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五十六章:“塞其兌,閉其門”,修道者的須知

《道德經》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道德經》第五十六章:“塞其兌,閉其門”,修道者的須知

【註釋】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懂得這個道理的人,說話是有選擇的,說話不懂得選擇的,是因為他不懂得這個道理。

“塞其兌,閉其門”。“塞”,就是堵塞。“兌”,是兌換,用於語言就是“交流”。與自己三觀不同的人,或心態不健康的人,就得關閉相關層面的話題,只交流其他或淺層話題。

《道德經》第五十六章:“塞其兌,閉其門”,修道者的須知

“挫其銳,解其分”。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因為“銳”的性質與水的性格是相背的,所以將自己外露的稜角挫去,使其趨向於柔;化解掉糾紛和捋順紛亂使其趨向於和順。

“和其光,同其塵”。這裡指得道的人上能通天卻混同於平民,就像老子說的“聖人被褐懷玉”。

“是謂玄同”。“玄”指的是摸不著看不見的領域,也可以理解為通天。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親與疏、利與害、貴與賤,這都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極端,是極端事物的代表。這是老子的“甚愛必大費”思想。所以老子主張“去甚、去奢、去泰”。因此才能“玄同”,這樣的人,才是天下的貴人。

總結:

本章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其意思就在這句“塞其兌,閉其門”中,而且是修道者的須知,也就是說,如果修道者不懂得人與人之間的交談是在能量兌換,你就是沒有入門。

《道德經》第五十六章:“塞其兌,閉其門”,修道者的須知

老子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還有“言善信”。也就是說,修道已入門的人他們的語言中含有道的資訊。因此,在與俗人交談時一定要“塞其兌,閉其門”,也就是不與他們談論與修道相關的話題,以免因資訊兌換而不舒服或得病。我所說的“俗人”就是老子說的“下士聞道,大笑之”的“下士”。

其實每個人的語言都含有資訊,資訊內容也有層面劃分,談論哪個層面就是與哪個層面在能量兌換。例如:心理諮詢師與患者必須透過深層溝通才能與深層問題“開其兌”。

此外,有道的人與層次太低的人平等交談就會出現思維卡頓語言障礙,此時懂得“塞其兌”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