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堅所得,是真的傳國玉璽嗎?它有哪些特徵?是否發生過意外?

公元191年春,孫堅領兵攻入洛陽。

當孫堅看到被董卓焚燬的帝都時,大為感傷,於是命人打掃皇帝宗廟,祠以太牢。

所謂太牢,簡單講就是以三牲來祭祀,雖然祭祀在古時為頭等大事,但說法確實不一,比如這三牲,有說是豬牛羊,也有說是馬牛羊,或許因朝代、地域、天時等的不同吧。

正所謂好人有好報,上天回饋給孫堅的,便是傳國玉璽。

我想,恐怕時人大多如此認為。

那麼,孫堅所得,是真的傳國玉璽嗎?有哪些特徵?它在流傳的過程中,是否發生過意外?咱們就這些問題,簡單地聊一聊。

孫堅所得,是真的傳國玉璽嗎?它有哪些特徵?是否發生過意外?

一、孫堅的玉璽

孫堅得玉璽的過程,有點玄:

堅軍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氣,舉軍驚怪,莫有敢汲。堅令人入井,探得漢傳國璽,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方圜四寸,上紐交五龍,上一角缺。初,黃門張讓等作亂,劫天子出奔,左右分散,掌璽者以投井中。——《吳書》

這段記載,寫得好像《搜神記》,

如果真的有“五色氣”,那麼從張讓作亂到孫堅入京,時隔一年多,藏不住啊。但是,也並非完全沒有可能,因為“甄官井”這個地方有些特殊。

甄者,指製陶的工人,顧名思義,甄官主掌陶土之事。所以

有沒有一種可能,是被丟入井中的陶土焚燒未盡,出現異光呢

?如果再開一下腦洞,會不會有甄者在井中工作,剛好懷有玉璽呢?嗯……這第二種,恐怕電視劇都敢這樣拍……

裴松之先生認為,《吳書》的編撰者韋曜等人,本想抬高孫堅,說他有帝王之相,卻反而弄巧成拙,孫堅為人忠烈,私藏玉璽即為不臣。

我非常認同裴先生的觀點,但只是前半句,因為忠臣必須藏匿玉璽,當時漢朝處於何等狀態?將玉璽上交,最終會落在何人手裡?這是顯而易見的。

當然,我並不是說藏璽的人都是忠臣。

至於前半句,我認為吳人確實多此一舉。

首先,帝王之相,沒必要用玉璽這麼明顯的象徵來開玩笑。

曹丕稱帝前,有黃龍現於譙,這就是帝王之相啊。吳人曾說,孫堅出生前,他的母親夢到腸子出繞吳昌門,連鄰家大媽都說是吉兆,這便足矣。

這裡簡單解釋一下,昌門,如果您不知道,也希望別往歪處想,它不是那個“娼”。昌門,或者叫吳昌門,本叫閶門,也叫破楚門,是後來由春申君將名字改作昌門,其在吳地非常有名。

其次,早在西漢便證明了玉璽的不祥

,以

不祥

之物比喻吉祥之兆,這種操作好似鄰家的熱心大媽,而且從孫堅的下場來看,帝王之相併沒有讓其成就帝王,那麼“五色氣”之說,徒增笑料罷了。

以上這些,說起來都不甚重要,最重要的是這一句: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方圜四寸,上紐交五龍,上一角缺。

既然有了如此明顯的特徵,那麼咱們就來辨一辨真假吧。

孫堅所得,是真的傳國玉璽嗎?它有哪些特徵?是否發生過意外?

二、真正的玉璽

如果記載無誤,那麼孫堅所得,大機率是真的,最起碼是漢朝傳下來的那一枚,而這枚玉璽,卻未必是最初的和氏璧。

由於玉的種類繁多,而且傳國玉璽如今已經丟失,咱們無法得知最初的傳國玉璽到底是個啥,索性就認為它是藺相如“完璧歸趙”的那一枚和氏璧吧。

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之後,曾命人將和氏璧雕刻成玉璽,當時的丞相李斯,以篆書,於其上刻八個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和孫堅所得,文字相符。

但是,在

公元前219年,嬴政乘舟過洞庭湖時,遭遇風浪,這貨竟然將玉璽拋入湖中,認為以此能夠祭河神,結果他確實活了下來,可玉璽卻沉入了湖底。

八年之後,有使者夜過華陰平舒道,一人持璧攔使者,說“為我遺滈池君”,據鑑定,確實是當初的玉璽。

那麼問題就大了,以當時的條件,在洞庭湖中尋得玉璽的難度有多大?不說海底撈針,湖裡撈玉璽恐怕也是沒啥可能吧,攔使者之人,水性得多好才能辦到?

所以,這就出現了兩種可能性:

其一,就是這麼神奇,“匠人精神”支援著“潛水冠軍”,他知道嬴政丟玉璽的大概位置,然後成功撈了上來。

其二,玉璽是假的,或者說已經不是當初那一塊了。首先,刻字並不難,其次,篆書是可以仿造的,再次,雖然以當時的技術,沒辦法刻出一模一樣的玉璽,但八年的時間找到一塊類似的玉,還是有可能的,只是這樣做有風險,因為鑑定者為嬴政本人,他看得出來嗎?

既然嬴政確認為真,如果假設成立,那麼又有兩種可能,一是嬴政看走了眼,二是他以“聖物重歸”來蠱惑眾人,天子所選,終歸天子。

我個人認為後者可能性比較大,否則獻璽之人何以連名字都沒有留下呢?或許從頭至尾都是嬴政的把戲,從湖裡撈出來的,或者不知從什麼地方找來的這枚玉璽,根本不是最初的那一枚。

無論真相如何,對統治者來說已經不重要了,隨著嬴政故去、子嬰獻璽,劉邦便將其作為傳國玉璽,世代流傳。

但是,在《應氏漢官》、《皇甫世紀》中,卻說劉邦所持玉璽,其上八個字為“受命於天,既壽且康”,對此,裴松之先生認為“且康”二字為錯,我個人也是這樣認為的,裴先生曾為東晉官吏,且所處時代玉璽尚在,應當不會搞錯。

那麼,從漢開國,到裴松之的時代,玉璽是否發生過意外呢?當然有。

孫堅所得,是真的傳國玉璽嗎?它有哪些特徵?是否發生過意外?

三、兩漢的玉璽

西漢末年,被某些小說看多了的朋友譽為穿越鼻祖的

王莽,派堂弟王舜向八十歲的姑姑王政君索要玉璽

,王政君是漢成帝劉驁的生母,雖然當時平帝已死,但王政君名義上依舊為太皇太后。

王老太太脾氣大,眼見不給不行,便一邊罵著,一邊將玉璽砸在地上,導致螭角被摔碎。王莽無奈,只得命人以金補之,也正因如此,玉璽才有了最明顯的特徵。

上文說“早在西漢便證明了玉璽的不祥”,源自王老太太的一句話:“且若自以金匱符命為新皇帝,變更正朔服制,亦當自更作璽,傳之萬世,何用此亡國不詳璽為,而欲求之?”自此,玉璽便被下了“咒”。

隨著王莽兵敗被殺,公賓得到了傳國玉璽,並將它獻給了劉玄。公元25年,赤眉軍殺劉玄而立劉盆子。再到後來,已經稱帝的劉秀,接受了十幾萬赤眉軍的請降,同時得到了他九世祖劉邦傳下來的傳國玉璽。

雖然東漢皇室經歷了重重磨難,但玉璽沒有再次受損,直到張讓出逃,玉璽丟失。

也就是說,截止孫堅之前,玉璽的真假沒有太多疑點,而且至少有兩大明顯特徵,即“金鑲螭角”和“正刻八字”,這與孫堅所得完全吻合。

孫堅私藏玉璽,也有一說是將其送給了吳夫人當生日禮物,這就過分了。

袁術將僭號,聞堅得傳國璽,乃拘堅夫人而奪之。——《山陽公載記》

後來的故事想必大家都非常瞭解,我這裡就簡述一下大致過程吧:

袁術死後,徐璆將玉璽帶往許縣。公元265年末,司馬炎稱帝,同時得到玉璽。五胡亂華期間,玉璽多次易主,最終被篡滅後趙的冉閔所得。公元352年五月,冉魏將領蔣幹在危難之時向東晉求援,東晉濮陽太守戴施趁機騙取玉璽回晉,直到南朝。

再往後的故事,才是玉璽真正經歷磨難的時刻,或許,

傳國

玉璽隨後唐末帝李從珂的自焚而毀,亦或許,當金兵攻破汴梁、徽欽二帝被掠走之後,玉璽被金人玩丟了,總之,玉璽消失不止一兩次。最終,這枚傳國玉璽再也沒有現世,當然,贗品還是很多的。

好啦,

咱們最後做個總結:孫堅所得玉璽,大機率是兩漢時期的傳國玉璽,至於是不是最初秦王嬴政所得的那枚,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