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能恢復健康,調好脾胃是關鍵

“故聖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臟。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風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谷氣通於脾,雨氣通於腎,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註之氣。”——《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

(接前文)

所以大家一定要記住,過餓也不好。不是說我就學辟穀,闢上七天,闢上二十一天,這叫過餓,

太餓了之後也是傷脾胃的,對脾胃沒有好處。

現在有很多這種學習班也好,還有很多所謂的養生班也好,提倡大家是不吃飯,餓上兩星期等等,我不是特別提倡一般人進行這種鍛鍊。這種鍛鍊實際上就是一個字“餓”。《黃帝內經》還有古代這些醫家就認為,要是人經常過餓的話是傷脾胃的,大家一定要記住它不是養脾胃,是傷脾胃。但是這個養生的方法,古代的名醫,還有一些道家的人物他們就會。這叫做服氣辟穀法。

身體能恢復健康,調好脾胃是關鍵

有專門的服氣方法,服就是服下去的意思,就是服藥的服,懂的這個辟穀方法的人就會服這個氣,把氣吃下去,相當於別人吃飯他吃氣,他把氣吃下去之後身體就充盈,但也不是一服氣可以服上一年兩年,這不可能的事,可以有一段時間讓腸胃清靜下來,清潔腸胃,達到這樣一個效果,對人體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這是專業的方法,叫服氣辟穀法。但是一般人不掌握這些方法,尤其是有胃潰瘍、十二指腸球潰、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就別闢谷了,辟穀的話胃酸分泌過多,就把胃壁給燒壞了。

好多普通老百姓不懂專業的知識,就喜歡聽這些特別過激的話,過激什麼意思呢?

就是宣稱某某方法能治百病,這就過激了。

這種話都是偏激的人說的,不是某種方法就包打天下,什麼病都能治的。每一種方法有適合每一種的疾病的人,甚至每一種疾病的人還分為很多體質。所以要辨證論治,我們要根據實事求是的原則進行養生建議。

這個地方講到李東垣,我就想到這塊。李東垣治療的那些患者,用現在話講全都是辟穀闢了好幾十天的,也沒有飯了。用你的原話講這都是脾胃傷的非常嚴重,這怎麼就能好呢?他好不了。

所以這些人恢復了飲食之後都落下病根,就是脾胃虛弱,渾身乏力的。

怎麼辦呢?他就在用中藥湯劑幫助這些人恢復,於是他就發明了著名的藥方叫補中益氣湯,以此作為底方進行加減變化,就出現了昇陽益胃湯、昇陽散火湯、益氣聰明湯、補元氣升清陽降陰火湯等等,這些湯非常多,

總而言之就是圍繞一件事,調整脾胃,同時調整脾胃升降功能,就是圍繞這樣一個核心內容來創立的這些藥方。脾胃元氣一足,清陽之氣上升之後,眼睛又明亮了,耳朵又聽力好了,鼻子又能聞香臭了,身體又恢復了。

我以前治過的一些患者,他們的聽力、視力下降,

我們可以透過升清陽的方法進行調理。

還有個別的人鼻子不聞香臭,舌不嘗味道,這種人也有,但是比例非常少,應該是萬分之幾。這種患者我也遇到過幾例,也是用升清陽的方法給他進行調理,也能得到非常好的效果。鼻子經過一段時間調理,又能聞到香臭了。舌頭經過一段時間調理又能嚐出味道來了,這就是升清陽之後的效果。所以中國古人,《黃帝內經》也好,後世的注家也好,他們講這些道理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明白,很多注家都是臨床中的高手,他會把他自己的思想經驗都放在註解裡邊,我們要把它讀出來,讀出來之後用到生活中,用到醫療實踐當中,就能讓很多老百姓受益,這也是古人當初寫書的主要的目標。

古人寫書,我以前講了,不是為了評職稱,也不是為了升教授,也不是為了出書掙錢,人家出書就是為了把自己的學術思想,這一生總結的經驗毫無保留的傳承下去,後人讀了書之後明白怎麼治病,怎麼惠及百姓,怎麼治病救人,利益天下蒼生,是這樣一個立意非常高遠的思想。由此我們就看到《素問吳注》裡邊所講的道理∶“下象地養足,法地之靜也,靜則不妄作勞,不病四肢。”非常的對仗工整,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法天之清,法地之靜,清則耳目聰明,靜則不妄作勞,不妄作勞之後四肢就不病了,所以叫不病四肢。

我們再往後看,傍是什麼意思?傍就是依附的意思,引申為比喻的意思,中間這個地方比喻人事。人事指人氣的變化。人事不是人際關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古人的人事一般指的是人際關係,天地君親師,父子、夫妻、朋友、兄弟等,不是指的五倫八德。《黃帝內經》當中的人事指的是人氣的變化,就是人身體氣機、氣血的變化。

《素問·氣交變大論》裡邊講∶

“通於人氣之變化者,人事也”。

這叫以經解經,《黃帝內經·素問》後邊有一篇文章叫做《氣交變大論》,《氣交變大論》解釋什麼叫人事呢?叫做“通於人氣之變化者,人事也”。

人事就是人體氣機之變化。

《素問吳注·卷二》裡邊講∶“中傍人事以養五臟,法人事之和也。”《類經·陰陽類四》註解為∶“此雖以頭目五臟為言,而實為上中下,無非發於天地人也”。講的就是這個意思。

天有天氣,地有地氣,人有人氣,人身體內氣血的變化主要歸屬於五臟,

一會兒他就開始講五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