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之為,無用之用

無為之為,無用之用

無為無用的道家思想。無為,不主動有所作為,任期自然發展變化,無用,沒用用處,不起作用。實則不盡無為,不僅無用,無為之為而大治,無用只用而大用。

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力主君不與民爭,政府無為,而百姓自治,能否成功?頗似烏托邦,沒有利益紛爭,無限相互信任,人人絕對平等,或者物質真的實現極大豐富,各取所需,人心向善,不計個人得失,人人任勞任怨,甘於付出,共享果實。完全依靠個人的高尚的素質情操左右控制個人的行為,沒有規章可循,無需制度約束,高度自律,沒有所謂的國家機器,不用法律約束和懲罰,人類美好願望之大成。

像陶淵明的“世外桃源”,阡陌交通,縱橫交錯,黃髮垂髫怡然自樂,雞犬聲相聞。像托馬斯莫爾的理想國,自由、民主、博愛,而且無比富有,人們按期服役勞動,科級高度發達。具體實踐起來,就像印度蓬笛謝里的曙光城,法國女哲學家米拉·阿爾法薩作為“主母”,被崇拜者強尊為神,在被尊崇者的折磨中死去。

空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無為而為,無為而治是空中樓閣,虛無縹緲,還是基礎深厚的萬丈高樓,堅實可靠,也許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看法。作為個體,審視本心,向善向上,遵循自然,追求自身人生價值的體現。

莊子認為無用之用可堪大用,山木自寇,膏火自煎,桂可食遭伐,漆可用受割。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齊國碩大的櫟樹,不可造船,不可做棺槨,是不材之木,因而長壽,卻成社樹供人瞻仰,而有用的果樹因為果實被抽打、折枝,有用的楠木、楸木可做木材,避免不了會被砍伐。

無用之用充滿了辯證思想,無用是客觀存在的,但卻不是絕對的,有時候無用卻是有用的,特定的環境下又可以相互轉換。

就像寓言中所描述巨大的櫟樹,因為無用卻被當做社樹,享受供奉,得以延年益壽,為世人跪拜,不像果樹那樣因為果實而遭受無妄之災,也不像其他可為人所用的樹木一樣,遭受砍伐。卻因為不可用享受人們精神上的崇拜,又豈是普通的平凡人所能理解呢?

世間的人,都在平凡的軌跡中生活,無為無用,好像意義不大,沒有過多精力研究人生思索生命。食不果腹時,沒有時間去思索生命的意義和活著的意義,衣食無憂時,又急著去享受物質生活的樂趣,同樣沒有時間去思考生存的價值,庸碌的混過一生,繁衍生息就是亙古不變的目的了,這也許就是世間多數人的命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