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之中有人出賣了我:《最後的晚餐》裡,到底隱藏著多少秘密

01 今天的《最後的晚餐》,是怎麼演化出來的?

《最後的晚餐》,原本是一個古老的聖經故事,因為達·芬奇的一幅壁畫,名揚天下。不過要說明的是,

它就像小學生作文裡的拾金不昧、公交讓座……是一個被用濫了的主題,遠遠不止達·芬奇這一個版本。

目前已知最早的同題材作品,是在義大利北部城市拉文納的一所教堂內,一幅拜占庭風格的馬賽克鑲嵌畫,時間大約在公元520年左右。

你們之中有人出賣了我:《最後的晚餐》裡,到底隱藏著多少秘密

古老的馬賽克鑲嵌畫

這幅作品延續了中世紀宗教畫的一貫風格,人物造型單一、表情拘謹,缺乏真實視覺效果。除了耶穌本人頭戴光環之外,十二門徒基本雷同,分不清楚各自的身份。

不過,這種半圓形一字排開,圍坐桌前的佈局,開創了《最後的晚餐》的構圖慣例,後世的很多畫作,都在延續這個樣式。

直到13世紀,在威尼斯聖馬可大教堂的鑲嵌畫上,差不多還是這種風格。在下面這幅作品中,所有的門徒都戴上了光環,但造型大同小異,還是分不太清,到底誰是誰。

只依稀分辨得出,門徒約翰伏在耶穌的胸前,還有叛徒猶大,單獨把手放在了桌上。

你們之中有人出賣了我:《最後的晚餐》裡,到底隱藏著多少秘密

威尼斯聖馬可大教堂《最後的晚餐》作品

真正的突破發生在文藝復興時期。

14世紀初,義大利畫家喬託的《最後的晚餐》,就有了一股濃濃的人間煙火氣。門徒們圍坐長條桌兩側,神情和姿態多有變化,衣服竟然也有了不同的顏色和圖案。

耶穌頭頂金色的光環,與門徒們區分開來,約翰依舊伏在他身前,唯一那位頭頂光環模糊之人,就是叛徒猶大了。

你們之中有人出賣了我:《最後的晚餐》裡,到底隱藏著多少秘密

14世紀喬託版《最後的晚餐》

因為喬託使用了透視法,所以畫面的真實感比之前要強得多了。

更加有真實感的《最後的晚餐》畫作,是1450年,義大利畫家卡斯坦諾的作品。這幅畫看上去已經很有近代西洋油畫的寫實感了。

構圖上仍然是長條桌,人物平攤開來,但門徒們座次有序,不像早期的作品那樣排列擁擠。環境色彩陰暗,渲染了耶穌受難前,那恐懼和壓抑的氛圍,很有視覺衝擊感。

你們之中有人出賣了我:《最後的晚餐》裡,到底隱藏著多少秘密

15世紀卡斯坦諾版《最後的晚餐》

卡斯坦諾的突破在於,

他把猶大放在了C位,獨自一人,側身坐在桌子一側,耶穌和其餘的門徒則相向而坐,位於桌子的對側。

猶大因此而顯得很突兀,甚至稍稍遮擋了耶穌,寓意十足。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看過了歷史上的各類《最後的晚餐》版本,才能更理解達·芬奇作品的偉大。

就在卡斯坦諾版《最後的晚餐》之後不到半個世紀,那幅石破天驚、經典永存的鉅作,就要登場了。

02 《最後的晚餐》,到底是個什麼事?

要看懂達·芬奇的這一版《最後的晚餐》,就先要把那個聖經故事理解清楚。

關於《最後的晚餐》的故事,在四大福音書裡都有記載,也就是《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約翰福音》,均有收錄。

雖然具體細節各有不同,但大體的脈絡基本一致——

逾越節是早期基督教的重要節日,每到這時,大家都要宰殺逾越節羔羊舉行聖餐。

在這一年的逾越節,耶穌知道自己將要被人出賣,於是決定為了使命,奉獻出自己的生命。他和12位門徒共進最後一次晚餐,在開餐時說:

我要實在的告訴你們,你們中有一個要出賣我,他現在正同我共桌進餐。

你們之中有人出賣了我:《最後的晚餐》裡,到底隱藏著多少秘密

修復版的達·芬奇《最後的晚餐》

耶穌還拿了一塊麵餅,向它祝了福,一邊掰開分給大家,一邊說道:

你們拿去吃吧,這是我的肉體。

接著他又舉起酒杯,向它祝了福,一邊給大家分葡萄酒,一邊說道:

你們都來喝這杯酒,這是我的血,為人類贖罪,與神求和的血。

為大眾傾流,以赦免罪過。

這個儀式,就演變為基督教所謂的“聖餐禮”,教徒在典禮上所領的聖餐,就是麵餅和紅葡萄酒,象徵耶穌的肉體和血液。

當然,不同教派因為對教義理解的不同,細節也各有不同,比如有的用發麵餅,有的是死麵餅等等。此是後話不表。

達·芬奇版《最後的晚餐》所表現的,正是耶穌宣佈,有人要出賣他,話音剛落的那個瞬間。當適時,12門徒或驚、或怒、或疑、或悲,表現各不相同,精彩紛呈,從此經典永駐。

03 《最後的晚餐》裡的人物眾生相

耶穌位於畫面正中,身後是一扇敞開的窗戶和兩個小窗,光線透射進來,就像給他戴上了神聖的光環,成為光明和良善的化身。

耶穌的表情平靜安詳、悲憫從容,和門徒們的“氣場”截然不同,他雙手分開,與左右兩邊的12門徒略有些分離,在C位脫穎而出,更凸顯一種神聖感。

你們之中有人出賣了我:《最後的晚餐》裡,到底隱藏著多少秘密

區域性圖

經後人辨認,一般認為,

十二門徒從左往右依次是:

馬太、小雅各、安德烈、彼得、猶大、約翰、(耶穌)、多馬、大雅各、腓力、達太、馬可、西門。

12人在畫面中又可分為四組,剛好每組三人。

你們之中有人出賣了我:《最後的晚餐》裡,到底隱藏著多少秘密

12門徒眾生相

在耶穌右手邊的那一組,包括約翰、彼得和猶大。

約翰號稱是“耶穌所愛的那個門徒”,傳說在最後的晚餐中,聞聽訊息的他,悲傷地把頭枕在耶穌的胸前。而在耶穌被釘上十字架後,正是約翰在接受臨終囑託。此後又是他,把聖母瑪利亞接到家中來贍養。

達·芬奇版《最後的晚餐》,沒有沿用前人的畫法,令約翰枕首於耶穌胸前,

而是把他畫在耶穌的右手邊,痛苦地閉上雙眼,雙手合攏,側身低頭垂下長髮

,顯示出對老師命運深深的擔憂和悲傷,也表現了約翰溫和柔順的性格。

你們之中有人出賣了我:《最後的晚餐》裡,到底隱藏著多少秘密

彼得、猶大、約翰三人組

約翰身旁,十二門徒裡唯一一個臉部沉在陰影之中,以致面貌模糊的,便是叛徒猶大。

猶大在聽到耶穌的話之後,

驚恐地轉過身子,窺探著耶穌,身體下意識向後傾斜躲避,袖口還把桌上的鹽罐帶翻了,但右手仍不忘緊緊地攥住錢袋,

那裡有出賣老師換來的30個銀幣。

據說,為了畫好叛徒猶大,達·芬奇深入城市的各個角落,從早到晚去觀察那些無賴漢,差不多一年之後,才開始動筆。一個活靈活現的猥瑣叛徒,如此躍然紙上。

你們之中有人出賣了我:《最後的晚餐》裡,到底隱藏著多少秘密

後人的創意臨摹畫(區域性)

猶大身後,一隻左手搭在約翰肩膀上的,是首席門徒彼得。

彼得是漁夫出身,有點像孔子門下的子路,性格暴烈剛直,

他聞聽老師的話,勃然大怒,一手把住約翰的肩膀,探身向前,一邊用右手握住餐刀,衝動地追問老師,叛徒是誰,似乎恨不得要把那人一劈兩半。

彼得的右手邊,也就是整個畫面的最左側,這一組是安德烈、小雅各、馬太三人。在這一組裡,緊挨著彼得就座的是安德烈。他是彼得的弟弟,曾和彼得一起捕魚為生,

但二人性格似乎截然不同,安德烈亮出雙手,轉頭注視著他的老師,似乎正發出難以置信的感慨。

你們之中有人出賣了我:《最後的晚餐》裡,到底隱藏著多少秘密

安德烈、小雅各、馬太三人組

安德烈右手邊是小雅各。他知道彼得的脾氣,趕忙伸手繞過安德烈,拍拍彼得的後背,防止彼得一時衝動,發生意外。

畫面最左側的是馬太,他扶案站了起來,身體前傾,驚訝萬分,遠遠望著老師,透出一股關切之情。

再來看耶穌的左手邊這一組,包括多馬、大雅各、腓力三人。

最前方分開雙臂、露出胸膛的是大雅各,他和彼得、約翰,被認為是耶穌最得意的三個弟子。此時的大雅各似乎很憤怒,嘴唇微微張開,挺胸張手,不知是在祈禱,還是在詛咒那卑鄙的叛徒?

多馬在雅各的身後,豎起右手食指,好像也在說話。

有人研究認為,他的視線是在朝向猶大,打這個手勢是說,別以為我們不知道,這件事——就是你乾的。

你們之中有人出賣了我:《最後的晚餐》裡,到底隱藏著多少秘密

多馬、大雅各、腓力三人組

腓力在大雅各的身後,激動地站了起來。他雙手捂住胸口,悲傷不能自已,似乎有些不知所措,在向他的老師耶穌表白:您不會以為,這事是我做的吧?

畫面最右邊的一組,是達太、馬可和西門三人。這三位正在激烈討論,猜測著誰是叛徒。其中達太面朝西門,雙手伸向畫面中央耶穌的方向,好像在問,是誰出賣了我們的老師?

西門坐在整個畫面的最右側,攤開雙手,似乎在和馬可對話,意思大概是說,這太詭異了,我也猜不著哇。

你們之中有人出賣了我:《最後的晚餐》裡,到底隱藏著多少秘密

達太、馬可和西門三人組

04《最後的晚餐》幕後的創作故事

用今天的話來說,達·芬奇是一位“被繪畫耽誤了的工程師”。就如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評價的:

(達·芬奇)不僅是大畫家,而且也是大數學家、力學家和工程師,他在物理學的各種不同部門中都有重要的發現。

你們之中有人出賣了我:《最後的晚餐》裡,到底隱藏著多少秘密

達·芬奇設計的直升飛機

你們之中有人出賣了我:《最後的晚餐》裡,到底隱藏著多少秘密

達·芬奇設計的巨型弩機

達·芬奇的涉獵實在太過廣泛,很多時間精力分散在了科學研究和工藝革新上,

因此他只能算是一位“低產”畫家,然而他的傳世之作,從《蒙娜麗莎》、《巖間聖母》,到《拈花聖母》、《抱銀鼠的女子》等等,幾乎件件都是精品。

你們之中有人出賣了我:《最後的晚餐》裡,到底隱藏著多少秘密

達·芬奇的名作《巖間聖母》

達·芬奇版的《最後的晚餐》大約創作於1499—1498年間,是為義大利米蘭聖瑪麗亞德爾格拉齊修道院,聖母感恩禮拜堂餐廳所作的壁畫。

達·芬奇創作《最後的晚餐》,從草圖到完工,總共經歷了23年之久,期間幾易其稿。從最初的的草圖可以看出,他原本打算延續傳統的佈局,讓約翰繼續趴在耶穌身前,也仍舊把猶大放到長條餐桌的對面,單獨就座。

你們之中有人出賣了我:《最後的晚餐》裡,到底隱藏著多少秘密

達·芬奇用過的人物設計手稿

將草圖和最終作品進行對比,不難看到作者在這23年間深思熟慮,對於藝術創作上的突破和創新。

不過,達·芬奇的另一項創新似乎是失敗的。他拋棄了當時通行的溼畫法,也就是在牆壁上先用石膏打底,再在潮溼未乾的表面上作畫。達·芬奇的做法,是自創了一種用顏料加蛋黃的調合劑,用在乾透的牆壁上直接畫。

可惜,這種新配方耐久性很差,完工還不到20年,在達·芬奇本人還活著的時候,就開始掉色剝落了,半個世紀後甚至發生了黴變。

你們之中有人出賣了我:《最後的晚餐》裡,到底隱藏著多少秘密

最後一次修復之前的斑駁影象

數百年來,後人在原作上反覆修補,結果卻搞得更糟糕。17、18世紀的油畫家們,只知道用顏料來重新滲透牆面,搞得原畫面貌全非。直到1908年,隨著近代科學的發展,人們成功分析出當年達·芬奇畫料的成分,重新去除後期修復時覆蓋的顏料,這才勉強恢復出來。

上世紀80年代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又進行了一輪搶救性修復,畫作才成為今天看到的這個樣子。

但這畢竟是經過了幾百年塗抹之後的復原圖,很多細節還是無法還原,畫中人物的真實身份,有些還頗有爭議。

這是否就是當年作者的原畫,影象背後還藏有哪些“達·芬奇密碼”,更是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