的甘肅和陝西也在冬春之際加工臘肉,家家戶戶殺豬宰羊,除了留下過年吃的鮮肉外,其餘的都做成臘肉。臘肉是很多地方冬春之季的重要食材,也是春節大餐中不可缺席的美味佳餚,更是年節走親訪友時的上好禮品。

“小雪醃菜”

小雪節氣很多地區開始醃製過冬的蔬菜。以前,冬季沒有豐富的蔬菜供應,各地特別是北方就形成蔬菜收穫的季節醃製蔬菜以備過冬和過年食用的習俗,人們紛紛漬酸菜、醃鹹菜、制醬菜。醃製方法和選用食材的不同使醃菜的口味形成地域差異:東北有酸菜、辣白菜,華北西北有漿水酸菜,北京有八寶醬菜,重慶有涪陵榨菜等等。

曬魚乾

小雪時節,臺灣中南部海邊的漁民們開始捕魚曬魚乾。這時,烏魚、旗魚、沙魚、豆仔魚等多個種類的魚群集聚臺灣海峽,種類豐富,肉質肥美,適合捕撈。當地俗諺雲:“十月豆,肥到不見頭”,就是指嘉義縣一帶到了農曆十月可以捕到肥美的“豆仔魚”。當地人將食用不了的魚用晾曬的方式做成魚乾。

與此同時,潮汕地區民眾也開始製作魚乾,不論是生曬或熟曬,不管是對蝦乾還是墨魚乾、鰻魚乾等等,幾個月中風味慢慢醞釀而成,它們是年末祭祀神明使用的佳品。

吃餈粑、吃刨湯

“小雪到,吃餈粑”,將糯米蒸熟搗爛後製成的餈粑飄香四溢,是南方地區的“美食明星”。餈粑最早是農民用來祭牛神的供品,後來成為傳統的節日祭品。江南一帶,每到豐年年底,人們便用糯米制成餈粑祭奠伍子胥。

我國少數民族在小雪節氣又呈現怎樣的獨特民俗?黃旭濤告訴環球網文化記者,湘西土家族民眾在小雪前後還流傳著“殺年豬,迎新年”的民俗活動,他們用剛剛殺的年豬的新鮮豬肉烹飪民族傳統美食“刨湯”,款待親朋好友,給寒冷的冬天增添了熱烈溫暖的氣氛。

小雪,一個文藝又治癒的節氣

北京小雪節氣裡的初雪樂趣(攝影/蘆巖 為環球網供圖)

閒暇冬日,民間文藝唱響歡樂與希望

“農耕時代,人們的社會文化活動都是依據農作時間來安排的。農忙務農,農閒集中進行祭祀、娛樂、社交等活動,以祭祀和娛樂為主旨的民間文藝活動主要在農閒時段舉行。二十四節氣是指導農事活動的時間表,反映了農業的作息節律,可以間接反映民眾舉行民間文藝活動的時間。”作為民間小戲的研究專家,黃旭濤深入解密了民間文藝與二十四節氣的微妙關聯。

“民間文藝的緣起多與祭祀相關,圍繞農事形成的祭祀活動主要集中在冬藏之後、春播之前的農閒時段,所以,民間文藝活動也集中在這個時段。”歷史上,入冬以後到來年開春的時段是一年中最長的農閒期,農民在這長達三個多月的時間裡休養生息,有時間和精力舉辦民間文藝活動,各村鎮的民間小戲、民間花會等民間文藝組織就會在這個時段恢復活動,組織起來開始練習,準備年節期間的表演。年節期間,農民透過舉行隆重的民間文藝表演祭祀神靈、祈祝豐收、慶賀年節,感謝神靈在過去一年對農事活動的保佑,也期盼來年神靈能繼續保佑五穀豐登、人畜興旺。”

在黃旭濤看來,民間文藝活動的舉辦還是民眾為適應漫長孤寂的冬季生活的調節方式。小雪節氣後,天寒地凍、萬物失去生機,人的情緒容易鬱結,人們恰好可以透過集體娛樂的方式排解冬季的孤寂,“民間文藝還是老百姓創造出來的排遣孤寂、增添樂趣的生活方式,比如,東北二人轉最早就是東北人在貓冬的時候在熱炕頭上開展的說唱表演,讓寒冷漫長的冬季充滿了歡樂、生機和希望,也體現出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伴隨現代生活方式的更迭,民間文藝的展演已與農閒沒有太多關聯,但年節時刻依然是民間文藝集中展演的時段,民間文藝的展演依然為現代生活渲染了氣氛,並綻放多彩光芒。

小雪,一個文藝又治癒的節氣

北京小雪節氣裡的初雪樂趣(攝影/蘆巖 為環球網供圖)

走進田野,細膩地體驗大自然的美與治癒

二十四節氣不僅是一套曆法體系和時間制度,還是內容豐富的民俗生活系統。二十四節氣對天文、氣象、物候的概括和描述,體現了古代先民對大自然變化的精細觀察,這些觀察並沒有因為時間的推移而失效,在現代生活中依然發揮作用。

作為文化傳承的教育者和踐行者,黃旭濤鼓勵人們“走進田野、迴歸自然”,因為唯有“親身體會”才是文化傳承的先行條件。在親歷的過程中,人與自然產生連結,在大自然中汲取養分。她表示:“作為指導中國人生活節律的年度週期表,二十四節氣至今影響著現代人的生活觀念,甚至在現代生活中有治癒身心的作用。”

二十四節氣指導現代人的飲食養生。中國人自古講究天人合一、順應四時,人們順應大自然的變化而選擇食物、調整作息,以此達到養生的目的。“每個節氣都概括了這個時段的氣候特徵,民間也形成與節氣相應的飲食習俗和作息規律,如,立春養肝補腎,宜食辛甘發散之品,適宜早睡早起;立夏養心,飲食宜清淡,適合晚睡早起;立秋養肺,宜滋陰潤燥,適合早睡早起;立冬養腎,宜滋益陰精,適合早睡晚起。人們透過在特定的節氣進食特定的食物使人體與環境達到和諧平衡。”現代社會,隨著生活壓力的增大,人們的健康狀況受到挑戰,也越來越重視中國傳統的養生知識,二十四節氣蘊含的養生觀念恰好可以為現代人提供健康指導。

小雪,一個文藝又治癒的節氣

受訪嘉賓黃旭濤副教授家中的節氣生活樂趣(嘉賓供圖)

二十四節氣提醒現代人更細膩地體驗大自然的美。每個節氣都有對氣候、物候的描述,即便在氣象受全球自然環境改變影響的當下,物候還是會準時播報時間的流轉與更迭。在黃旭濤看來,對生活的熱愛或許就藏在對這些細節的體驗中:“民間有二十四番花信風的說法,八個節氣的二十四候對應二十四個品種的花卉應時開放,讓人們體驗到大自然的生機和美麗。人們親近自然,透過感受身邊的物候景色隨四季變化而產生的細微變化,可以更深切地體會大自然的美,在欣賞大自然美的同時也得到解壓和釋放。”

今天,二十四節氣文化還在不斷髮展,“未來,二十四節氣的節氣習俗依然會多彩豐富。”黃旭濤表示,“人們透過踐行節氣習俗中的休閒娛樂、飲食養生、儀式活動等,將其中包涵的天人和諧、崇宗敬祖等文化內涵發揚光大。二十四節氣的民俗活動及其文化內涵可以透過學校教育、媒體宣傳的方式傳播開來,傳承下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