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澱粉”在甘肅定西的傳統做法,請查收

這個養育了數代甘肅定西人的食材——“土豆

已成為當地人情有獨鍾的食材

“土豆澱粉”在甘肅定西的傳統做法,請查收

為了展現它的地位

連當地的“窯洞”也成了它必備的居住場所

可見地位不一般

那它是如何蛻變成雪白地土豆澱粉的呢?

“土豆澱粉”在甘肅定西的傳統做法,請查收

這期給大家揭曉

之前給大家分享過用“糯糯的攪團”就是土豆加工的,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下方連結看看

甘肅土豆,你確定這樣吃過嗎?我一個從小吃土豆的甘肅娃也翻車了!

(還是以講故事的方法給大家分享吧)

每到十一月份,母親會忙裡偷閒乾點事,那就是做“土豆澱粉”

第一天:洗土豆(這個過程需要半天)

母親會從窯洞中挑選出幾袋個頭小,長相差的土豆

(這些土豆要供我們吃一年,好的當然是留著以後做飯菜使用嘍)

將土豆

削皮

清洗

乾淨,再裝袋。

(這個動作說起來簡單、但在農村,需要花多半天時間完成,從井裡用桶打水,再換水,再洗,母親忙的不亦樂乎,才勉勉強強將土豆洗乾淨處理好,因為在以前,農村沒有自來水,農村人都是靠天吃飯,家家戶戶都

挖井

,等下雨後積累井水,供一家人使用)。

“土豆澱粉”在甘肅定西的傳統做法,請查收

第二天:榨汁(這個過程需要一天半)

母親會叫父親幫忙用“架子車”(定西方言,也叫手推車)將土豆送到村裡加工土豆澱粉的小作坊,然後父親就去忙活自己的事了,母親帶著我配合工作人員將土豆磨成粉,提取澱粉。

在作坊只需做兩件事:

①收集澱粉汁

,在渣汁前,需要準備兩個大缸(1。2米高,70公分粗)、兩個水桶,剛好老闆有,我母親便借用了,開始榨汁時,兩個桶來回換,將接好的澱粉汁倒到幾米外的大缸(速度很快,一分鐘出一桶,需要母親不停的來回跑)半小時基本就榨好了;

②處理土豆渣,

這些物質在農村不會浪費,母親會提前準備袋子(尼龍袋),用鐵鍬一鏟一鏟裝袋,帶回家餵豬。

幹完這兩件事,我們就可以回了,母親跟老闆打聲招呼,便拉著土豆渣帶著我回家了,放心,澱粉汁沒有忘,只是沒到時間,需要在老闆的大缸裡沉澱一晚,第二天再去取。

講講澱粉榨汁機:

機器上方有個方正的口,是入料口,用來加土豆,機器肚子上有兩個出口,一個出澱粉汁,一個出土豆渣,機器開啟後需要兩個人配合,一個人加水、加土豆,一個人接澱粉汁,此動作一氣呵成不能停(榨土豆汁是要加水的,不然沒有澱粉汁)。

第三天:取粉

母親準備了兩個水桶,沖洗乾淨,帶上我就來取粉了(我想不起來那時候我上學沒,怎麼天天跟著母親跑)

我老遠就看見裝我家澱粉的兩個缸了,便激動的跑了過去,母親則是禮貌的跟老闆打了招呼,才來到我的旁邊,說怎麼這麼不懂禮貌,不知道問人嗎?

接著就忙活起來

第一步:

倒水

先用盆將缸裡的水舀出一多半,接著將缸傾斜倒出水,白花花的澱粉就出來了,我呢?也想大展身手,結果被母親拒絕了,並按照同樣的方法把另一缸的水也倒掉了。(不讓我動,是怕我把澱粉也給倒了)

第二步:

取粉

這個過程我參與了,澱粉滑滑的,黏黏的,用剷刀剷下去更踩雪地一樣,嗞嚀嚀、嗞嚀嚀響,特別有治癒感。

母親看我取得太慢,就親自上手了,她跟切蛋糕似的,一大塊、一大塊的取,不一會就取完了。

最後,母親又帶著澱粉和我回家了

第四、五、六天:洗粉

回到家的後三天,我們每天需要重複一套動作:換水——攪拌——沉澱

母親將準備好的大缸挪到穩妥的位置(那個缸能裝當時的三個我,很好奇家裡當時那來的大缸)

放入澱粉,加上清水開始攪拌,讓澱粉完全溶解在水中。

這個過程最累的要算攪拌:我在小學五年級的時候體驗到了,需要拿著我家一米二的擀麵杖,在大缸中對抗水的阻力進行攪拌,而且不能停(停了澱粉就沉降),這個過程需要一小時,攪到胳膊酸,腿困,完全溶解的狀態像牛奶,澱粉在水中的色澤乳白乳白的。

透過三天的時間,將澱粉洗到沉降後的水清澈,就算洗好了。

第七、八、九天:曬粉

母親準備了一個塑膠布,將沉澱後的澱粉攤到院子裡曬

曬一兩個小時用擀麵杖畫一畫(畫S),翻一翻,重複此項動作

三天後,土豆澱粉就好了

將曬好的的土豆澱粉裝袋備用

一部分會留著做美食用

一部分就做土豆粉條了

這就是農村土豆澱粉的加工方法

你們家鄉有沒有澱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