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選擇“速成之法”,造就了秦一統也為秦滅亡埋下禍根

大家都知道,戰國七雄的年代戰爭頻仍,一會你國得勢,一會他國稱雄。為了在你死我活的拼鬥中得以生存,各國先後都進行了程度不一的變法改革。其中以秦國商鞅變法效果最好,秦國得以快速崛起,蠶食周邊各國,最後經過各代秦王的努力,實現了掃六合吞八荒,天下一統。可誰曾想到,實現大一統的秦王朝竟然短短的二世而亡。這是什麼願意呢,還要從秦孝公初次見到商鞅的對話說起。

秦孝公選擇“速成之法”,造就了秦一統也為秦滅亡埋下禍根

公元前361年,年僅29歲商鞅來到窮弱的秦國想大展宏圖,立不朽之功勳,而此時被強大的魏國壓的八十多年抬不起頭的秦國,正好處在秦獻公病死、秦孝公即位的歷史時期。不願意落後捱打的秦孝公為了救亡圖存,就釋出歷史上著名的“求賢令”。據《史記》記載,商鞅初來秦國,不知道剛剛登記的秦孝公有什麼樣的治國理念,所以準備了三條計策,準備獻給秦孝公。

經過秦孝公身邊人景監的推薦,商鞅第一次去見秦孝公,就試探性地從三皇五帝講起,對三皇五帝的立國之道大加讚賞,被建議秦國可以沿襲採用。商鞅話還沒說完,秦孝公已經打起了瞌睡。事後,秦孝公怒斥景監:“你推薦的什麼朋友,就知道誇誇其談,學三皇五帝能使秦國強大嗎。”景監戰戰兢兢,回來之後就將商鞅罵了一頓。商鞅反笑了起來,對景監說:“原來秦公的志向不在帝道。”並請求景監再給一次和秦孝公見面的機會。

商鞅第二次見面秦孝公,他又從王道仁義講起,大談倫理綱常。雖然秦孝公的興致比前一次好點了,但還是覺得商鞅的計策不切實際,哈欠連天。和上次一樣,景監成了背鍋王。景監就對商鞅說,你要是有真才實學,就儘快說出來,別裝神弄鬼。商鞅又笑著說:“秦公志不在王道。”

秦孝公選擇“速成之法”,造就了秦一統也為秦滅亡埋下禍根

有了前兩次的試探,商鞅第三次去見秦孝公,又用“霸道”來試探秦孝公,說霸道是速成之法,重在獎勵耕戰,能夠速度使秦國強大起來。秦孝公很感興趣,激動地握住商鞅的手:“請先生教我。”遂拜商鞅為客卿,開始了變法改革。後來,景監問商鞅是怎樣打動秦孝公的。商鞅說,帝道和王道的實現,需要很長久的時間,而秦孝公等不及;這一次講的是可以速效的“強國之術”,很符合秦孝公的心意,但秦國從此不會有殷、周那樣的成就了。也就是說商鞅知道即使秦國變法強大,後世必然不復殷周的文明成就,因為霸道非古代先賢留下的正道。

秦孝公死後,太子即位,就是秦惠文王。受商鞅打擊的秦國貴族告發商鞅意欲謀反,秦惠文王就下令派人逮捕商鞅。商鞅本是魏國人,就潛逃到邊境,天黑了想在旅館裡住下。旅館老闆拒絕他說:“對不起,商鞅定下了法律,入住客人沒有身份證明,要連旅館老闆一起治罪。”商鞅這才哀嘆道:“天啊,苛法的害處竟然厲害到這種程度!”他不敢住店,連夜逃到魏國。然而魏國因為他曾經背信棄義,又是秦國的通緝要犯,拒絕接納他。商鞅逃回自己的封邑,糾集一幫人馬進攻秦惠王。秦惠王文調動大兵討伐,將商鞅兵擊破。商鞅又向東逃亡,路上被擒獲殺死。秦惠文王對大臣們說:“各位不要像商鞅一樣造反!”下令將商鞅屍體車裂,商鞅家族滅族。

秦孝公選擇“速成之法”,造就了秦一統也為秦滅亡埋下禍根

商鞅雖死,但商鞅之法被秦國以後各代君王所遵守,為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但是,後世有人評價說,後世對秦國商鞅變法評價說,雖然改變古法,制定秦律,容易在短期內奏效,但國家政令的貫徹實行,僅仰仗予富予貧、予貴予賤以及施用嚴刑峻法的權力,人民的守法就只能是出於恐懼 和貪慾,就會“免而無恥”,趨向功利。而連坐制度開了株連的先河,人民由寬容忍讓而變得互相監督,因恐懼連坐而互相揭發,也極大敗壞了淳樸的與人為善的民風。人生活在恐懼之中,即使倉廩實,也難祥和快樂。商鞅變法中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並未與舊的制度、文化、習俗徹底劃清界限。“內行刀鋸,外用甲兵”、迷信暴力而輕視教化等思想,導致統一後的秦朝成為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