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風簷展書讀 古道照顏色

文天祥:風簷展書讀 古道照顏色

——南宋的最後一位忠臣(二)

陽光

文天祥:風簷展書讀 古道照顏色

從南粵到燕京,迢遙千里路,一把辛酸淚。

文天祥一路被押解、看守,沒有逃脫的機會,卻有遐想的時間。

回想四十多年的人生之路,文天祥愈發堅定了不屈的信念。

公元1236年,文天祥出生在“文章節義之邦”的江西廬陵吉州(今吉安)。這裡文薰武熾,古風浩蕩,歷史上走出過三千進士,誕生過一批忠烈之士、儒雅之士;這裡有一座山,叫青原山,顏真卿、歐陽修、黃庭堅、楊萬里、李綱、胡銓、周必大、解縉、楊士奇、王陽明、鄒元標、羅洪先、徐霞客等,來此留下珍貴的墨寶和詩文;這裡有一座書院,叫白鷺洲書院,江萬里、程大中、邵雍、周敦頤、張載、程頤、朱熹等多位儒學大師,來此或籌建書院,或著書傳經講課;這裡有耕讀傳家、修齊治平的好傳統,自古書香醇厚、崇學尚儒,史載“家有詩書,人多儒雅,序塾相望,弦誦相聞”,留下“一門三進士,隔河兩宰相”“五里三狀元,十里九佈政”“父子探花狀元,叔侄榜眼探花”“九子十知州,百步兩尚書”的故事。仙風道氣山幽靜,詩書繼世鄉風醇,鍾靈毓秀,歲月靜好。

但是文天祥生逢亂世,正值風雨飄搖中的南宋走向暮年,伴隨他呱呱墜地哭聲的,是蒙古鐵騎的嘚嘚馬蹄聲。這一年,渡過黃河的蒙古大軍一路南下,連克唐州、襄陽、棗陽、郢州、德安,另一支蒙古軍隊挺進四川,沿長江全線對南宋兵力形成了包圍圈,自西向東,勢如破竹。動盪不安的天下大勢,構成文天祥的生活、成長背景,甚至伴隨著他完整的生命週期。

文天祥出生於儒士之家。父親文儀嗜書如命,常常是一燈如豆到天明。他思想解放,倡導革新,自號“革齋先生”,常在腰間戴一個刻有“革”字的玉佩,以明革新之志。父親的思想主張對文天祥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使他從小養成一種“袖中莫出將相圖,盡洗舊學讀吾書”的氣魄和“法天地之不息”的精神。據《宋史》記載,文天祥“體貌豐偉,美皙如玉,秀美而長目,顧盼燁然”,有曠世之美男子的形象,更有濟世之偉丈夫的氣象。後世讚譽文天祥曰,“名相烈士,合為一傳,三千年間,人不兩見”,既是忠臣名相,更是名相中的英雄烈士,這種評價名至實歸。文天祥的文韜武略、兼濟天下的稟賦,得益於家學之功、傳承之力、勤學之用。

文天祥有詩曰,“東家築黃金,西家列珊瑚。嘆此草露晞,良時聊斯須。古人重孜孜,殖學乃菑畲。彼美不琢雕,櫝中竟何如。空同白雲深,君子式其廬。棐幾照初陽,垂籤動涼噓。方寸起岑樓,一勺生龍魚。辰乎曷來遲,競諸復競諸。”此詩名為《題鍾聖舉積學齋》,何時寫成,史料失考,有可能是在他任職江西贛州期間,造訪飽學之士鍾聖舉先生的“積學齋”之後寫成的,從中讀得出他慎獨守靜清廉、堅守高潔意趣的君子性,崇學尚學好學善學的學士風,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緊迫感,意氣風發、揮斥方遒的凌雲志。這無疑是那個沉悶抑鬱、濁氣混沌的年代裡,一縷清風、一絲暖意、一抹亮色。

文天祥:風簷展書讀 古道照顏色

風物化人,水土養人。廬陵是人傑地靈之邦、忠貞義勇之地,家鄉的“三忠一傑”對文天祥有著深刻的影響。

第一位是一代文豪歐陽修(公元1007—1072年),唐宋八大家之一,開啟大宋文章之盛景、引領北宋詩文之新風、奠定全宋文化盛世之基礎。他居高不傲,懷才不恃,堅守大節尊嚴,勇於革新擔當,留下了千古芳名。死後被諡“文忠公”;第二位是宋朝南渡時擔任建康(今南京)通判的楊邦乂(公元1085—1129年),在宋朝重臣、建康留守杜充投降金兵的情況下,楊邦乂迎難抗敵,因寡不敵眾被俘,面對金兵的高官厚祿勸降,咬破手指寫下“寧作趙氏鬼,不為他邦臣”,毅然以頭撞堂柱而死,金兀朮惱羞成怒,命劊子手割其舌頭、開其胸膛、剜其心臟。楊邦乂被諡“忠襄公”,今天的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祭有“楊邦乂剖心處”;第三位是楊邦乂同時代的忠節義士、南宋資政殿學士、抗金英雄胡銓(公元1102—1180年),公元1138年金朝使者到南宋朝廷談判,態度傲慢、氣焰囂張,而秦檜等對金人卑躬屈膝,一味退讓講和,引起滿朝文武憤怒。胡銓上書趙高宗,力斥賣國求榮行徑,請求朝廷立斬秦檜與參政孫近等,聲振朝野,吏民爭睹,連金人讀了都大驚失色,連呼“南宋有人”“中國不可輕”。但胡銓遭到趙高宗貶斥和秦檜的迫害,在趙孝宗時期受到禮遇,高齡去世時,仍不忘寄望於皇帝牢記家仇國恨、收復失地,死後被諡“忠簡公”。少年文天祥曾面對三位同鄉先賢的畫像,立志要像他們那樣立德、立功、立言;第四位是比他年長30歲的南宋中興四大詩人之一,寫出了“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的楊萬里(公元1127—1206年)。楊萬里拜師於愛國英雄、傑出鄉賢胡銓,終生以胡銓為榜樣,主戰而反對議和,上書政論文章《千慮策》,歷數靖康之變以來的慘痛教訓,指陳朝廷的腐敗無能,提出了一系列振興圖強的施政策略。他官至秘書少監,因主戰抗敵而屢受排擠,堅辭職位,賦閒不出,最終老死家中,被諡“文節公”。他的愛國詩、愛國情深刻地影響了文天祥。

不光有楊萬里,還有一位江萬里(公元1198年—1275年),更是直接地影響了文天祥。

這位年長文天祥38歲的江萬里,擔任過吉州知州。他曾到廬山腳下的白鹿洞書院求學,師從朱熹的門人,終成朱熹的再傳弟子和朱熹理學的傳承者、南宋理學的代表人物;曾受邀向宋理宗當面進諫治國理政之言,後來官至南宋宰相。江萬里為政為學兩不誤,從政45年,歷任91個職務,創辦過三座書院,培養過17位狀元、2700位進士。在吉州,江萬里創辦了白鷺洲書院,研學專精於理學,還親自傳道授業解惑,使白鷺洲書院名噪一時,成為南宋四大書院之一。

白鷺洲書院既因師者著名,也因門生而出名,江萬里親自挑選了高徒歐陽守道接任山長,歐陽守道承繼嚴師衣缽,道德文章有口皆碑,治學有道、育人有方,培養了一批有造詣、有地位、有業績的學生,白鷺洲書院因此獲得宋理宗親筆題寫的牌匾。宰相江萬里可謂是桃李滿天下、棟樑充高堂。

僅公元1256年宋理宗寶祐四年錄取的601名進士,吉州就佔了44人,幾乎全來自白鷺洲書院。

其中,就有以進士第一名的成績中得狀元的文天祥。

從此,文天祥與江萬里和他的白鷺洲書院結下深情。江萬里改變了學生文天祥的人生,也影響了朝臣文天祥的命運。後來在忠誠見謗、仕途受阻的時候,心情鬱悶的文天祥屢屢求教於這位忠臣恩師。

更重要的是,後文將提到,這位精神導師最後以一個驚天動地的舉動,完成了他對文天祥的言傳身教和行為示範。

文天祥:風簷展書讀 古道照顏色

“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在曉風拂簷檻、雨打芭蕉夜的環境下讀史閱經明志,讓前人的道德光輝照亮自己前行的路,文天祥以此為人生之高境。

讓文天祥嶄露頭角的這次全國殿試,在歷史上也留下了一筆。中榜的601名進士中,出身平民家庭的417人,佔比近70%,而出身官僚家庭的只有184人,這次殿試因此成為科舉選拔制度推動平民向上層社會流動的經典案例,名垂青史。

殿試是國家選拔人才的重要途徑,歷任大宋皇帝高度重視,親自出題。宋理宗結合自己治國理政的心得出了一道策論題,讓考生回答為什麼“志愈勤,道愈遠”;殿試還結合南宋目前面臨的危局,出了五道徵集對策的問答題。文天祥從“道”論起,以北宋大儒張載的“橫渠四句”切入,坦陳“臣之所望於陛下者,法天地之不息而已”,第一次提出了“法天不息”的思想。值得注意的是,文天祥在現場一揮而就的這篇萬言文《御試策》中,“不息”一詞出現89次。“天久而不墜也以運,地久而不頹也以轉,水久而不腐也以流”,因為“不息”,所以天不墜、地不頹、水不腐,運而不息為之道,陰陽不息道不息。翻譯成今天的話,“不息”就是運動、革新、轉化、流變,是行動、匯聚、散發、生化,是與時俱進、與事俱進、與是俱進、與勢俱進。文天祥進而指出,“聖人之心,天地之心也;天地之道,聖人之道也”,這對宋理宗不能不說是坦誠而大膽的進諫。文天祥還結合南宋面臨的外族入侵壓力,縱論“天災與安民”“人才與世風”“兵力與國策”“盜寇與邊防”的關係和對策,其建言赤心灼灼,其獻策拳心誠誠。

主考官王應麟讀文如獲至寶,向皇上奏報說從文天祥的文中讀到“古誼若龜鑑,忠肝如鐵石”,祝賀皇上能得到這樣的曠世奇才。隨即,這篇情真意切、痛陳時弊、縱論天下的《御試策》被皇帝宋理宗一眼看中,20歲的文天祥被擢為第一名,摘得三甲狀元。皇帝親自贈詩《賜狀元文天祥已下詩》曰:“道久於心化未成,樂聞爾士對延英。誠惟不息斯文著,治豈多端在力行。華國以文由造理,事君務實勿沽名。得賢功用真無敵,能為皇家立太平。”表達了對文天祥的欣賞,又寄寓了希望。

寒窗讀書苦,迎風展翅高。

利劍在靜候出鞘的時刻,英雄在等待脫穎的機會。

(待續)

編輯:範俊傑

稽核:金路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