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計並不是諸葛亮的專利,空城計第1人,早他900年就用過

想必大家對於《三國演義》書中諸葛亮嚇退司馬懿的“空城計”不陌生吧?

“空城計”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根據裴松之評註三國志裡的“郭衝三事”改編而成的。

不過羅貫中改編的更加精彩,比如增加了諸諸葛亮在城頭上焚香撫琴,還讓4個老兵大開城門,淨水潑街清掃衛生,表現出悠然自得的樣子。

空城計並不是諸葛亮的專利,空城計第1人,早他900年就用過

還說司馬懿聽到諸葛亮的琴聲沒有絲毫慌亂的雜音,斷定城中有伏兵。因為如果是空城,諸葛亮心理壓力大,琴聲就會出現顫音。但沒有,司馬懿這才下令退兵。

儘管羅貫中編有聲有色有鼻子有眼,但還是存在著很大的漏洞。大家想一想,司馬懿帶著40萬大軍人聲嘈雜戰馬嘶鳴,諸葛亮在城頭,司馬懿在城下,三國時又沒有擴音器,諸葛亮的琴聲怎麼可能傳得那麼遠?又怎麼能清晰傳到司馬懿的耳中?

對於羅貫中這出“空城計”,人們從來就沒有停止過爭論,後人不斷完善著故事的內容。比如有的地方流傳著諸葛亮其實沒有撫琴,而是讓幾個老兵到馬圈裡收集之前的馬糞蛋子,然後用籠屜把馬糞蛋子蒸熱,蒸熱以後散佈的城前空曠的地方,再讓老兵把附近的草地踐踏,造成一種大部隊聚集的跡象。

空城計並不是諸葛亮的專利,空城計第1人,早他900年就用過

等司馬懿到了城下以後,摸了摸馬糞蛋子還是熱的,又看到附近的草地就像大部隊踐踏過一樣,認為大部隊已經趕到並埋伏在城中,司馬懿產生了懷疑這才退了兵。

不管怎麼說“空城計”在民間流傳甚廣,都認為諸葛亮是妙施空城計的第一人,其實錯了,

早於諸葛亮900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空城計,第一個妙施空城計人的名字叫叔詹。

叔詹是春秋時期鄭國的丞相,鄭國國君鄭文公的弟弟,據說此人有勇有謀。

話說在公元前666年,楚國楚文王之子公子元親率戰車千輛浩浩蕩蕩攻打鄭國。

楚國當時是春秋五霸之一,鄭國相對來說要弱小許多,因此楚軍勢如破竹,攻城掠地直逼鄭國國都。

此時鄭國君王鄭文公慌作一團,國都兵力空虛,大部分軍隊都調到了前線迎敵了,楚軍來的太突然,要想調軍隊已經來不及了。

空城計並不是諸葛亮的專利,空城計第1人,早他900年就用過

(叔詹)

原來公子元把部隊分成了兩路,一路大部隊牽制鄭國的主力軍,剩下的人馬由他親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兵臨鄭國國都。

面對強敵丞相叔詹並沒有一絲慌亂,他對哥哥鄭文公說:“兄長切莫慌亂,吾有一計可退敵兵。”

鄭文公像落水之人抓到了救命稻草一樣急忙說:“賢弟快點講來。”

叔詹:如果這時調動部隊已經來不及了,再說前方戰事吃緊也不能撤軍”。

哥哥打斷了弟弟的話:“講重點,這個我都知道”。

叔詹頓了頓說道:“為今之計趕緊向齊國求援,因為齊國和我們是盟友,說好了誰有難互相幫忙”。

哥哥一聽苦笑道:“遠水不解近渴,當務之急是火燎眉毛先顧眼,等齊國援軍來了咱們早成了公子元的俘虜了。”

講真鄭文公說得不無道理,但叔詹的計謀早已成竹在胸,於是道:“哥哥所言極是,在我們派人求援的同時,我們也別閒著,把城門開啟,吩咐所有店鋪照常營業”。

空城計並不是諸葛亮的專利,空城計第1人,早他900年就用過

鄭文公一聽就急了:“我們求救兵要堅固城池還來不及,還大門四開,你是不是嚇傻了?”

叔詹近前一步伏在哥哥耳邊說出了計謀,鄭文公將信將疑點了點頭。

叔詹吩咐士兵開啟城門,店鋪照常營業,這番操作讓城外的公子元蒙圈了,心說鄭國不按常理出牌,不守城池反而大開城門,難道這裡邊有貓膩?

公子元疑慮重重登高一望,看到城裡的店鋪都在營業,好像沒有戰事來臨一樣,人們沒有絲毫的慌亂。

公子元斷定這裡面埋伏了重兵,因為心裡有底才不慌亂,我現在帶的兵馬少,入城就會被鄭文公甕中捉鱉。

好險哪!公子元擦了擦冷汗,心說你鄭文公聰明,我也不傻,我才不上你的當呢。

公子元下令前隊變後隊後退100裡,但在撤退的時候,公子元也用了一個空城計,人馬撤了,但是旌旗大帳原地沒動,造成一種沒撤退的假象。

這咋能唬住叔詹?叔詹是第1個用空城計的人,他登高一望看到公子元大營上空有群鷹盤旋,於是對哥哥說,公子元撤了,哥哥說那怎麼大營和旗幟沒撤呢?他想用空城計忽悠咱們,如果大營裡有人,群鷹不敢低空盤旋,現在我們可以加固城池了,以防萬一。

空城計並不是諸葛亮的專利,空城計第1人,早他900年就用過

(公子元)

到了第2天,齊國的軍隊趕到了鄭國,此時公子元發覺自己上當了,但是齊國軍隊已經駐紮在了城裡,這次真的有重兵把守了,整個城池固若金湯,公子元再也不敢攻城了,過了兩天後就撤兵了。

以上才是我國曆史上的第一次空城計,比諸葛亮的空城計早900多年。

文/秉燭讀夏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