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氣重,困還累?每天都要這樣做,趕走體內溼氣,助你無溼一身輕

大家好,我是中醫內科劉醫生,本篇文章來自【少走彎路,快速去溼氣】專欄

針對現代人“溼氣重”的問題而設計的中醫調理解決方案。適合胃弱、肺弱、腎虛、氣虛、腸胃排洩問題、肥胖、關節不適等人群。透過16節課,深度剖析多種溼氣問題,配套5種實用調理技巧,讓我們遠離溼氣,一身輕鬆

“這年紀輕輕的,怎麼爬個6樓就氣喘吁吁的!”

想想你是不是也會這樣呢?

在中醫的觀念中,神疲乏力、身體困重等情況跟氣虛陽虛有很大的關係。而氣虛陽虛就可能會導致水液的停滯,進展為溼氣的形成。

那生活中哪些表現能夠說明疲憊的身體該注意溼氣了呢?

溼氣重,困還累?每天都要這樣做,趕走體內溼氣,助你無溼一身輕

1、身體表現

精力較差,活動後身體疲倦感加重。休息後也很難補充足夠的體力。身體在疲倦的同時還多伴有困重的感覺,故不喜歡活動。

2、舌象表現

舌象上多表現為舌色較淡,舌體較水滑,舌苔白或白膩。長期發展之下可能會出現舌體胖大,邊有齒痕。

那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呢?接下來給大家5點建議。

1、順應四時節氣養生,改變不良生活習慣

在中醫理念中,人健康的作息規律與自然界的變化規律是分不開的。所以不建議大家經常熬夜,熬夜對於元氣的耗傷是非常大的。

舉個例子,熬過一夜之後,可能你覺得不困,但是身體的疲憊感是沒法自己控制的,而且還可能讓人產生莫名的煩躁情緒等等。所以熬夜對於人體健康影響非常大。

溼氣重,困還累?每天都要這樣做,趕走體內溼氣,助你無溼一身輕

當然,不僅是睡覺,飲食也非常重要,長期食用肥甘厚膩可能會逐漸損傷脾陽、脾氣。這很容易引起溼氣的停滯。

所以建議大家要合理飲食,在保證每日肉正常攝入的同時,也要多吃粗糧、蔬菜等食物。適量的科學的攝入才有利於身體健康,避免營養過剩。

2、學會自我調節,情緒對身體很重要

現在人們越來越關注心理健康,身心健康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健康,是不可割裂來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