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深陷雲計算業務欺詐醜聞,遭股東集體訴訟

IBM深陷雲計算業務欺詐醜聞,遭股東集體訴訟

1997年,俄羅斯國際象棋大師加里·卡斯帕羅夫(Garry Kasparov)輸給了人工智慧深藍(Deep Blue),人類不敵機器的訊息迅速傳播開來,公眾震驚、恐慌之餘,人工智慧的新時代已然到來。

深藍背後的IBM,是美國標誌性的科技企業,從機械製表機到個人計算機、人工智慧,IBM曾多次引領技術革命,被外界冠以“藍色巨人”之名。

然而,近十年,技術力雄厚的IBM似乎沒能走上正確的道路,不僅硬體、AI醫療不符預期,還在高速增長的雲計算賽道敗下陣來。

IBM深陷雲計算業務欺詐醜聞,遭股東集體訴訟

IBM前CEO Ginni Rometty

近日,據彭博報道,IBM正面臨一項由股東發起的集體訴訟,指控IBM在前CEO Ginni Rometty領導下將非戰略性營收轉移到戰略業務部門以支撐股價,並欺騙投資者。

儘管所指控之事已是舊聞,但百年科技巨頭深陷欺詐醜聞,仍值得今天的企業學習與反省。

誇大增長、轉移營收,IBM的雲計算騙局

當地時間4月5日,一眾投資者在紐約南部聯邦法院提起證券欺詐訴訟,該訴訟不僅將IBM 列為被告,還包括現任和前任高管,包括前CEO Rometty、前首席財務官 Martin J。 Schroeter、現任首席財務官 James J。 Kavanaugh 和現任執行長 Arvind Krishna。

IBM深陷雲計算業務欺詐醜聞,遭股東集體訴訟

IBM現任首席財務官 James J。 Kavanaugh (中)

指控主要涉及四個方面,一是IBM誇大了其公司及CAMS業務的營收及增長;二是錯誤地將非戰略性轉型營收劃分為CAMSS業務等戰略性轉型營收,從而營造出積極的未來增長前景;三是透過更改營收資料誤導市場,使市場將所謂的戰略性轉型視為有效戰略;四是誇大了營收與增長資料,使投資者蒙受損失。

面對指控,儘管IBM辯解稱其基於CAMSS產品營收佔總收入的百分比的增長,但據市場反饋狀況來看,需求側似乎對IBM CAMSS解決方案的需求並不大。相反,IBM在雲計算、AI賽道的市佔率不斷縮減,這自然與其資料層面的增長相悖。

根據The Register對IBM前員工的採訪,該案件源於多年來涉嫌非法和不道德的商業行為,這些行為透過收入轉移、歧視性裁員和操縱銷售佣金等方式誇大了高管獎金。

這一切源於IBM過去十年的戰略性轉型。2013年底,IBM提出的CAMSS(雲、大資料、移動化、社交、安全)戰略。為此,IBM先後收購公有云企業Softlayer、深度學習公司Alchemy API、雲資料服務公司Compose,並於全球興建資料中心,組建沃森業務集團。

IBM深陷雲計算業務欺詐醜聞,遭股東集體訴訟

2014年起,IBM將重心放在了提升CAMSS產品營收上,在此過程中,IBM將CAMSS產品營收資料與高管薪酬掛鉤,而透過將其系統部門營收轉移到CAMSS戰略中,管理層便可從中獲利,並推高IBM股價。為激勵企業上下參與其中,IBM將大約5000名客戶主管及高階員工納入了同一個獎金補償計劃。

根據指控,2015年,IBM在升級雲服務時,曾要求其客戶放棄續訂原有服務,併購買所謂的新雲服務架構,並將其視為全新的SKU。也就是說,所謂的技術升級被套上了新產品的外衣,以此誇大雲服務銷售額。

但紙終究包不住火,2018年3月,幾位IBM員工聯合向彼時高階副總裁兼首席人力資源官Diane Gerson寫了一封信,要求其召開公司內部會議討論風氣問題,這其中也包括對IBM誤導資本市場的指控。

IBM深陷雲計算業務欺詐醜聞,遭股東集體訴訟

IBM CAMSS戰略

遭內部投訴之後,IBM於2019年用公司總收入替代了過去CAMSS激勵制度,並開始解僱相關人員以此隱瞞所謂的欺詐行為,讓市場不再用戰略轉型來衡量公司業績。

面對指控,儘管IBM辯解稱其基於CAMSS產品營收佔總收入的百分比的增長,但據市場反饋狀況來看,需求側似乎對IBM CAMSS解決方案的需求並不大。

表面上看,IBM此舉旨在提高薪酬與抬高股價,但從另一方面來看,這也同IBM近十年來不佳的業績有關。而這一切,或許歸咎於其戰略佈局的失敗。

失去方向的雲計算

其實,IBM作為傳統科技巨頭,在雲計算賽道上佔據著先發優勢。早在戰略性轉型之前,IBM便已有過多次關於雲計算的嘗試,幾乎與谷歌、微軟等科技巨頭入局雲計算賽道。

2007年,IBM基於其在資料中心領域的先發優勢,推出“Blue Cloud”戰略,透過自研IBM Tivoli軟體管理伺服器,瞬時跨多臺伺服器彙集資源並提升效能與可靠性。

IBM深陷雲計算業務欺詐醜聞,遭股東集體訴訟

IBM Tivoli軟體管理伺服器

只是,相較於同期的亞馬遜、谷歌,IBM並沒有給予雲計算業務足夠的重視,而“Blue Cloud”初期也僅在其企業內部執行,並沒有上升到面向市場的雲計算服務層面。隨後很長一段時間內,IBM均認為雲計算業務不會激起太大的聲量,因此也並未加深相關佈局。這也為其日後其雲計算業務的滯緩埋下了伏筆。

直到2013年,亞馬遜拿下了美國CIA技術基礎設施的訂單,才使IBM認識到自身戰略出現的問題,同年6月,IBM透過收購Softlayer進入公有云市場。

儘管這一收購加速了IBM公有云基礎設施建設,並加強了整合公有云和私有云的能力。但在此期間,亞馬遜、谷歌、微軟等企業早已實現技術的飛躍,姍姍來遲的IBM已很難分到大份的蛋糕。

但顯然,錯失公有云市場發展,IBM並不願承認自己的失敗,2015年股東會議上,IBM高管曾自豪地告訴股東該年雲計算業務總營收增加了50%,並對外聲稱其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雲業務”,假裝成為賽道龍頭。

然而,編造的故事終究逃不開被揭穿的時刻。2015年之後,雲計算的重要性愈發提升,美國所有的大型企業幾乎都同亞馬遜雲、谷歌雲建立起合作關係,而沒有大規模雲基礎設施業務的IBM則被逐漸放棄,同類賽道中,IBM營收增長率排名末流。

IBM深陷雲計算業務欺詐醜聞,遭股東集體訴訟

以IBM佈局十年的Watson為例,儘管IBM方面一致在加強相關宣發,但受限於技術水平,其並沒有獲得商業層面的成功,最終以約10億美元的價格拋售。對此,Jefferies 分析師James Kisner曾表示:“Watson永遠不可能為IBM貢獻可觀收入,IBM也無法從投資中收回成本。在人才競爭中,IBM輸給了亞馬遜、微軟、谷歌甚至數百個初創企業。”

由此可見,前述事件最根本的原因在於IBM對賽道的錯誤判斷,以及技術水平的相對降低。以雲計算業務為例,儘管2018年之後IBM已跳脫出了訴訟所指的欺詐範疇,但其在2015年至2018年間的誇大其詞造成的技術滯緩卻不可忽略。

IBM深陷雲計算業務欺詐醜聞,遭股東集體訴訟

2018年後,為擺脫該局面,IBM朝向混合雲發展,以此同亞馬遜、谷歌等主攻公有云的廠商保持差異。2021年5月,IBM收購雲計算軟體公司Turbonomic;11月,IBM分拆出名為Kyndryl的新公司,外界普遍認為這是新CEOArvind Krishna推動IBM向雲計算和人工智慧轉型的重要一步。此番轉舵,似乎為沉寂已久的IBM注入了新的動力,財報顯示,2021Q4季度IBM雲業務銷售額同比增長6。5%,創下至少10年來最大的漲幅。

現如今,IBM雲業務似乎已從頹勢中緩了過來,但過去的欺詐卻不應被人遺忘,而IBM的故事或許也警醒了部分國內企業,畢竟國內科技領域亦不乏“漢芯一號”、大規模騙補的歷史。

誠然,新興技術研發路徑較長,應用乃至商業化更是緩慢,相比之下講故事、造概念甚至抬高估值,無疑是短期獲利的好門路,但虛假的繁榮終究掩蓋不了現實的困境。與其收割市場,再從高位跌落,不如深耕技術,佈局長遠的未來。

文:威化化 / 資料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