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有霧多半是晴天?專家教你看霧識天氣

本文轉自:人民網-科普中國

霧是千變萬化、紛繁複雜的,有關於霧的一些現象可能被我們司空見慣,這其中存在著不少自然界的規律。但同時,霧與未來天氣的變化有著密切的關係,透過對霧的觀察,可以粗略地預測出接下來是個大晴天或者可能會下雨。那麼這其中具體有哪些學問呢?

為什麼冬天的早晨時常有霧?

空氣中所能容納的水汽是有一定限度的,達到最大限度時,就稱為水汽飽和。氣溫愈高,空氣中所能容納的水汽也愈多。譬如,在1立方米的空氣中,氣溫在4°C時,最多能容納的水汽量是6。36克,氣溫在20°C時,1立方米的空氣中最多就可以含水汽17。30克。

如果空氣中所含的水汽多於一定溫度條件下的飽和水汽量時,多餘的水汽就會凝結出來,變成小水滴或冰晶。假如在4°C,1立方米的空氣中含有7。36克水汽,這時,多餘的1克水汽就會凝結成水滴。所以空氣中的水汽超過飽和量,就要凝結成水滴,這主要是隨著氣溫的降低而造成的。

地面熱量的散失,會使地面溫度下降,同時會影響接近地面的空氣層,使空氣的溫度也降低。如果接近地面的空氣層相當潮溼,那麼當它冷到一定的程度時,空氣中部分水汽就會凝結出來,變成很多小水滴,懸浮在近地面的空氣層裡。當近地面空氣層裡的小水滴多了,阻礙了人們的視線時,就形成了霧。

霧和雲主要是由於溫度下降造成的,因此霧實際上也可以說是靠近地面的雲。

白晝溫度一般比較高,空氣中可容納較多的水汽。但是到了夜間,溫度下降了,空氣中能容納的水汽就減少了,如果那時空氣中的水汽較多,就會使一部分水汽凝結成為霧。特別在冬天,由於夜長,而且出現晴天風小的機會較多,地面散熱比夏天更迅速,接近地面的溫度急劇下降,這樣就便得近地面空氣層中的水汽,容易在後半夜到早晨達到飽和而凝結成小水滴,並且浮在近地層的空氣中,形成霧。所以,冬天晴朗的早晨常常有霧。這種霧稱為“輻射霧”。

為什麼早晨有霧多半是晴天?

有時候早晨起來,只見迷迷濛濛一片大霧,開啟門窗,它也會象輕煙一樣飄進來。可是不要多久,你可以依稀看見窗外的景物了,最後終於霧散氣朗,麗日當空。俗話說:“早晨地罩霧,儘管曬稻穀”,正是這個意思。

早晨有霧,大氣是潮溼的,但是這天偏偏卻是晴天,這是緣故呢?

白天太陽照射地面,地面積累了大量的熱,由於水分的蒸發,溫度較高的空氣也能夠容納較多的水汽,因此空氣中的水汽比較多。太陽下山以後,熱量就開始向空中散發,接近地面的空氣的溫度也隨著降低,天氣越好,天空中的雲越少,地面的熱不受任何阻礙,散發得越快,空氣溼度也降得越低。到了後半夜和早晨,地面空氣的溫度已經降得很低了,這時候,就是在室內,我們也很容易感覺到上半夜涼得多。接近地面的空氣溫度降低以後,空氣裡的水汽超過了飽和狀態,多餘的水汽就凝結成細小的水滴,分佈在低空,這就是氣象學上所說的“輻射霧”,這種霧通常產生在高氣壓中心附近,而在高氣壓中心附近,常常是晴好天氣。所以出現這種霧的時候,儘管早晨濃霧瀰漫,只要太陽一出,把霧氣蒸散,這一天就多半是晴天。

為什麼霧不散就有可能下雨呢?

白天不散的霧,大多是與鋒面過境有關的。在暖鋒未過境前,往往出現鋒前霧。在這種霧的上空,有著濃厚的雨雲,雨雲底部下降的雨,在雲底以下蒸發,並在近地面處又凝結,這就是鋒前霧形成的原因。這種霧的頂上既然有濃厚的雨雲,太陽光無法大量地透進來,而產生霧的條件又繼續存在,這樣的霧當然不會散。不久,由於雨雲越來越厚,雲底以下水汽也越來越充沛,雨滴不能在雲底下的空間蒸發,而直接落下來,這時就下雨了。

在暖鋒過境時,如果有冷暖空氣的混合作用出現,可以造成鋒際霧。在暖鋒過後的暖區中,由於暖溼空氣流經冷地面,又會產生暖區霧,這種霧溼度非常大,而且常常和毛毛雨連在一起,在它的後面,往往還有冷鋒南下,造成冷鋒降水。在沿海地區,海霧有時在夜裡侵襲到陸地上來。這種霧到早晨或上午還不消散,就會轉變為層狀雲,而下起雨來。所以“霧下散就是雨”的說法是對的。

霧與天氣的關係如此密切,故可以看霧知天氣的變化了。不過,上述解釋只是就大體情況而言的。霧與天氣的關係並不如此簡單,還有許多複雜的內容,因此不能簡單地生搬硬套。也就是說,要準確地看霧知天,還要作多方面觀察、分析,進行綜合判斷。

監製:中國科普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