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7旬大叔用穀子杆儲存美食能放幾個月,三九天最好吃,啥樣子

河南7旬大叔用穀子杆儲存美食能放幾個月,三九天最好吃,啥樣子

秋季是收穫的季節,也是農村人最為忙碌的時節,因為有地裡的很多東西都要趕在霜凍以前收穫回家,而且有些東西還需要加工晾曬後才能儲存起來。以至於初冬季節,農村的人們還在忙活曬秋。

河南的三門峽陝縣,如今還有保留著很多地坑院,這裡民風淳樸,大多村民還沿襲著傳統的生活方式,由於地坑院裡光照時間短,每年的秋末冬初,窯洞頂也就成了曬秋的最佳場所。辣椒、山楂、柿餅紅薯幹南瓜幹,各種能曬得的東西幾乎都能見到。

在村子裡拍攝的時候,我們在窯洞頂遇見了一位貓著腰在掃落葉的大叔,一個木頭架子上掩蓋著穀子的谷杆,隱約能看見裡面有紅彤彤的東西,這一發現引起了幾個攝友的好奇,幾個人在議論著谷杆下面到底放著啥東西。我們的說話聲也讓大叔看到了我們,他放下手裡的掃帚熱情地和我們打起了招呼。

河南7旬大叔用穀子杆儲存美食能放幾個月,三九天最好吃,啥樣子

簡單和大叔溝通之後,得知大叔今年67歲,如今和老伴兩個人居住在村子裡,問起大叔怎麼稱呼的時候大叔笑了,說我這個姓氏比較少,聽老輩人講這個姓來自於古時候的一個國家名字,具體也說不明白,原來大叔姓陰,這個姓氏也的確少見。說起那個架起來的棚子上谷杆下蓋得啥,大叔笑著說,我這谷杆下蓋得東西像你們這個年紀應該都認得應該還吃過,只不過這幾年在農村很少見少,如今在農村也成了稀罕物,我帶你你們去看看看你們還認得嗎?

河南7旬大叔用穀子杆儲存美食能放幾個月,三九天最好吃,啥樣子

大叔看著我們幾個期待的眼神,貓著腰走到架子前用手掀開了蓋在上面的谷杆,原來這層谷杆下面擺放著紅彤彤的柿子。這些看起來都很小,有些已經軟了,我們幾乎異口同聲說這不是朱罐罐柿子嗎?大叔看著我們笑著說:“我就說你們認識吧,如今是不是成了稀罕物了?這是當地一個老柿子品種,在農村都叫“火罐柿”,因為這個品種如果不摘,下雪天還會掛在樹上不會落下來,顏色也比其他品種鮮豔,也有叫朱罐罐柿的。

河南7旬大叔用穀子杆儲存美食能放幾個月,三九天最好吃,啥樣子

這種柿子最大的優點就是皮厚、耐放,要是沒有鳥啄食,在樹上可以吊到來年開春,以前人都是折枝掛在屋簷下儲存,想吃了就摘一個,糖分非常大,開春吃不完糖水都能往地下滴,還有個優點就是不怕凍,天氣越冷它越好甜,三九天吃起來涼甜可口,柿子上火,吃完了還不怕著涼。如今隨著生態條件的好轉,鳥太多了,不摘下來收拾起來就讓鳥啄食完了。

說著大叔撿了幾個已經軟透的罐罐柿子讓我們品嚐一下。記得小時候冬天家裡也會折幾枝掛在窯洞前,每次吃這個柿子,都是把後面柿蒂摘掉,用力吮吸一下,涼甜的柿漿就流到了嘴裡,那時候的感覺就像吃現在的冰淇淋一樣。吸完後,再用力吹起來,由於皮厚,吸癟的柿子就重新鼓了起來恢復原狀,然後再重新蓋上結蒂,還可以騙小夥伴。大叔的罐罐柿子又讓我們品嚐到了兒時的味道。

河南7旬大叔用穀子杆儲存美食能放幾個月,三九天最好吃,啥樣子

一個年輕攝友沒吃過這種柿子,品嚐過大叔的柿子後,直呼好吃。就和大叔商量說,這個柿子好吃,您能不能賣給我一點,大叔笑著又挑了幾個柿子說道:也不是我老漢小氣,你們來了就是客,農村也沒啥招待的,這個柿子呢也不值錢你們可以管夠吃,但是我卻不能賣給你。問起原因才知道:原來大叔和老伴就一個兒子,孩子從小就喜歡吃家裡的“罐罐柿”,如今兒子在外地工作,每年很少有時間回家,每年春節回家過年,走的時候都要給給兒子帶了幾箱“罐罐柿”。讓遠在千里的兒子也能品嚐到家鄉的柿子,這些柿子就是給兒子留的,所以多少錢也不能賣。

河南7旬大叔用穀子杆儲存美食能放幾個月,三九天最好吃,啥樣子

大叔說這種柿子以前在農村很多,但是這些年因為沒人收購,很多人就嫁接了新品種,他自己腰不好,加上兒子喜歡吃的原因,地裡的幾顆老“罐罐柿”樹就沒有嫁接,專門留給兒子吃的。這些柿子是他和老伴忙完地裡農活後,霜降過了才從地裡摘回來的,霜降過後柿子糖分積累得足才更甜。說起為什麼這樣儲存柿子,大叔說這才是最原始也最好的儲存柿子方法,這樣支起四條腿,用木棍架起來,下面墊些谷杆,放上柿子上面再蓋上谷杆,隔熱通風,太陽曬不著,鳥兒也啄不到,柿子糖分大不怕凍,老輩人都是這樣長期儲存柿子的,這樣可以儲存很久還非常新鮮。

河南7旬大叔用穀子杆儲存美食能放幾個月,三九天最好吃,啥樣子

兒行千里母擔憂,不管孩子多大,永遠是父母最大的牽掛,陰大叔家儲存的罐罐柿裡滿滿地包含著父母對子女的愛,正如我們每次春節回老家,父母早早就準備好了他們印象裡我們喜歡吃的東西,每個子女喜歡吃什麼他們都瞭如指掌,走的時候不塞滿後備箱他們心裡是不會踏實的,其實有些東西只是我們小時候物資貧乏的時候喜歡的,現在早已經不稀罕了,但是後備箱裡塞滿的不是農副產品,而是父母滿滿的愛,只有我們帶走了他們心裡才算踏實。就像大叔儲存的柿子一樣,忍者腰疼摘回來,說啥也不賣只是為了讓兒子到了工作的地方還能品嚐到家鄉的味道一樣。【看更多百姓鄉土故事請新增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