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藥意外注射到皮下,面板出現饅頭大小水泡,精心護理下終得痊癒

現如今,全麻已經成為主流麻醉方式。每天,我們幾乎都要進行吸氧、給氧去氮、誘導插管等一系列的全麻操作。做得多了,必然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全麻中,大家最擔心的無非就是氣管插管的問題。

麻藥意外注射到皮下,面板出現饅頭大小水泡,精心護理下終得痊癒

然而,有一些意外情況卻更加令人想不到,比如麻藥外滲。所謂麻藥外滲,就是麻藥並沒有按照預期推進血管內,而是跑到血管外去了。

當麻藥跑到血管外去了,雖然不至於像氣管插管出問題那樣緊張,但是緊張程度也一定不低。這是因為,大多數麻醉醫生都會非常擔心一些問題:這個麻藥該怎麼代謝?會不會影響甦醒?甚至,有的人會考慮這個準插管劑量的麻藥會加強重新給過麻藥的效果。還有一部分人擔心,就是這個麻藥會不會順利吸收?會不會產生什麼問題?

然而,這個問題是那麼難以解釋的。這是因為一個關鍵的問題,這就是專業知識的壁壘。對於麻醉醫生而言,雖然大致瞭解護理工作的一些流程,但談不上精通;對於護理人員而言,常見藥物的外滲是不陌生的,但是麻藥外滲的護理幾乎是空白。

下面,我們分享一個麻藥外滲的病例,看看這個患者是如何愈後轉歸的。

先介紹一下經過:

麻藥意外注射到皮下,面板出現饅頭大小水泡,精心護理下終得痊癒

患者,男性50歲,因車禍骨折急診入院手術。術前,由急診留觀室打好左手前臂留置針。麻醉過程中,麻醉醫生從帶入的左手前臂靜脈通道順序注射丙泊酚、力月西、順苯磺酸阿曲庫銨、舒芬太尼等透導藥物。

然而,當值麻醉醫生並未發現異常。直至5分鐘以後患者仍然不睡,才發現問題。此時,觸控留置針附近,已能明顯感覺有很大的硬塊。隨即,留置針被拔除。

鑑於手術必須要進行,在其他部位重新打了留置針進行麻醉,手術正常進行。手術歷時3個小時,術畢甦醒無異常。

術後當天,原左手前臂留置針靜脈穿刺點周圍出現9cmx9 cm大水泡,1周後出現表皮壞死,逐步出現皮下組織、肌肉、血管等組織壞死,經靜脈治療小組、造口、麻醉、藥劑、超聲等多學科會診排除壓瘡,按藥物外滲處理。

麻藥意外注射到皮下,面板出現饅頭大小水泡,精心護理下終得痊癒

本以為,經過系統治療就會很快痊癒。然而,這個過程真的太漫長了。直到一年後,才宣告基本治癒,但主訴左手掌仍然麻木。

經神經科會診,考慮神經損傷。接下來的治療為,定期到神經科、康復科、美容科進一步康復、功能鍛鍊。

之後,這個患者便進入更為漫長的康復過程。據稱,3年後左手前臂、手掌功能才基本恢復,可以正常從事工作和勞動。

小小的留置針意外,其後果是令人觸目驚心的。幾乎所有人都不會相信,這樣的一個意外竟然能讓一個人走上幾年的康復之路。

分享一下處理經過(本處理過程僅供參考,不同的病例應該有個體化的治療及康復方案):

首先,第一步一定是準確找到病因。這個方面尤為重要,病因是關鍵,治療是其次。也就是說,找對方向才能有的放矢;方向錯了,不僅可能貽誤時機,也可能導致相反的作用。

麻藥意外注射到皮下,面板出現饅頭大小水泡,精心護理下終得痊癒

藥物外滲判斷,主要根據患者臨床表現以及事件發生的原因:

1。術前帶入左手前臂留置針,顯然這是一個隱患。隱患在於,留置針是否嚴格交接?另外,特別細的針可能本身就沒有回血,因此鑑別留置針是否在血管內是有難度的;

2。有推注丙泊酚、力月西、順苯磺酸阿曲庫銨、舒芬太尼等藥物的過程,且當時已確認發生了藥物外滲。

3。已排除壓瘡、凝血、凝斑、血栓等原因。

接下來就是處理過程:

術後幾個月時,對乾性壞死組織進行了清創,使用安爾碘消毒及生理鹽水清洗。待幹後,使用不定型、定型片狀水凝膠敷料。

幾個月後,繼續採用外科清創、自溶性清創、保守銳性清創、負壓引流方法。使用碘消毒及生理鹽水清洗待幹後,分次及多次清除液化分離的壞死組織,以不產生出血及引起患者疼痛為度;使用藻酸鹽及泡沫敷料吸收滲液,同時促進肉芽組織生長。

之後,醫生曾勸其植皮,但由於多種原因未實現。

直至近三年後,患者基本治癒、主訴手麻,繼續給康復功能訓練,患肢手臂功能恢復。

麻藥意外注射到皮下,面板出現饅頭大小水泡,精心護理下終得痊癒

患者的康復之路,是漫長的、曲折的,對患者是一種身心上的折磨。然而,這份涉及此次意外的醫護人員同樣非常揪心。患者一日不好,這份壓力就一直存在。

回顧整個案例,有幾點是值得我們思考和警示的:

1。患者可以帶留置針進手術室,也歡迎在病區打好留置針,這樣會節省時間、增加手術室週轉率。但是,一定要確保留置針通暢、無外滲。

2。當發現留置針較細時,及時要求護理同事打一個粗的留置針。

3。這一條非常關鍵:給藥必須回抽。不見回血,不能給藥!給藥的時候,要觀察區域性是否有異常、手上的阻力是否有異常。並且,儘量避免傾注式給藥。給藥太快,迴圈也扛不住!

【溫馨提示】點個關注,這裡有大量專業的醫學科普,為您揭秘手術麻醉的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