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熊孩子愛欺負人,屢教不改怎麼辦?聰明的媽媽這麼做

家有“熊”孩子,是個甜蜜又惱人的存在。相信每個熊孩子的爸爸媽媽都在體會著這種煩惱。這不,在媽媽群裡面一個截圖引發了大家的討論。那這張截圖到底說的是啥呢?原來是一個小女孩的爸爸在女兒幼兒園班級群裡控訴另外一個小朋友,說自家的閨女在幼兒園經常被這個小朋友欺負。他們倆夫妻為了能多些時間陪孩子,紛紛辭職在家。平時對孩子都捨不得打罵。字裡行間滿是對閨女的心疼,以及對小朋友的憤怒。“熊”孩子的爸爸媽媽一再向小女孩的爸爸表示歉意。

在知乎上,“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了怎麼辦?”、“孩子喜歡欺負人怎麼辦?”這類的求助貼,引發父母們的熱議,自家的孩子也是經常被欺負,或是喜歡欺負人。他們表示已經不知道要如何解決了。另有部分父母表示,寧願自己的孩子在學校能霸道些,這樣就不會被欺負了。

相信很多父母都會有這樣的憂慮,擔心孩子在學校會被人欺負。作為父母疼愛子女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孩子受欺負了值得關注。但那些愛欺負孩子的孩子,更應該引起父母的重視。

家有熊孩子愛欺負人,屢教不改怎麼辦?聰明的媽媽這麼做

父母應重視小朋友之間的爭端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孩子的地方,必然會存在爭端。尤其是2-4歲的孩子,這個時期的孩子出現爭端更為頻繁。他們或是為了搶奪自己喜歡的玩具,與另外的小朋友之間出現搶、推、摔等動作。或是對身邊的人進行咬、打、踢等充滿敵意的傷害性行為。在《社會心理學》中,孩子出現這種行為屬於幼兒攻擊性行為。

我們先來看看,為什麼孩子會存在攻擊性行為?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家庭氛圍和父母教養出現問題。父母之間不和、挑剔、經常爭吵、離異等,都會對孩子產生不利影響。

有權威研究機構表明,家庭暴力是導致幼兒出現攻擊性行為的主要因素。我們都說父母是面鏡子,孩子的行為是父母的折射。如果孩子經常目睹父母爭吵,甚至大打出手。久而久之,孩子的行為必然受父母的影響,充滿攻擊性。美國的兩位心理學者拉爾德和帕特森也驗證了這點,他們發現在家庭和學校都愛打鬥、不服管教的孩子,有一個共同特徵,就是家庭成員之間缺乏情感交流,遇事便會爭吵不休

這部分孩子攻擊性強,一是模仿父母,二是宣洩自己的情緒。

第二,模仿動畫片或是身邊的人出現無意識攻擊性行為。

看動畫片是每個孩子都熱衷的事情。但現在有些動畫片裡面會存在一些明顯的攻擊性行為。如:前幾年熱播的《喜羊羊與灰太狼》中,紅太狼就經常用平底鍋打飛灰太狼。再者,孩子經常目睹身邊的人欺負他人,也會讓孩子學會攻擊行為。

這類的攻擊一般都是孩子善模仿引起的。孩子本身並不知道這種行為是不對的。

家有熊孩子愛欺負人,屢教不改怎麼辦?聰明的媽媽這麼做

孩子會模仿動畫片中的暴力情景

第三,孩子想引起同伴、同學、老師的好感或是注意力造成的,屬於認知錯誤。

孩子年齡小,不知道要如何正確表達,而引起的“美麗”誤會。相信有不少的父母在兒時也曾經做過類似的事情,如:剛入學時,想和某某成為好朋友,但不曉得如何表達善意,就經常惡作劇來引起對方的注意。或是為了引起老師的關注,故意在課堂搗蛋、或是故意欺負同學,引來同學向老師的告狀。

學齡前的孩子,年齡偏小,即便是出現爭端,也不可能存在惡意。但不管是出於什麼原因,孩子存在攻擊性行為,就需要我們父母引起重視,儘早干預,正確引導,以免讓孩子習慣成自然,養成愛欺負人的習慣。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我們父母需要怎麼做呢?

首先,我們父母需要自查自身的行為,在家庭生活中給了孩子的示範。

如上文所說的,如果父母經常性當著孩子的面吵架、打架,會讓孩子充滿攻擊性行為。那這時,父母之間的相處模式需要改變一下了。儘量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爭吵,

給孩子營造一個和諧有愛、溫暖的家庭氛圍。

讓孩子學會尊重、謙讓、友善,孩子在與他人相處時,也會學會尊重、友善。

家有熊孩子愛欺負人,屢教不改怎麼辦?聰明的媽媽這麼做

父母間的爭吵會影響孩子

其次,透過遊戲等方式告訴孩子打人是錯誤的行為。

很多時候,孩子出現的攻擊性行為都是無意識的欺凌。他們並不知道他們的行為是錯誤的,這時候,父母可以透過遊戲互動的方式來引導孩子。如:在做遊戲時,故意欺負孩子,必要時可以多來幾次,也可以讓孩子哭。待孩子情緒平和下來後,與孩子聊天。這時可以說你看媽媽剛才打你,你覺得疼哭了。想想你上次欺負別的小朋友,那小朋友是不是也很疼啊?孩子肯定回覆後,就可以趁勢引導孩子打人是不對的,以後不能再欺負小朋友了。讓孩子感同身受,孩子就會知道哪些行為是錯誤的,以後不能再犯。當然這都是需要長期堅持下去的,孩子可能今天記住了,過幾天孩子又忘記了。這時,就需要我們父母多些耐心與孩子交流。

再次,展示孩子的優點,獲得他人的讚賞和認可,可以預防攻擊性行為發生。

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瓦西里·亞歷山德羅維奇·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只有發現和讚賞兒童的優點,孩子才會有上進心。而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是讓兒童看到人的心靈美,珍惜愛護這種美,並用行動讓這種美達到最高點。可見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更應該讓孩子發現自己的優點,及時給予誇獎,並展示出來。如:孩子會分享自己的玩具給別人,這時就可以讚揚孩子,讓孩子明白他的行為是對的,這樣孩子在集體生活中,也會懂得分享。從而減少了攻擊性行為的發生。

家有熊孩子愛欺負人,屢教不改怎麼辦?聰明的媽媽這麼做

透過展示孩子的優點,預防攻擊性行為

再其次,教會孩子正確的社交技能。

人是群居動物,孩子總有一天是需要融入到集體中去。需要與他人相處。而正確的社交技能,才是孩子能融入到集體生活中的保障。關心、尊重他人、禮貌表達、待人友善等這都是孩子需要學會的最基本的技能。這些基本的技能都可以從家庭生活中教會孩子,從一點一滴的細節中去影響孩子。如:讓孩子幫你做了些事,向孩子說聲謝謝,不小心將爸爸的衣服弄髒了,向爸爸說聲對不起,家裡來客人了需要打招呼等。要讓孩子學會講禮貌、懂謙讓、與人為善。

我國現代著名平民教育家陶行知說,集體生活是兒童之自我向社會化道路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為兒童心理正常發展的必需,一個不能獲得這種正常發展的兒童,可能終其只是一個悲劇。

孩子終究不可能脫離集體生活,正確的社交技能才是孩子融入其中的工具。這就需要我們父母關注生活點滴細節,引導孩子如何正確的與人相處,讓“熊”孩子變成人人稱讚的“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