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魯隱公的攝政國君之路

魯隱公是《春秋左傳》所記載的歷史中第一位魯國國君,他的名字叫息姑。但嚴格地說,魯隱公是不能被稱為國君的,因為他並沒有正式即位。但他的功績足以讓他成為一個大家事實上認可的國君。因為最後記載他死亡的用字是“薨”,這是隻有諸侯才能用的字。可見史官也是認可他的功績的,他的功績足以滿足一個合格的國君的要求了。

先秦:魯隱公的攝政國君之路

魯隱公的諡號是“隱”字,《春秋左傳集解》中說“不屍其位曰隱”,這說明魯隱公的功績還是可以的,他沒有白白佔著國君的位置而毫無成就。他的能力還是可以的,也積極為魯國為公族謀利益。《周逸書諡法解》中說“不顯屍國曰隱,隱拂不成曰隱。”而“隱”字又有同情可憐的意思,他的經歷確實挺讓人同情的。

當時的魯國局面使得他必須要站到前臺,他想隱也隱不了。但他的身份又不能成為真正的國君。這就是他的苦惱了,他有個特別的父親,剝奪了他繼承國君的權力。說起來他還真是個可憐的孩子,他的定親物件本來是宋武公的女兒仲子。仲子是一個生有異相的女子,但仲子到了魯國之後,卻被息姑的父親魯惠公看中了,於是拜堂的人由息姑變成了魯惠公。

先秦:魯隱公的攝政國君之路

說春秋時代是禮崩樂壞的時代,但具體從哪一刻禮崩樂壞的,也說不太清楚。可魯國是制定周禮的周公的國度,竟然也發生這樣的事確實讓人有些難以啟齒。但魯國曆史上破壞禮制的事又不止這一樁,早就有弒君篡位的先例了。弒君都敢做,搶了別人的老婆又有什麼大驚小怪的呢?

作為兒子這些息姑還能接受,大不了換一個老婆,反正他與宋國公女也不熟,沒有到非卿不娶,非君不嫁的地步。只是被眾人講究,面子上有些難看。這嫡母仲子倒是旺夫,很快就給父親生了一個兒子“允”。這下子息姑的地位直線下降,由可能的國君繼位者,變得一下子連邊兒都摸不著了。因為他的母親是陪嫁女不是正室,所以息姑是庶長子。

先秦:魯隱公的攝政國君之路

魯惠公積極對外開拓,所以息姑在魯國對外戰爭中也是積極參與者。只有不斷地參與國家的各種活動,才能讓大家認識自己,才能建立自己的人脈和勢力基礎。於是隨著息姑的成長,他漸漸地有了自己的班底,有了一批擁護自己的朝臣。畢竟允的年紀還小,能否正常長大還不好說。惠公的年紀大了,正常情況下他是看不到公子允長大成人行冠禮的。所以息姑還是國君位置的有力競爭者。

既然息姑是有價值的投資物件,那麼自然會有一批投資人對此投資。很明顯息姑的投資價值還很高,那個吃奶的孩子公子允還真不一定能順利繼位。這樣的例子太多了,雖然規矩上是嫡長子繼承製,但最終看的還是背後的實力。嫡子實力不濟,最後丟掉繼承權甚至丟掉性命的例子,在魯國曆史上就已經發生過兩次了。

先秦:魯隱公的攝政國君之路

第一次是周公旦的玄孫,伯禽的孫子魯幽公宰和自己的弟弟之間發生的。幽公十四年殺死了自己的哥哥幽公宰,自立為君。第二次流血的國君爭奪是周天子周宣王自己瞎折騰出來的。魯武公九年,武公帶著自己的長子括和少子戲前去西周朝見周宣王。周宣王喜歡少子戲,於是要求立少子戲為魯國太子。結果引起魯國二三十年的混亂流血。

周公是周武王滅商的得力助手之一,既是周武王的弟弟,又有傑出的才能,所以在得到天下之後,周公被封在了曲阜,成為魯國國君。雖然周公的封地在曲阜,但由於周武王駕崩的時候,成王年紀太小,所以周公並沒有去自己的封國,而是留下來幫助成王穩定局勢。所以魯國第一代國君是可以從周公的兒子伯禽算起的。

先秦:魯隱公的攝政國君之路

魯國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混亂,周宣王給魯國選擇了一位國君,那就是魯懿公的弟弟,魯惠公的父親,息姑的祖父魯孝公。殷鑑不遠,自己的爺爺就是在魯國的血雨腥風中走過來的。所以對於國君之位的爭奪,息姑也不是一個小白,有太多的歷史經驗可以參考。

父親魯惠公走了,留下了年幼的不能處理任何政事的太子弟弟公子允。此時的息姑充滿了雄心壯志,國君大位在望,息姑還需努力呀。經過一段時間斡旋,息姑成為了攝政國君,他走完了除了即位以外的所有程式。但名義上他還是攝政,他的弟弟公子允還是太子,太子長大後,他是要歸政的。

先秦:魯隱公的攝政國君之路

輔政大臣可不好做,某些輔政的重臣,輔著輔著,這大好江山就輔成他自家的了。司馬懿,楊堅,趙匡胤,他們都是上一代君主留下的輔政重臣,他們手段高超,很快就把主公的江山輔到了自家手裡,高超的手段讓那些失敗的亂臣賊子汗顏。那麼息姑要做一個什麼樣的攝政者呢?這個拉開春秋大幕的人會成為另一個周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