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空城計”司馬懿是真不知還是假不知?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間,因誤用劉備臨終前就忠告的“此人言過其實,不可重用”的馬謖,導致蜀國戰略重地街亭失守,魏將司馬懿乘勢引十五萬大軍直逼諸葛亮北伐軍糧倉儲之地西城,此時諸葛亮的所有重兵皆外派,身邊沒有大將,僅有一班文官,所帶領的五千守糧軍隊,其中還有一半外出運送糧草,城中僅剩兩千餘人計程車兵,這與司馬懿的十五萬人軍隊相比簡直就是雞蛋碰巨石,絕無勝算,於是歷史中就誕生了諸葛孔明著名的“空城計”——眾人聽到司馬懿帶兵前來的訊息都大驚失色。諸葛亮登城樓觀望後,對眾人說:“大家不要驚慌,我略用計策,便可教司馬懿退兵。” 於是,諸葛亮傳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來,士兵原地不動,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聲喧譁的,立即斬首。又叫士兵把四個城門開啟,每個城門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樣,灑水掃街。諸葛亮自己披上鶴氅,戴上高高的綸巾,領著兩個小書童,帶上一張琴,到城上望敵樓前憑欄坐下,燃起香,然後慢慢彈起琴來。 司馬懿的先頭部隊到達城下,見了這種氣勢,都不敢輕易入城,便急忙返回報告司馬懿。司馬懿聽後,笑著說:“這怎麼可能呢?”於是便令三軍停下,自己飛馬前去觀看。離城不遠,他果然看見諸葛亮端坐在城樓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彈琴。左面一個書童,手捧寶劍;右面也有一個書童,手裡拿著拂塵。城門裡外,20多個百姓模樣的人在低頭灑掃,旁若無人。司馬懿看後,疑惑不已,便來到中軍,令後軍充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撤退。他的兒子司馬昭說:“莫非是諸葛亮家中無兵,所以故意弄出這個樣子來?父親您為什麼要退兵呢?”司馬懿說:“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曾冒險。現在城門大開,裡面必有埋伏,我軍如果進去,正好中了他們的計。還是快快撤退吧!”於是各路兵馬都退了回去。諸葛亮計程車兵問道:“司馬懿乃魏之名將,今統十五萬精兵到此,見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他說:“兵法雲,知己知彼。方可百戰不殆。如果是司馬昭和曹操的話,我是絕對不敢實施此計的”。

自“空城計”誕生以來,後人對此的評價大多是讚頌諸葛亮天才般的智慧,而對

司馬懿未識破諸葛亮的妙計皆抱貶低之意。然而,如果我們抱以

認真仔細的分析,就會發現此說不符合基本的邏輯。

一是司馬懿的智慧絕非一般人所能及,在諸葛亮一生六出祁山五次北伐的過程中,與司馬懿交戰多次,實際上司馬懿精通兵法,用兵伐謀並不比諸葛亮遜色多少,何況街亭的重要戰略地位,諸葛亮斷不會以街亭和犧牲近兩萬兵士為誘餌,把敵人引向軍糧存放之地,危及大軍存亡進行決戰。在街亭之戰後司馬懿對諸葛亮的兵力部署至少能偵察到六分以上,諸葛亮此次北伐意在中原(長安),所以其兵力部署總體是進攻之勢,結合街亭的防守戰,相信司馬懿透過對整體戰略的分析,對諸葛亮的在斜谷和箕谷有兵力部署不會不知,故對

西城是否有重兵至少能判斷到八成以上;二是

司馬懿兵至城下時,諸葛亮故作詐態的大開城門,自己在城樓上焚香彈琴,而司馬懿未作任何戰術上嘗試就撤離,這違背了其街亭打勝戰後引兵直入的戰略意圖。因為即使

西城有伏兵,透過對整個區域戰場兵力的分析,西城伏兵的數量也難以對十五萬魏軍構成威脅,諸葛亮此次北伐號稱擁兵30萬,但實際只有9-10萬人,相信

司馬懿對此也應該有基本的判斷,

反而後撤卻有可能出現被前後夾擊的危險。

那麼

司馬懿為何會這麼輕易地就中諸葛亮的“空城計”呢?竊以為這是司馬懿縱觀自己人生全域性,對戰爭與自己政治抱負綜合系統思考後作出的將計就計。迎戰諸葛亮前,司馬懿因中諸葛亮的反間計,涉嫌反叛被魏帝廢權閒職在家,而司馬懿本性是有

雄豪之大壯志之人。

當初曹操已察覺司馬懿“有雄豪志”,又發現他有“狼顧之相”,心裡很忌諱。因此對曹丕說,司馬懿不是甘為臣下的人,必會干預我們的家族之事。但因曹丕和司馬懿關係很好,總是維護他,而得以無事,後因司馬懿勤於職守,廢寢忘食,遂使曹操安心。廢權閒職的日子讓司馬懿更加清醒自己未來如何在朝廷立身,要實現雄偉的政治抱負,單靠奉承拍馬討得皇上歡喜而生的力量顯然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讓皇帝依靠他,而不是自己單純的依靠皇帝。因此當諸葛亮來犯,魏帝曹睿無人可馭敵,重新起用司馬懿帶兵出戰時,司馬懿就深深懂得,只要諸葛亮這個敵人不亡,他的兵權才有可能維續,朝廷裡政敵才不可能奈何於他,自己在朝廷的地位才可以不斷鞏固,也方有可能朝著自己的人生目標挺進。於是

在街亭之戰時

司馬懿必須全力而為,這是對於統兵能力與鞏固權力的一次大考驗,也是解除朝廷危機的大考驗,

街亭之戰大勝後,他也沒得選擇必須全力挺進到西城,這是最簡單的戰略態勢,朝廷明眼的人都盯著且明白,否則他無法向朝廷交待。但到城下時,如果乘勢拿下西城,雖然諸葛亮的未來沒有了,但他自己的未來也就沒有了。既已完成了權力鞏固的一次大考,就沒必要把自己往險路上推,因此他必須要讓諸葛亮這個敵人站立不倒,但他這時必須要有一個充分的理由讓

曹睿和他的大臣還有手下的兵將相信,這是戰略與戰術必須的選擇

。而此時的諸葛亮或許就是

司馬懿人生最大的知己,他給了司馬懿一個最大最滿意的理由“空城計”,天不知、地不知,唯有

諸葛亮和

司馬懿心知肚明,就這樣“空城計”成就了

諸葛亮的美譽,成就了

司馬懿的抱負,成就了歷史一個美麗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