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詩裡東方沒“佳人”?

“北方有佳人”

出自李延年的《佳人歌》。在中國古代的詩歌傳統中,說有“佳人”,而且是哪一方有“佳人”的,有很多詩都這樣寫過。

李延年用的是“

北方有佳人

”。魏晉時候的詩人阮籍寫過一組詩叫《詠懷》,詩裡有一句

“西方有佳人”

。還有比阮籍早一點的,曹魏時候的曹植

(字子建)

,寫過幾首《雜詩》,其中有一句

“南國有佳人”

——現在看來,

只有東方沒有佳人

這個詩歌現象,其實涉及到中國詩歌中的“託喻”。

北方、西方、南國的佳人,以及其後詩歌中的“香草美人”,都是喻託,allegory

(寓言)

,蘊藏著一種比喻和寄託——

為什麼古詩裡東方沒“佳人”?

葉嘉瑩先生(圖源《掬水月在手》)

《詠懷詩之十九》

阮籍

西方有佳人,皎若白日光。

被服纖羅衣,左右佩雙璜。

修容耀姿美,順風振微芳。

登高眺所思,舉袂當朝陽。

寄顏雲霄間,揮袖凌虛翔。

飄颻恍惚中,流盼顧我旁。

悅懌未交接,晤言用感傷。

01

中國詩歌中的“喻託”

阮籍《詠懷》所講的西方佳人是一個神仙一樣美麗的女子。這個女子曾經“流盼顧我旁”,“流”是轉動,“盼”是眼光,她曾經轉動她的眼光看我,從我旁邊經過。我與這個女子是“悅懌未交接,晤言用感傷”。這個女子“揮袖凌虛翔”,在空中飛翔,經過我的旁邊。“交接”就是交往。我只是看見她了,很欣賞她,可是沒有交談的機會,所以“晤言用感傷”。“言”在這裡是個語助詞,沒有交談的意思,“用”是因此,這種見面就使得我因此而感傷。

這個女子是一個喻託,比喻一種高遠的理想和追尋。在我的理想裡,我彷彿是看見了,可是沒有真的得到。

《詩經·蒹葭》寫“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就是一種恍惚,你好像看見了它就在水中間,可是真的去追,你沒有真的能夠掌握,沒有真的能夠獲得。

這是高遠的美、象徵的美,不只是一個人的美。凡是美的理想,一切美麗的願望,都是美。

為什麼古詩裡東方沒“佳人”?

傅抱石《湘君湘夫人》

曹植所寫的南國佳人,也是一個喻託。他替這個女子講話:

《雜詩七首·其四》

魏晉 曹植

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

朝遊江北岸,夕宿瀟湘沚。

時俗薄朱顏,誰為發皓齒?

俯仰歲將暮,榮耀難久恃。

他說現在這個時代的世俗的人,不重視“朱顏”

(美麗的容貌)

,你真正是美麗的,可是世俗並不看重你。中國的比喻和寄託,是很多方面的。屈原《離騷》裡的喻託,美色代表賢德才能的美好,這個美是“好”的意思。所以曹植說“時俗薄朱顏”,當時的世俗不看重這種賢德美好的、有才智的人才。而看重的那些人是什麼?是用讒佞,用不正當的方法、曲媚的方法拍馬逢迎。自己本身沒有美好的才能,用拍馬和逢迎的手段取得了地位,而真正美好的才能不被人看重。

《詩品序》中說“女有揚蛾入寵,再盼傾國”,這裡外表容貌的美反而指拍馬逢迎,因為它跟“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的“士”是相對的。“士”是有才德的人不被重用,可是以美色、以外表容顏的美麗反而得到寵愛,這是對比。

曹子建用的是屈原的傳統。“為誰發皓齒”,“發”是露出來,“發皓齒”有兩個意思,一個是“笑”,另一個可能是“歌”。我為誰展顏一笑,我為誰獻一首歌?有誰懂得,有誰欣賞?沒有人。

“俯仰歲將暮”

,“俯仰”是低頭仰頭,轉眼之間很快一年就到了遲暮。而草木的榮華,一切美麗的東西,人的美麗的顏色,不能夠長久地保有。曹子建所用的是屈原《離騷》裡的一句,“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有才能的人不被人欣賞,而人的生命有限,轉眼之間你這一生就白白過去了。看到草木的零落和榮華——這個“榮”本來是指草木的花,所以底下是個“木”字——轉眼之間就零落了。一個美麗的人、有才德的人,他的一生如果不被人用,轉眼之間也就衰老死亡了,“恐美人之遲暮”。

為什麼古詩裡東方沒“佳人”?

傅抱石《九歌圖 湘夫人》

我舉這幾個例證是給大家做一個比較,

中國詩裡哪些句子可以有喻託,為什麼有喻託?這是讀中國古典詩詞一個重要的問題

,中國的詩詞喜歡講喻託。

怎麼判斷?有幾個因素:

時代的背景,作者的身世,敘寫的口吻。

一個是時代的背景。

阮籍生在曹魏時代,你看《三國演義》就知道,司馬家族要奪取曹魏的天下,是處心積慮三代傳下來的,從司馬懿到司馬師,到司馬昭,到司馬炎。而在這樣一個危險的時代,阮籍處於政治鬥爭之中,所以他內心也有很多哀傷、很多痛苦,看到這些人做不道德的事情。所以用時代的背景來判斷,阮籍的《詠懷》共82首,都是比喻跟寄託的。

一個是作者的身世

。曹植的哥哥是曹丕,兩個人年輕的時候都有被立為曹操繼承人的可能,所以鬥爭得很厲害。曹丕後來做了皇帝,曹植很不得意,他有這樣的身世,所以他這樣寫。

還有就是

敘寫的口吻

。阮籍把那個女子寫成“凌虛翔”,是超乎現實之外的,所以是寄託的。曹子建敘寫的口吻,是跟《離騷》暗合的,“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所以他也是寄託的。

為什麼古詩裡東方沒“佳人”?

為什麼古詩裡東方沒“佳人”?

阮籍

為什麼古詩裡東方沒“佳人”?

為什麼古詩裡東方沒“佳人”?

電影《十面埋伏》中章子怡飾演的高冷感“北方佳人”

為什麼古詩裡東方沒“佳人”?

為什麼古詩裡東方沒“佳人”?

《長恨歌詩意圖》 吳聲、於水繪

以詩來說,這首詩雖然是寫一個現實的、傾城傾國的美色,但是寫得這樣崇高,這樣遙遠,所以還是寫得不錯的。

02

五言詩的興起

前幾次課我講到中國詩歌形式的演變,從《詩經》的四言,到楚國的騷體,到楚歌的體式。漢武帝的《秋風詞》、漢高祖的《大風歌》都是楚歌的體式。

可是

在中國詩體演進的歷史上,出來一種新的體式,以五言為主的詩歌形式。

“北方有佳人”,五個字。“絕世而獨立”,五個字。“一顧傾人城”,五個字。“再顧傾人國”,五個字。“寧不知傾城與傾國”,是八個字。“佳人難再得”,五個字。

要注意這八個字裡面的停頓,是三-五的停頓,“寧不知”是三個字,“傾城與傾國”是五個字。

“寧不知”在音樂裡面相當於襯字

。在唱歌曲的時候,樂府詩歌常常在中間加上一些陪襯的字。

《詩經》雖然有五言一句的詩,但不是全篇五言,所以我們只說那是五言句,不是五言詩。李延年這首詩以五言為主,但也不是完整的五言詩,是以五言為主而有雜言的一種形式。

為什麼發展成這種以五言為主的形式?

漢朝有一個掌管音樂的機構叫樂府,李延年在樂府裡負責給曲子配音樂,叫“協律都尉”。“都尉”是一個官名,“協律”就是配合樂律。他製造歌曲,“為新變聲”,做出一種新鮮的、跟中國舊傳統不大相同的樂曲。

這種五言的歌詩,是漢代新興的形式。

五言詩歌的興起,與當時流行的樂曲有關係

。史載,“武帝通西域”,漢武帝派遣張騫跟西方的一些外族、國家相交往,就傳進來一些胡樂,即外族的音樂。而當時流行的歌曲受外來音樂的影響,所以是五個字一句的。因而漢朝管音樂的官署配合音樂的歌詩裡,就有很多是五言詩了。

為什麼古詩裡東方沒“佳人”?

張騫雕像

漢朝的樂府詩歌,有一部分是民間的歌謠,也有一部分是文士的作品。而這些歌詞有時代比較早的、流傳了很久的歌謠,也有當時才寫出來的新歌詞,所以

樂府詩主要形成了兩種形式:一種是雜言的,一種是五言的。

漢朝的朝廷典禮有的還是用四言,漢高祖、漢武帝都是用楚歌體,所以漢朝的樂府也有四言和楚歌體,但是大多數都是雜言或五言的形式。有一首樂府詩叫《江南》,是江南採蓮蓬的女子唱的歌謠,很質樸、很樸實、不加雕飾,完全是民間的風格。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很多人只知道欣賞雕飾的美,說詞采很華麗很漂亮就是美。像這樣的詩有的人就說,怎麼重複了這麼多句。可是這種美就是質樸的美,你要想想民間的風俗。“江南可採蓮”,江南有大片的荷花池塘。我一直覺得很奇怪,北美洲的氣候跟中國大陸很相似,可是北美的人不大流行種荷花。你要知道中國有一些植物是後來從外面傳進來的,可

荷花是中國古老的植物。中國古老的字書《爾雅》裡就有記載

,說荷花的花叫菡萏,它的莖、葉、果實、花是很美麗的,葉子還有很多功用。荷葉可以入藥,做東坡肉是荷葉包著的。它的果實是蓮子,還可以補養,做蓮子粥、蓮子湯。它的根是藕。在中國的植物裡,根實莖葉花都可以欣賞,而且都有實用價值的就是荷花。

為什麼古詩裡東方沒“佳人”?

浙江湖州,村民划著菱桶採收荷花和蓮蓬(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徐昱攝

可是北美一直不懂得欣賞和種植荷花,我不知道是什麼緣故。總而言之,荷有這麼多功用,可以種植,還可以營生謀利,因為它的荷葉、蓮子、蓮藕都可以賣錢,所以在江南,種荷花跟種稻子一樣,是生產。

“江南可採蓮”,江南有很多女子出去採蓮。“蓮葉何田田”,“田田”是什麼?戴君仁的《詩選》說“田田,蓮葉貌”,就是蓮葉的樣子。“蓮葉何田田”,茂密的一片荷葉。採蓮的女子划著小船進去。“魚戲蓮葉間”,看到荷葉底下有一條一條的小魚。

可是“魚戲蓮葉間”只是一個概說,當這個女子採蓮的船在走的時候,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這邊的小魚一動,那邊的小魚一動。詩很生動、很真切,但是很質樸。

這是民間的風格,是歌謠。這在樂府裡屬於民間歌謠的一種,五言的體式。

還有一首雜言體式的詩,叫《上邪》: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江南》是民間的一般的生活,這首《上邪》是寫愛情的,而且寫的是民間一個普通的女子,不是很有文學修養的,就是一般的很熱烈很誠摯的愛情。“上邪”有兩種不同的說法,有人以為“上邪”就是語詞,只發聲。也有人認為“邪”字是語詞發聲,“上”字似乎應該有一點作用,所以程千帆編的《古詩今選》就說“上邪”是天,“上”是高高在上,上天、蒼天。

“我欲與君相知”

,她說我想要、願意與你相知。說得很好,古人沒有說相愛,只說相知。因為愛這個感情可以由很多因素而產生,有的人只是因為美色而有了一種感情。但是相知的話,就不只是外表的顏色的吸引,而是心靈的相接近、相吸引。所以中國說,人生得一知己,死而無憾,如果人生得一紅顏知己,當然更是死而無憾了。所以她說“

長命無絕衰

”,我願意跟你在一起天長地久,“長命”時間真的很長久,永遠在一起。

《上邪》屬於雜言體,詩裡每一句的字數是不整齊的。《江南》是五言體式。這兩首詩在樂府裡應該是比較早期的作品,所以寫得比較質樸、比較真率。

為什麼古詩裡東方沒“佳人”?

漢畫像石中的樂舞百戲。(資料圖片)

溫庭筠《菩薩蠻》寫一個孤獨寂寞的女子說“

小山重疊金明滅

”,孤獨寂寞還不直接地說,而是說“

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那是一個反諷。溫庭筠是文人、詩客,所以寫得比較典雅,有很多雕琢、很多修飾。可是你看民間的樂府歌詩,是當時的流行歌曲。一個女子表現她的愛情,表現得多麼質樸、多麼真率、多麼直接。

唐朝無名氏的《菩薩蠻》:

枕前發盡千般願,要休且待青山爛。

水面上秤錘浮,直待黃河徹底枯。

它的格式跟溫庭筠的不同,溫庭筠的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

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

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前半首字數是七七五五,後半首是五五五五。這是一個音樂的段落。早期的民間的《菩薩蠻》,“枕前發盡千般願”這是七個字,“要休且待青山爛”七個字,“水面上秤錘浮”六個字,“直待黃河徹底枯”七個字,“白日參辰現,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見日頭”,最後一句是七個字。

我在講李延年《佳人歌》的時候,說“寧不知”是襯字,配合音樂來唱的詩歌,在樂調拍板的空檔之中可以加襯字。什麼叫做襯字呢?就是把這幾個字拿出來,不破壞文法的完整。

這首民間的《菩薩蠻》,哪一個是襯字呢?“水面上秤錘浮,直待黃河徹底枯”,“上”是襯字,“直待”是襯字。“水面秤錘浮,黃河徹底枯”是它基本的形式。音樂的曲調有一個基本的形式和格律。在歌唱的時候,你可以在樂曲音樂的空檔里加上襯字。“白日參辰現,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都是五個字,“且待三更見日頭”,“且待”是襯字,即“休即未能休,三更見日頭”。

為什麼古詩裡東方沒“佳人”?

傅抱石《九歌圖冊 河伯》

漢朝樂府的詩歌,本來是民間的最質樸真率的,像《上邪》。《上邪》是早期的樂府詩歌,是雜言,是不整齊的民間的歌謠,根本沒有一個固定的格律。所以雜言是最自由的一種形式。《江南》也是民間的早期歌謠,它已經受了當時的流行音樂影響,大半是五個字一句。不過這是早期的五個字一句的詩歌,不是十分成熟的。

什麼叫做成熟的詩歌呢?成熟的詩歌,一般五言詩總是雙數的句子要押韻,就是雙數句子末一個字的韻母是相同的。雙數句子要押韻的形式,是五言詩進步以後的一個固定格律。

透過《上山採蘼蕪》這首詩,我們可以看一看什麼叫做押韻:

上山採蘼蕪,下山逢故夫。

長跪問故夫,新人復何如?

新人雖言好,未若故人姝。

顏色類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從門入,故人從閤去。

新人工織縑,故人工織素。

織縑日一匹,織素五丈餘。

將縑來比素,新人不如故。

我們先看押韻。五言詩雙數的句子是一定要押韻的,至於開端的一句,可押可不押,是自由的。這一首是從開頭就押韻的。單數句子呢?開頭一句押韻了,第三句也押韻了,但是第五句、第七句不押韻。總而言之,雙數的句子一定要押韻,末一個字的韻母相同。什麼叫作韻母相同呢?蕪、夫、如、姝、如,都是一個u的韻母。

“新人從門入,故人從閤去”,這是換韻,樂府可以換韻。

我們講唐詩,就要開始講格律了。今天普通話裡的第一聲、第二聲,叫平聲韻;第三聲、第四聲,叫仄聲韻。中國的字有不同的聲調,我們把聲調基本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平的調子,一類是仄的調子。

現在我們只分為平聲和仄聲兩大類,可是在中國古代講四聲,陰平

(一聲)

、陽平

(二聲)

、上聲

(三聲)

、去聲

(四聲)

。古人說四聲是平上去入,平聲分了陰陽,有一個入聲。普通話裡沒有入聲。比如我自己的姓“葉”,過去是入聲。現在普通話讀成四聲,就是去聲了。入聲是仄聲字,這個是很基本的分別。

《上山採蘼蕪》的換韻,是從u換成ü,“去”。“新人從門入,故人從閤去”。“新人工織縑”不押韻,“故人工織素”押韻。“織縑日一匹”不押韻,“織素五丈餘”,“餘”字是押韻的。“將縑來比素”,這個“素”字又押韻,“新人不如故”,也押韻。這還是沒有完全固定的詩的例證。

“去”跟“素”現在聽起來不押韻,可是古時候ü跟u是押韻的。現在的方言,像湖南人說讀書,是dúxū,書是u,xū是ü。從“新人從門入,故人從閤去”,平聲韻換成了去聲韻,平聲換成了仄聲,“去”“素”是仄聲,“餘”還是平聲,“夫”是u,這裡是ü,有ü的平聲“餘”,有u的平聲“夫”,有u的仄聲“素”“故”,也有ü的仄聲“去”。總而言之,中國詩歌押韻的形式,就是第二句要押韻。

回過頭來說《江南》。“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這三個是連著押韻的,“蓮”“田”“間”都是押an韻。“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四句都是不押韻的。

中國詩歌的演進,形式沒有固定以前,有很多種變化。

我舉一個完全固定下來的五言詩的形式。《古詩十九首》的“行行重行行”,不押韻。

行行重行行

佚名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

相去萬餘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

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反。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

棄捐勿複道,努力加餐飯。

“與君生別離。相去萬餘里,各在天一涯”,這個“涯”字有三個讀音,可以念yí,可以念yá,可以念ái,這裡念yí。“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這個“知”跟“涯”是押韻的。“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離”“涯”“知”“枝”都是押韻的。

後面就換韻了,

古詩常常換韻

。“相去日益遠,衣帶日以緩。”“浮雲蔽白日”不押韻,“遊子不顧返”押韻。“思君令人老”不押韻,“歲月忽已晚”押韻。“棄捐勿複道”不押韻,“努力加餐飯”押韻。“遠”“緩”“返”“晚”“飯”是押韻的,所以

五言詩押韻的形式越來越整齊了

《江南》跟《上邪》是樂府詩裡面比較早期的作品,所以不十分整齊;《上山採蘼蕪》開始整齊化了,可是還沒有完全整齊;到《古詩十九首》就完全整齊了。這是中國從樂府詩到五言詩的一個發展演變。

《古詩十九首》我們就開始叫古詩,不叫樂府了,它是一個完整的詩歌形式。早期的樂府是比較自由的,變化比較多,而沒有十分固定的形式。

03

樂府詩中發展出早期敘事詩

講《上山採蘼蕪》,還有另外一點用意。我想讓大家瞭解,樂府詩開始發展出一種敘事詩的形式。《詩經》大概都是抒情的、言志的。中國的抒情詩十分發達,而最早的敘事詩是在樂府詩裡出現的,它是敘述一個故事,有一個故事的形式。而且在古代的敘事詩裡,常常在敘述一個故事的時候,中間有一些對話。

《上山採蘼蕪》是比較早期的樂府裡的敘事詩,比較短。到了《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也叫《孔雀東南飛》,就非常複雜了。

還有一點,早期樂府裡的敘事詩,很多詩的主角都是女子。你可以透過樂府詩看到女子在社會上的地位,看到女子在當時不平、不幸的命運。樂府詩裡反映了很多。從《詩經》開始,有少數的幾首詩,像《氓》和《柏舟》。《氓》是說沒有結婚以前,男子總是來做買賣,要買這個女子的蠶絲,賣給她布匹,來追求她。等到追求一旦到手了,就對她非常粗暴。《柏舟》也是寫一個被拋棄的女子,說當你不幸運的時候,在艱苦患難的時候,我跟你在一起受了多少苦難,而現在居然就改變了。而《古詩為焦仲卿妻作》那一首長詩,寫一個女子作為妻子,她的婆婆不喜歡她,所以把她趕走了,後來她自殺了,她的丈夫也自殺了。這個大家都知道,是民間流傳了很久的“孔雀東南飛”的故事,寫女子不幸的命運。

為什麼古詩裡東方沒“佳人”?

這是連環畫《孔雀東南飛》封面。新華社發

《上山採蘼蕪》同樣是寫女子不幸的命運,社會上地位的不平等,造成她命運的不幸。“上山採蘼蕪,下山逢故夫”,這是一個被拋棄的女子。我們之前講作詩的方法,有賦,有比,有興,是理論上說起來,由物及心是興,由心及物是比,直言其事就是賦。可是事實上,在作詩的時候很難說,有的時候又像是興,又像是比。

像“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你看那桃花,“夭夭”是開得很好的樣子,“夭夭”本來是少好,年紀很輕的叫“夭”,剛開的桃花。“灼灼”像一片火在燃燒這麼美麗,春天的時候這麼鮮豔的花朵。“之子”那一個女孩子,“之”是指示詞。“于歸”,她出嫁了,是“宜其室家”。希望她出嫁以後,跟她丈夫家的人處得非常和美。那麼這桃花的茂盛究竟是興還是比呢?因為那美麗的剛開的桃花,跟一個美麗的新婚的女子也是相似的,在理性上也相等,所以興跟比是常常混起來的。

不但興跟比常常混起來,有的時候比興跟賦也可以混起來。像《上山採蘼蕪》,你也可以說它是賦,說這個女子出去採“蘼蕪”,蘼蕪是一種香草。我們也說過楚辭裡面屈原總是用蘭花、蕙草等香草代表美好的品德,而女子有時候為了制一些香料佩戴在身上,採一些香草。所以你可以說是賦,而香草也有比興的意思,說這個女子的品德、容貌是美好的。

這個女子是“上山採蘼蕪”,她雖然被拋棄了,雖然是孤單的、悲哀的,但是仍然珍重愛惜她的美好。

為什麼古詩裡東方沒“佳人”?

蘼蕪,託喻美好的品德

如果從比興上說起來,不但“蘼蕪”可以有比喻的意思,“上山”也可以有一種向高、向上的精神上的力量。“上山採蘼蕪,下山逢故夫”,當她採了蘼蕪,下山的時候就遇見她從前的丈夫,就是拋棄她的那個丈夫。所以“長跪問故夫,新人復何如”。中國古人常常說到見面的時候長跪,古人本來的坐席就不是椅子,經常席地而坐,所以對於跪是很習慣的。

“長跪問故夫”

,還是很有禮貌,“新人復何如”,說你現在有一個新歡的女子了,那個人到底怎麼樣呢?男子回答說“新人雖言好,未若故人姝”,新人雖然也很不錯,但是不如從前的這個女子。“顏色類相似”,兩個人容貌差不多,都很美麗。“手爪不相如”,可是手工工作的技巧和能力是不相同的。

“新人從門入,故人從閤去”

,這個究竟是誰跟誰的對話,哪裡是丈夫說的,哪裡是妻子說的,很難斷。這裡假設是妻子說,不管怎麼樣你說兩個人差不多,可是畢竟你現在是喜新厭舊了。“新人從門入”,新人從大門進來,故人就從她原來的閨房內室之中離開了。

後面丈夫又說了,說“新人工織縑”,新的妻子喜歡織縑,是一種絲織品,原來的妻子織素,也是一種絲織品,織得很好。“織縑日一匹”,新的妻子織縑,每天可以織出一匹來,有考證說只有四丈。可是舊的妻子每天可以織出五丈多長的素來。“將縑來比素”,如果從她們手工的成績來說,用縑跟素來比。“新人不如故”,其實以能力來說,新人是不如舊人的。

可男子喜新厭舊,他不是做這種理性比較的,他有另外的原因,這個我們不大瞭解。所以他說“織縑日一匹,織素五丈餘。將縑來比素,新人不如故”。

樂府詩寫得非常含蓄,這個女子的悲傷哀怨它一點都沒有表示,可是這種對比之中的不平,“將縑來比素,新人不如故”,而為什麼現在“新人從門入,故人從閤去”?這是女子的不幸的命運,這是男子的敗壞的品德。

《詩經》說,“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女也不爽”,女子感情是不改變的,我們說“爽約”,爽是改變、失約。“士貳其行”,是那些男子三心兩意。“士也罔極”,這種男子做起事來,簡直一點約束、一點道理、一點情意都沒有,是“二三其德”,他的感情是變來變去的。中國古代女子在社會生活上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是不幸的。

樂府詩裡反映一般人的民間生活,這不見得是詩人自己,只是詩人看到了社會上有這種不平等的現象,女子有這種可悲哀的命運。

為什麼古詩裡東方沒“佳人”?

遊客正在欣賞出土於陝西漢景帝陽陵陪葬坑區域的塑衣式彩繪跽坐拱手女俑。新華社發

五言詩到《古詩十九首》就已經成立了。什麼叫做成立?就是完整的五言詩

。什麼叫做完整的五言詩?第一個是每句五個字,中間不許有什麼襯字。第二個是雙數的句子一定要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是自由的。可以換韻,換韻以後的規矩一樣,也是雙數的句子押韻,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五言詩漢朝就已經成立了,而且是受了樂府詩的影響,受了當時流行音樂的影響。漢朝之後呢?這是一個過渡的時期,就是從五言詩的成立,到五言詩的律化。什麼叫律化?就是注重更嚴格的格律。五言詩的律化是分成兩步的,第一步是對偶,第二步是平仄的協調。平仄的協調我們以後再講,先講對偶。

中國的語文單形體、單音節,一個字是一個方塊,所以容易對偶。這邊是紅,那邊就是綠;這邊是花,那邊就是葉。什麼叫對偶?對偶一定要詞性相同,文法的句式差不多是相同的。所以前面說的紅、綠都是顏色,作為形容詞,詞性相同;一個花一個葉,都是植物,作為名詞,詞性相同。這是中國語文的一個特色。

最早的對偶也是自然的,不是有心的安排,自然而然就對起來了。比如《易經》上說,“水流溼,火就燥”。《易經》是很古老的書,那時候沒有人定一個規矩說你說話要對偶。他說水向溼的地方流,溼的地方總是低窪的、潮溼的,所以水流是向著低窪潮溼的地方流。火呢,是去幹燥的地方燃燒。“水流溼,火就燥”,一個是水,一個是火,溼和燥是形容詞,流和就是動詞。因為文字的特色,開始注重對偶了。最早的對偶是很自然的,不是有心去對的。

《行行重行行》中,“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這兩句就對起來了。胡馬、越鳥,馬和鳥是動物,胡和越是地方,北和南是方向,風和枝是名詞,依和巢是動詞

很多民間流傳的順口溜都是對句,這就是中國語言的特色。所以這是自然的,不是有心的對偶。到了三國曹魏的時代,曹操和他的兩個兒子曹丕和曹植都寫詩。而在這三個人裡面,曹植作的詩數量最多,而且最有名,曹植的詩對偶就開始增加了。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