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時期的“大禮議之爭”究竟誰才是真正的贏家?

明嘉靖時期的“大禮議之爭”究竟誰才是真正的贏家?

“大禮議之爭”是明朝最具象徵意義的一次權力的遊戲,表面上是在爭一口氣,爭一個名分,爭一場勝利。實際上,這是封建社會發展到後期時一次標誌性的事件,文官集團挑戰皇權的努力徹底失敗,只能眼睜睜看著皇權繼續壯大,直到滿清時期軍機處的設立,標誌著封建皇權達到了最鼎盛。

今天,我們就一同回顧那段歷史,竭力還原“大禮議之爭”的前因後果。

明嘉靖時期的“大禮議之爭”究竟誰才是真正的贏家?

1521年,大明王朝的第十位皇帝明武宗朱厚照駕崩,這位朱皇帝霍霍了一輩子,竟然沒有留下任何子嗣繼承大統。經過多次廷議,內閣首輔楊廷和主張由大行皇帝的堂弟朱厚熜繼承帝位,並且得到了太后的同意。

隨後,首輔楊廷和以明武宗的口吻頒佈一道遺詔:

皇考孝康敬皇帝親弟興獻王次子,聰明仁孝,德器夙成,倫序當立,已遵奉祖訓“兄終弟及”之文,告於宗廟,請於慈壽皇太后,與內外文武群臣合謀同詞,即日遣官迎取來京,嗣皇帝位。

朱厚熜剛剛繼承了先父朱祐杬的興獻王之爵位不久,如今又要繼承大明帝國的皇位,簡直是好運連連。接到聖旨後,十五歲的他趕緊打包行李,準備不日就赴京當皇帝,畢竟國不可一日無君。

剛到北京,首輔楊廷和便想給這個“京漂”一個下馬威,要求他從東華門入宮,而不是走大明門。依照大明祖制,從東華門進入文安殿,是皇太子的路線,但武宗皇帝和自己是同輩,因此朱厚熜不認為自己是嗣子,理應走大明門入宮。

雙方僵持不下,十五歲的朱厚熜竟然威脅楊廷和,如果不同意我從大明門入宮登基,那我還是返回湖北當我的興獻王。楊廷和無奈,只得同意由他從大明門入宮登基稱帝,史稱嘉靖皇帝。

由於朱厚熜並非嫡系正統,只是以小宗繼大宗的形式才得以稱帝。因此,他在繼位之初,所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管誰叫爹”。按理說,和朱厚照是同輩的朱厚熜應該尊朱厚照的爹,也就是自己的伯父明孝宗朱祐樘為爹。

但是,嘉靖卻認為自己不應該拋棄親生父親興獻王,雙方又一次陷入了僵局。這一次,楊廷和沒有妥協退讓,因為他得到了張太后的明確支援。試想,如果嘉靖不尊明孝宗朱祐樘為父,不尊自己為母,那太后的位置豈不是非常尷尬。

明嘉靖時期的“大禮議之爭”究竟誰才是真正的贏家?

於是,在首輔楊廷和與太后張氏的暗中支援下,禮部尚書毛澄率先打響了大禮議之爭的第一槍。據《明史》記載,毛澄在嘉靖登基後率先上疏:

今陛下入承大統,宜稱孝宗為皇考,改稱興獻王為“皇叔父興獻大王”,興獻王妃為“皇叔母興獻王妃”。

朱厚熜看完奏疏後非常生氣,心說我叫了十幾年的父親和母親,為何現在就變成叔叔和嬸嬸了?而且,加上不久前的東華門和大明門之爭,他斷定這是首輔楊廷和在幕後操盤。

於是,少年老成的小朱皇帝將這份奏疏擱置了,沒說行,也沒說不行。與此同時,他開始向楊廷和丟擲了橄欖枝,希望他見好就收,不要搞得雙方下不來臺。

不過,這位楊廷和楊首輔實在是太豪橫了,他不僅歷經了憲宗、孝宗和武宗三朝。而且,在整個朝廷內擁有極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對於這個剛剛登基的毛頭小子絲毫沒有放在眼裡。

有意思的一幕出現了,禮部要求尊孝宗為皇考的奏疏被朱厚熜“留中”,而朱厚熜要求追興獻王為帝的旨意被楊廷和“封駁”,雙方誰也不肯讓步。

期間,嘉靖的親生母親蔣氏從湖北前來北京探望他,竟然得知此時的兒子已經歸了別人,自己已經由母親變成了嬸嬸。蔣嬸子當時就哭成了淚人,掉頭就要回老家。

嘉靖帝也沒有猶豫,立即向張太后當面請辭,說這皇帝我幹不了,您讓我回家吧,重新選一個聽話的來幹。這下,歷來支援楊廷和的張太后慌了,畢竟這皇帝不能隨便更換,逼迫楊廷和進行妥協,同意尊興獻王為“興獻帝”。

至此,大禮議之爭得到了解決。但只是表面的風平浪靜而已,真正的風暴還沒有到來。

期間,有一個人登場了,他就是張璁。本來,年近五十歲才考中進士的他,實在不夠資格在人才濟濟的大明朝廷發聲,為了實現逆襲,這哥們決定鋌而走險。據《明清史料彙編》記載,張璁為了引起嘉靖皇帝的重視,冒著被所有文官唾罵的危險上疏:

繼統不繼嗣。

張璁認為太祖皇帝的《皇明祖訓》中,雖然明確承認了“父死子承”,但同樣承認了“兄終弟及”。嘉靖皇帝繼承大統,或許不能認為是繼承的伯父孝宗皇帝的皇位,而是繼承的堂兄武宗皇帝的皇位。

明嘉靖時期的“大禮議之爭”究竟誰才是真正的贏家?

嘉靖皇帝看到情況有變,立即對張璁委以了重任,公開鼓勵他對抗楊廷和,又一次挑起了大禮議之爭。嘉靖三年,桂萼、張璁等人再度上疏論戰。據《明史》記載:

今陛下奉祖訓入繼大統,未嘗受孝宗詔為之子也,則陛下非為人後,而為入繼之主也明甚。考為興獻帝,母為興國太后,又何疑?

長年混跡官場的楊廷和自然是心知肚明,於是安排了眾多的言官開始彈劾這二人“圖謀不軌”,要求嘉靖皇帝下旨嚴懲。此時,嘉靖的皇位已經穩固,於是再不進行妥協,索性一不做二不休,開始強勢回擊,直接將首輔楊廷和罷職了。

趕走了楊廷和,內閣首輔輪到了梁儲來做。不過,這位梁兄顯然只是一個過渡角色,因為他不像楊廷和那麼有能力,有膽氣,因而對於朝廷的爛攤子處理起來力不從心,只能任意毛紀、汪俊等人和桂萼、張璁等人圍繞舊有的議題而死鬥。

嘉靖看到新首輔如此好說話,決定繞過內閣而強令禮部追尊興獻王為“皇考恭穆獻皇帝”,並且還要在祭告天地後移入皇廟內供奉。很顯然,此舉極為不妥,無異於公然打臉內閣。

明嘉靖時期的“大禮議之爭”究竟誰才是真正的贏家?

於是,群臣們紛紛上疏抗議,甚至決定採取勸諫的古法“伏闋”,數百名官員呼啦啦跪倒一大片,將左順門堵得水洩不通。大怒之下,嘉靖下旨錦衣衛進行廷杖,先將帶頭的幾個打了一頓,希望可以殺一儆百。

不料,明朝文臣的氣節在那時剛直不阿,他們不但沒有嚇跑,反而齊聲跪地排隊等候廷杖。騎虎難下的嘉靖,索性擴大了廷杖的規模,當場就打死了十七個,重傷了四十多個,餘者全部下獄,史稱為“左順門事件”。

事件後,嘉靖算是取得了大禮議之爭的勝利,但也是慘勝而已。事實上,明朝士大夫的脊樑被打折,直接引起了閹黨勢力的崛起,算是按下葫蘆浮起瓢。

明嘉靖時期的“大禮議之爭”究竟誰才是真正的贏家?

從此以後,自以為“功過三皇、蓋過五帝”的嘉靖皇帝變得更加不可一世。他除了沉溺於求仙問道和煉丹修行以外,對於政務全然不顧,大幅度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