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肉,真的是癌症的“催化劑”嗎?醫生直言:這6種肉,趁早拉黑

肉,是很多人非常愛吃的食物,肉類經過烹飪之後能夠滿足飽腹感,其中所含有優質蛋白等更有助於提高免疫力,高效對抗細菌和病毒。

俗話說“人紅是非多”。不知從何時起,人們對於肉也是有了質疑,甚至有些人認為長期吃紅肉,更容易增加癌症風險,這也是得到世衛組織認證的事實,真的如此嗎?

紅肉,真的是癌症的“催化劑”嗎?醫生直言:這6種肉,趁早拉黑

紅肉,真的是癌症的“催化劑”嗎?

紅肉致癌的結論是源於一項動物實驗,這項實驗把動物分為兩大組:一組動物每天攝入一定量的紅肉,而另一組動物則不吃紅肉。

經過一段時間後開始統計這兩組動物得癌症的機率,最終結果發現長期吃紅肉的這組動物的癌症的機率確實比不吃紅肉的動物的癌症的機率更高。

很多人就認為吃紅肉是會致癌的,其實這種觀點存在問題,比如兔肉以及小牛肉,雖然並不是紅色的,但是屬於紅。

紅肉,真的是癌症的“催化劑”嗎?醫生直言:這6種肉,趁早拉黑

即便是紅色的肉也不一定是紅肉,比如金槍魚和火雞腿,他們外觀雖然是紅色的,但是均屬於白肉。

世界衛生組織對紅肉作出明確定義,只要是來自於哺乳動物的肉,都是紅肉,來自於哺乳動物以外的肉都屬於白肉。

紅肉致癌的理論主要是來源於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把紅肉列入到2a級致癌物。在動物實驗中紅肉致癌,但是在人體實驗沒有確切證據,所以紅肉致癌也是不能一棍子打死。

紅肉,真的是癌症的“催化劑”嗎?醫生直言:這6種肉,趁早拉黑

紅肉致癌的具體機制不太明確,但是有觀點認為,哺乳動物肉中含有外源性的唾液酸,這種物質會引起炎症反應,增加癌變風。

根據調查發現每天多吃100克紅肉癌症,風險會增加17%以上,當然這也是一個非常小的機率,紅肉含有蛋白質維生素以及鹽酸鋅元素,維生素B12和黃素等營養物質,能夠滿足身體需求,所以偶爾吃一次紅肉,並不至於傷害到你的身體。

紅肉,真的是癌症的“催化劑”嗎?醫生直言:這6種肉,趁早拉黑

醫生直言:這6種肉,趁早拉黑

——【加工肉類】

我們需要明白加工肉的定義,主要是經過醃製,煙燻,發酵風乾等方式處理,用來提升食物口感或延長保質期,加工肉類食物主要包括火腿腸,香腸,臘肉,罐頭肉等。

2017年加工肉類就被世界衛生組織列入“一類致癌物”,有研究發現,每天吃50克的加工肉類患大腸癌的風險增加18%。

加工肉類致癌主要考慮和其中含有的亞硝酸鹽以及多環胺類化學物質有關。關於加工肉類食物,希望大家還是少吃為妙,畢竟吃多了會增加身體代謝負擔,不利於健康。

紅肉,真的是癌症的“催化劑”嗎?醫生直言:這6種肉,趁早拉黑

——【中式鹹魚】

中式鹹魚也是《致癌物清單》中的一類致癌物,會增加鼻咽癌等癌症的發生風險。製作中式鹹魚魚肉,需要經過高鹽度醃製,暴曬,脫水等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會產生大量亞硝酸鹽,亞硝酸鹽進入胃部會和胃酸發生反應,轉化成強致癌物亞硝胺對人體具有致癌作用。

醃製食物確實吃起來非常美味,但是會導致血壓不平穩對心臟等部位造成嚴重損傷,建議大家控制醃製食物攝入以清淡飲食為主。

紅肉,真的是癌症的“催化劑”嗎?醫生直言:這6種肉,趁早拉黑

——【生魚片】

我國很多地區的人都有吃生魚片的習慣,主要是淡水魚,淡水魚會被一種名為華支睪吸蟲的寄生蟲感染,如果這種寄生蟲進入體內,就會增加感染機率引發病變。

華支睪吸蟲主要寄生在肝臟內的膽管內,長此以往,可引起膽管炎、肝纖維化、肝硬化,增加肝癌的風險。

需要提醒大家:華支睪吸蟲目前已經被列為了一類致癌物,建議大家烹飪食物的時候一定要煮熟煮透,有助於減輕肝臟的負擔,降低癌變風險。

紅肉,真的是癌症的“催化劑”嗎?醫生直言:這6種肉,趁早拉黑

——【高溫烹飪的肉類】

研究發現食物在高溫烹飪狀態下會發生美拉德反應,在這個化學變化中產生名為丙烯醯胺的致癌物,而丙烯醯胺已經被列為了2A級致癌物。

雖然高溫烹飪肉類自然性不強,但長時間吃進體內必然會影響各器官功能,還會增加代謝負擔,甚至引發病變。

高溫烹飪肉類所含熱量非常高,經常吃就會導致食道黏膜以及胃黏膜受到損傷甚至引發增生性癌變。

紅肉,真的是癌症的“催化劑”嗎?醫生直言:這6種肉,趁早拉黑

——【冷凍時間較長的肉】

有些商家為了搞活動就會把冷凍時間較長的肉低價售賣,吸引很多老百姓,但是長時間冷凍的肉並不利於健康。

雖然肉類在冷凍情況下並不會變質,也不會滋生細菌,但其中所含有的蛋白質以及其他營養元素會大大減少,這樣的肉吃起來又幹又柴。

冷凍時間較長的肉口感不佳,如果冷凍的方式不正確,還可能會滋生細菌,吃進體內會引發食物中毒等情況,建議老百姓不要貪圖便宜。

紅肉,真的是癌症的“催化劑”嗎?醫生直言:這6種肉,趁早拉黑

——【燒煮過度的肉】

有些人認為煮肉的時候煮

越爛越好,高壓鍋更是成為煮肉燉肉的必備之選,但是在200~300℃的溫度下,肉類中的氨基酸、肌酸肝、糖和無害化合物會發生化學反應,形成芳族胺基,這些由食物衍生的芳族胺基含有12種化合物,其中9種有致癌作用。

生活中工業汙染對於人體致癌影響佔50%,而飲食的影響佔35%,以前我們低估了食物中的有毒,化學物質致癌的因素。

在芳族胺基化合物問題沒有完全搞清前,建議大家不要吃烹飪過度的肉,最好以適當即可減少有害物質的吸收,也能儘可能保留其中營養物質。

紅肉,真的是癌症的“催化劑”嗎?醫生直言:這6種肉,趁早拉黑

每天吃多少肉適宜?請看標準

在營養專家看來是有標準的,為了防止發胖,適當的進食肉類也是必要的,如果完全不吃肉類也不太行,光吃素,容易導致營養不良。

1、1~3歲:75克。

2、4~6歲:100克。

3、7~10歲:120克。

4、11~13歲:男性140克。女性130克。

5、14~17歲:男性150克。女性140克。

6、60~75歲的老人:男性120克。女性110克。

7、75歲以上的老人:每天肉食不宜超過100克。

一、以腦力勞動為主的成人:男性140。女性120克。

二、從事輕體力勞動的成人:男性150克。女性130克。

三、從事中等強度勞動的成人:男性160克。女性140克。

四、從事重體力勞動的成人:男性190克。女性160克。

紅肉,真的是癌症的“催化劑”嗎?醫生直言:這6種肉,趁早拉黑

當然,各人的習慣和喜愛程度不一,對肉食亦可酌情有小幅度的增減。肉類並不是吃越多越好,如果吃太多肉類,也可能導致脂肪“超標”,影響各器官功能正常執行,帶來不利影響。

如何挑選肉類呢?建議早知道!

首先要看外觀,新鮮禽肉面板有光澤,肌肉切面有光亮;變質的體表無光澤。新鮮的禽肉眼球飽滿,角膜有光澤;變質的則眼球幹縮凹陷,晶體混濁。其次,可以用手試試彈性和黏度。

新鮮禽肉外表微幹或微溼潤,不粘手,經過指壓後凹陷能立即恢復;而變質的外表乾燥或者粘手,新切面發黏,手按了之後不能恢復原狀並留有凹痕。

紅肉,真的是癌症的“催化劑”嗎?醫生直言:這6種肉,趁早拉黑

另外,市面上也存在不少的新增各種劑料的肉類,要怎麼辨別是不是新增的其他東西的肉類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來辨別:

肉質顏色:

一般無新增的羊肉色呈爽朗的鮮紅色,有問題的肉質呈深紅色。

肉壁厚薄:

好的羊肉肉壁厚度一般在4-5釐米左右,有新增劑的肉壁一般只有2釐米左右。

肉的味道:

正常羊肉有一股很濃的羊羶味,有新增劑羊肉的羊羶味很淡而且帶有清臭。

肉的肥鏢:

有瘦肉精的肉一般不帶肥肉或者帶很少肥肉,肥肉呈暗黃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