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文章作者:道法自然

不要因為走得太遠,忘了我們為什麼出發。

——— 紀伯倫

人生的路,有時候就像寫文章,如果不能給自己的文章垂直定位,寫著寫著就會失去方向,雜亂不堪,不知道如何下筆。

做人也是,有時候走著走著就會失去了方向,失去了動力,感覺自己的心好累,此時自己就好像陷入了謎團,不能自拔,這個時候,就只能靜下心來,給自己點一盞心燈,找回初心,問問自己最初為什麼要來這裡?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1、我當初為什麼要來到這裡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是我們最熟悉的一句漂亮話了,可是想要真正地理解這句話的深意,就只能靠生活中的閱歷,自己慢慢地去體會了。

人之初,性本善,我們每個人剛出生的時候,都是好的,只是在後天成長過程中,由於所處環境的不同,性格也就參差不齊了!

我們的生活,就像一個大染缸,把我們原本的清純,潔白,圖染得五顏六色,遍體鱗傷。

生活離不開柴、米、油、鹽。成年人的“詞典”裡沒有容易二字。為了生活的壓力,我們有時候不得已的偏離了最初的初心和方向。而為了金錢、利益,掉進了人生的漩渦,垂死掙扎。

這個時候,我們一定要讓自己自己靜下來,給自己洗滌一下心靈,找回自己的

初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2、怎麼越走越累越沒有方向

初心和熱愛是有很大的關係的。

愛默生說:“專注、熱愛、 全心貫注於你所期望的事物上,必有收穫”。

人都是有惰性的,從事一份工作,如果只是以賺錢為目的,心裡沒有熱愛,就體會不到工作的樂趣,也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更不能徹底激發出自己內在的潛能,會經不起風雨,半途而廢,甚至會迷失自我,陷入人生危機。

“君子謀財,取之有道”。做任何事情,如果偏離了“道”,下了“道”,違了“道”,必定會碰得頭破血流。

全國曾熱播的電視連續劇《人民的名義》裡,漢東省公安廳廳長祁同偉,出身農民家庭,曾經是一級戰鬥英雄,在一次緝毒的戰鬥中,被擊中三槍,差點丟了性命。可仍然沒有獲得和愛人團聚的晉級的機會。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這個時候的祁同偉說:“英雄在權力面前是拗不過的,英雄在權力面前是什麼啊,只是工具。”

原本非常熱愛公安工作的祁同偉,能說出這一句話,只能說他已經忘了自己在參加政法工作時宣佈的誓言,已經忘了自己的初心,可以說三觀已經徹底粉碎。

《天局》小說裡,有一篇祁同偉最喜歡的一篇文章。

說的是:一個“棋痴”,在寒冷的冬夜,以石頭為子給神仙下棋,最後以自身充當一枚棋子,跪死在棋盤一角,而鎖定勝局、“勝天半子”。

“勝天半子”的意思就是一個人在與:環境,命運,逆境抗爭時得不屈精神,人定勝天的極端的頑強意志。

一個丟了初心的人,有了這樣的心境,手中握著強大的權力,是非常可怕的,所以才有了陳海被害,一系列犯罪活動,同樣也是給自己挖下了墓穴。

一個人如果丟了熱愛,丟了初心,必定會走向不歸路!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3、審視一下自己忘本了沒有

我們的上一代,經常會教育我們一句話:“做人不要忘本。”

有錢的時候,想想曾經沒錢的時候,身在城市了,想想還在農村的父母,親人。

做人不能忘本是最起碼的人生修行,是生而為人最起碼的底線,是“道。”

我們當前無論和過去有什麼不同,富了也好,窮了也好都要時刻提醒自己,有些東西是我們永遠不能忘記的:節約不能忘;感恩不能忘;謙虛不能忘;積德不能忘……

永遠要守住自己的一顆初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不忘初心,光復漢室,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劉備一生飄零,到了四十幾歲才得到張飛,關羽相助,依附劉表。

劉備想恢復漢室,一統天下,一心想求的一個蓋世奇才的幫助,後經徐庶舉薦,三顧茅廬,請的諸葛亮出山,諸葛亮人未出山,已知三分天下。

在諸葛亮的全力輔助下,歷盡艱辛,終成三足鼎立之勢,建立蜀國。

後劉備為給關羽,張飛報仇,不顧諸葛亮苦苦相勸,出師罰吳,兵敗白帝城,臨死之際,將兒子 劉禪託付給諸葛亮。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不忘初心,以光復漢室為己任,堅持北伐。

諸葛亮在北伐的《出師表》中寫道: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云。

《出師表》寫出了諸葛亮的忠誠之心,和繼承劉備遺志,一統天下,光復漢室的初心。

諸葛亮六次北伐,終病死五丈原,用生命踐行了他的初心。

杜甫在《屬相》中寫道: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結束語:

在這個熱鬧的世界,如何才能保持一顆初心?我至今記得清華大學一位老師的話:“一個人若能永遠保持學生的狀態,他的人生就不會枯竭”。

——音樂人李健

初心就好像是太陽,我們做人做事,只要“依道而行”,不下道,不違道,不叛道,不忘初心,即使太陽暫時被烏雲遮掩,終將煙消雲散,萬丈光芒。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2021。12。8

道法自然——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

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國學文章,歡迎關注賬號,並在下方點贊、評論、轉發。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