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IBM,敗也IBM,聯想一手好牌打得稀爛(聯想戰略困局上篇)

前兩天,偶然看到聯想轉型解決方案服務業務,心裡不由得一驚,有些話不吐不快。

因為,時至今日,聯想深陷戰略困境,可以說是“成也IBM,敗也IBM”。

成也IBM,敗也IBM,聯想一手好牌打得稀爛(聯想戰略困局上篇)

聯想:成也IBM,敗也IBM

一、收購成就全球化的聯想

2005年,聯想12。5億美元收購IBM電腦業務,一躍而成為全球第三大電腦廠商。9年之後,2014年,聯想又以23億美元收購IBM x86伺服器業務,聯想x86伺服器業務從全球第六上升至第三。

當年,聯想收購IBM電腦何等風光,與同時代TCL收購法國湯姆遜等一系列收購案一起,被看作是中國製造開始挑戰全球的代表作。

聯想收購IBM電腦和x86伺服器業務也曾經引起巨大的爭議,批評者認為IBM戰略性退出低端製造業務,聯想拾人牙慧。說白了,就是揀人家不要的低端業務,還要花費幾十億美金的巨資。

當然,爭議歸爭議,當時情境下,收購不失為聯想國際化的成功戰略動作,也算得上中國商業發展史上和商學院的經典案例之一。

成也IBM,敗也IBM,聯想一手好牌打得稀爛(聯想戰略困局上篇)

收購成就全球化的聯想

二、聯想收購IBM電腦業務:中國企業規模化道路上的戰略選擇

1990年代至2000前後,當聯想電腦成為中國第一的時候,與許多中國企業一樣,要繼續做大做強,突破更大規模的增長,面臨兩大戰略選擇。

一是多元化戰略。

透過進入多個相關領域,實現規模化增長。

那個年代中國優秀企業普遍面臨規模增長的難題。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春風中,在一個領域取得快速成功,嚐到甜頭以後,賺到錢以後,急需擴大規模,消耗掉手頭過剩的資源、資金甚至精力。

多元化戰略甚囂塵上,成為中國眾多領先企業的戰略選擇。有了錢的中國企業家們顯得特別自信,相信自己在一個領域取得成功,做什麼都不在話下。

第二個戰略選擇是全球化

。多元化是多領域複製實現擴張的戰略。全球化則是在地域上進入全球多個市場,實現擴張。

講到這裡,大家顯然明白了,聯想選擇了全球化,而且跟TCL一樣,選擇了透過收購快速進入全球化市場。

成也IBM,敗也IBM,聯想一手好牌打得稀爛(聯想戰略困局上篇)

聯想選擇了全球化

三、這幾年,聯想轉型很辛苦,為什麼?

聯想選擇全球化當然也沒錯。全球化程序一個一個國家去打江山顯然太慢,收購IBM電腦和x86伺服器業務使聯想快速成為一家全球化的中國公司,營收快速增長几十倍。

君不見,華為也是這個戰略的代表性企業之一,永不進入電信服務業,專注使其在全球化發展上取得巨大的成功。

但之後呢?聯想一手好牌打得稀爛,時至今日深陷戰略困境,說它“成也IBM,敗也IBM”一點都不為過。

收購IBM電腦業務的巨大成功,使得聯想更加專注於電腦這個窄帶業務,醉心於提高全球PC市場份額,而忽略了2005年以來的15年時間,全球消費電子市場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為核心的一批創新技術席捲全球,辦公和網路終端從過去的PC轉向手機甚至可穿戴裝置等等。

PC銷量持續下跌就是一個危險訊號。可以人家聯想說,只要我的份額持續提高,我成為全球第一,那麼我的規模會更大,規模效應也更大。

聯想看不到啊,因為它的業務全是PC,甚至還覺得意猶未盡,2014年又收購了IBMx86伺服器業務!

這次收購除了擴大營收和市場份額,戰略上沒有任何意義,2014年的聯想已經不需要IBMx86服務來推動全球化了。

後來聯想看到了,但為時已晚,一會要做手機,一會不做手機了,沒想明白戰略上做手機是為了什麼?

戰略迷茫,進退失矩。在全球化道路上狂奔,自我感覺很成功,就沒有眼睛去看別的事情了。

君不見,以小米、華為為代表的新興移動裝置公司都在大力發展AIoT了,聯想在想什麼?在做什麼?

成也IBM,敗也IBM,聯想一手好牌打得稀爛(聯想戰略困局上篇)

5G時代,聯想如何贏得未來?

四、收購之後,全球化之後是什麼?

往往企業在不斷加強核心業務的同時,也就意味著投入新機會創新的阻力更大。收購IBM的兩大業務,使得聯想在國際化道路上大獲成功的同時,也失去了戰略創新能力。

船大難調頭,聯想把這艘船搞得太大太重了,調頭太難。營收好看,利潤日薄;份額漸長,競爭力漸失。

很多人說聯想在“貿工技”戰略上走得太遠,不做技術,有一定道理,這顯然不是全部,因為聯想很多年了,有的是時間搞好技術,可他們偏偏沒做好。可見這不是搞不搞技術的問題,而是戰略選擇問題。

文章太長了,下次再來個關於聯想戰略的下篇,談談我對聯想2019-2020新戰略的看法。

不容樂觀啊,可能還沒找著北。

成也IBM,敗也IBM,聯想一手好牌打得稀爛(聯想戰略困局上篇)

“找到真北”是聯想當務之急

“找到真北”是今天聯想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