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中國節·春節|【年俗日曆·正月十一】“懸空鬥偶”南良都鬥火龍

今天(2月11日)是正月十一,今天的年俗日曆將帶大家走進太行山上的千年古村——南良都村,瞭解一下那裡獨有的傳統民俗“鬥火龍”。2009年,該專案被列為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鬥火龍” 到底有怎樣的魅力?一起揭秘。

鬥火龍藝術源遠流長。清末,南良都村人李家祥(乳名三計),在外地看了木偶劇後突發奇想,人能在幕後操縱木偶進行表演,當然也能操縱其他動物模型在空中活動。於是籌集資金,與李富喜、李忠元、吳愛祥四人一起,自制道具和演出裝置,研製出了“懸空鬥偶”的民間藝術,取名為“鬥火龍”,後人逐步改進,從而形成了今天的南良都鬥火龍這一獨特民間藝術。

網路中國節·春節|【年俗日曆·正月十一】“懸空鬥偶”南良都鬥火龍

南良都鬥火龍。張磊攝

當時縫製的道具有龍、莽、蛇、狗、兔、猴等,表演有“三龍鬧海”“五龍出世”“二龍戲珠”“猴打跟頭”“花盆女蛇”“二鬼爭帽”“蠍子精”,“小狗攆兔”“長蟲吸蛋”“悟空變傘”“蠍虎精”“龍蚊爭鬥”等二十六套富有美好寓意的劇目。

表演前,要在居民房上搭布棚,棚內是滑車道具和工作人員。棚對面25米處搭有兩根高六米左右的木樁,上有滑車,木架到棚內滑車拉有用白蠟打光的繩索三根,兩頭固定,作為動物的跑道,另有用白蠟打光的迴圈繩索6條,滑車到木架都安裝有滑輪。“鬥火龍”一般在晚上表演,在繩索下方點篝火三堆,一是為了看清動物來回跑動,二是利用火光煙霧增加色彩效果。現在,利用彩燈光照,效果更加惟妙惟肖、如入仙境。

網路中國節·春節|【年俗日曆·正月十一】“懸空鬥偶”南良都鬥火龍

南良都鬥火龍省級傳承人李善文和吳三醜。張磊攝

表演時的樂器有大鼓一面、大鑔二副、小鑔一副、號角一個。表演時先將龍、莽、蛇、狗、兔等動物的頭固定在迴圈繩索上,身體的正中用鐵圈掛在固定繩索上,尾部還用鐵圈掛在迴圈繩索上。演岀時拉動迴圈繩索,將動物拉岀,來回擺動繩索使道具動物在空中軌道上來回奔跑,加之地面煙火幫襯。如龍莽在空中飛舞,狗兔在空中歡奔跳躍,似猴兒活靈活現,同時又有大鼓大鑔助威,整個場地上戰鼓隆咚,號角長鳴,雲天霧罩,各種道具動物在空中騰雲駕霧,惟妙惟肖,嫻熟的表演技巧體現了藝人經驗和技術的完美結合,堪稱絕技。

精彩的“鬥火龍”表演,靠的是表演藝人的高超技藝與辛苦付出。早春的夜晚春寒料峭,臺上的表演藝人卻都身著單衣、汗流浹背。藝人們雙手緊握操縱繩,眼睛盯著場上的鬥偶,拉送、提扯、抖動,動作緩若遊雲,疾若閃電。“狗鑽羅圈”“龍追海蚌”“龍鎮蠍妖”……精彩的節目走馬燈似的輪番上場。(編輯嚴越萱)

尋非遺 覓年味

搶紅包 拿大獎

趣味答題安排上!

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

領取超多紅包

更有旅遊大禮包等你來拿

↓↓↓

網路中國節·春節|【年俗日曆·正月十一】“懸空鬥偶”南良都鬥火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