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出現這三大特徵,說明你正在培養一個智力落後的孩子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有句話叫作:努力決定下限,智商決定上限。人們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調努力的重要性,努力固然重要,但對於一個孩子而言,智力因素較高也是一項天然的優勢。

研究表明,985高校的學生智商普遍在120到125,這也證明,智商高確實會更容易成功。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天生智商高,但智商其實也受環境因素的影響,你的教育方式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孩子的智商。

孩子如果出現以下幾種表現值得注意,你可能正在培養一個智力落後的孩子。

注意力缺低下

注意力低下是孩子智商落後的典型表現,

青海師範大學教授祁樂瑛曾進行過一項注意專注力測驗,對75名學生進行專注力與智力的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專注力的學生智力等級不同,專注力越高的人,智商等級高;專注力等級低人,智商等級低;這足以說明注意力是影響智力發展的重要因素。

心理學:出現這三大特徵,說明你正在培養一個智力落後的孩子

不管是針對成年人還是兒童,專注力作為人類的一項底層能力,能有效識別人與人之間的智力差異。人的大腦分為幾個部分,注意力分佈在腦幹區域,支撐著整個大腦運作,所以無論大腦是接收處理資訊、或是計劃決策執行等都需要專注力作為輔助。

注意力低下還會導致孩子情緒反饋缺陷,比如經常自顧自地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無法意識和覺察到別人對他的態度和情緒反饋。又或者很少哭或者笑容遲緩,對情緒的掌控度不足等現象。

有些父母的教育可能會間接導致孩子智商落後,比如那些溺愛孩子的父母,包辦孩子的生活,孩子就缺乏獨立思考和大腦快速運作的能力,最終導致智力發育遲緩。

同樣家庭矛盾很大,父母關係不協調,以及類似的大壓力環境,都會影響孩子專注力的發展,從而影響到智商的發展。

心理學:出現這三大特徵,說明你正在培養一個智力落後的孩子

性行為異常

兒童3~5時會出現性別意識,這個年齡段的正常男孩會表現出對自己的敏感部位感興趣,好奇,時常用手把玩,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自控力逐漸增強,該行為會逐漸降低或消失。而智商較低的孩子,比如弱智兒不會降低這樣的行為,還可能在公共場合執行,女孩則會夾腿。比如在特殊院校中,常見他們過於親近異性老師或同學,引起同齡人的反感,不利於孩子自尊的發展。

表達能力缺陷

美國芝加哥大學心理學教授認為,兒童早期語言對兒童成功的講解非常重要。

另外,語言表達能力和智力發展有著密切關係,正常情況下,一個能說會道的孩子,他的邏輯思維會比較好,包括推理和判斷能力,同時,這類孩子更富有勇氣,勇於迎接困難、解決困難,不斷鍛鍊大腦的智力,維持較高的靈活度。

心理學:出現這三大特徵,說明你正在培養一個智力落後的孩子

許多父母會給孩子報補習班,比如學習英語。華盛頓大學的腦科學領域研究發現:每個嬰兒剛出生的時候語言能力都超厲害,能分辨出世界上所有語言的發音,但這種能力在6-12個月的時候會急速下降。大腦中負責語言的學習區域區在寶寶2歲左右開始快速發育,12歲就會關閉了。所以為啥說學英語越早越好,也是有一定依據的。

對於低智商的兒童,家長可以隨時隨和孩子說說話,慢慢培養孩子,語言能力提高的同時就能慢慢改善智商,當然,也不排除有些孩子天生就不愛說話,父母根據情況實際應對。

正常孩子的智商都是階梯式發展的,而智力低下的孩子智商常如蝸牛般爬行,意識到這點後,父母要及時糾正。其實除了那些天生弱智兒童,大部分孩子的智商跟父母的教育方式以及環境有很大關係。曾經教育心理行業有一個真實案例,

一個不識字的媽媽將智力落後的孩子培養成了北大清華學霸。

心理學:出現這三大特徵,說明你正在培養一個智力落後的孩子

這位媽媽的孩子在學校經常注意力不集中,且多動。到了三年級考試考試,排倒數第二,老師都要求母親帶孩子去醫院檢查智力。這位母親非常難過,但他並沒有責備孩子,而是從小的細節出發,給予孩子讚美和鼓勵。比如跟孩子說,“老師並沒有責備你,他還誇你認真踏實”平時孩子完成作業,她也會說:“真棒,比上次又提前了五分鐘完成。”就這樣,在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下,孩子日漸充滿自信,專注力提升,最終成為優秀的人才。

正如“期待效應”或“皮革馬利翁效應”一樣

讚美、信任、認可、期待具有一種能量,它能改變人的自我認知,增強自我價值、變得自信,並獲得了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

如果你能持續地去讚美一個非常自卑的人,並且從細節出發,那麼她會慢慢變得自信起來,甚至因此改變命運。

心理學:出現這三大特徵,說明你正在培養一個智力落後的孩子

所以這詮釋了一個好的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有多麼深,經常讚美肯定孩子,能幫助他越變越好。

而那些經常打罵孩子,對孩子有不切實際的期待等行為,會在無形中摧毀一個孩子的自尊和意志,即使天賦異稟,最後可能也會成為“方仲永”

智力固然重要,但父母的教育往往更重要,良好的教育能改變孩子的性格、思維、人生觀和價值觀,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一生 。

- The End -

作者| 湯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Vogel, D。 L。, &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