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扛甘蔗挑五花肉放寒假,“食食在在”的獎勵也是創意

浙江金華,8歲男孩扛著一根約3米長的甘蔗,挑著一塊五花肉“招搖過市”的影片上了熱搜。原來,這是男孩期末被評為三好學生的獎品。

男孩扛甘蔗挑五花肉放寒假,“食食在在”的獎勵也是創意

甘蔗寓意節節高,而豬肉屬於紅肉,則有大展宏圖的寓意。一根甘蔗和一塊五花肉,是對孩子一個學期良好表現的認同和獎勵。這樣的獎勵不僅有著美好的寓意,也夠實在、夠拉風。從男孩扛著甘蔗挑著五花肉“招搖過市”的神態來看,這份物質獎勵的激勵效果應該達到了。孩子從獲評三好學生中得到了認同與肯定,也自然會激勵孩子來年正向努力。

教育的任務是什麼?不僅在於指導兒童和青少年瞭解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也就是學習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還在於引導和幫助他們認識自我、發現自我、管理自我,也就是蘇格拉底所言的“認識你自己”。而在兒童青少年社會化的過程中,對自我的認識,很大程度上來自外界的反饋與引導。孩子從外界的反饋和引導中,產生積極的自我感覺和形成正確的發展方向,也就是評價和獎勵所要發揮的育人作用。

對於小學生來說,期末獎勵的作用在於精神層面的激勵。我們經常把精神獎勵為主、物質獎勵為輔放在嘴邊,但從實踐中我們會發現,有時候物質獎勵的激勵作用比純粹的精神獎勵更有效。近年來,有不少學校在探索多元化的獎勵方式。

前不久,雲南一所鄉村小學獎勵優秀學生每人一頭小豬。廣西三江一所小學,則向全校420餘名品學兼優的易地搬遷學子,每人獎勵一條一公斤多重的活鯉魚,勉勵學子們發奮勤學,魚躍龍門,從小立志以知識改變命運。在江蘇淮安,一所以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和留守兒童為主的小學,學校給孩子們的獎品是2斤豬肉、2根大蔥、1條活魚,有同學收到大禮包後開心地說:“我準備把它們做成年夜飯,這是我拿過最有意義的獎品。”

一根甘蔗、一塊五花肉並不貴重,但它卻比很多更貴重的獎品更能達到激勵孩子。

這些“食食在在”的獎品,不僅鼓勵了孩子,也讓家長從孩子的努力學習收穫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得以從別出一格的獎品中分享孩子成長的喜悅。

實際上,這也是對孩子和家庭的雙重鼓勵。鼓勵孩子認真學習、好好表現,獲得更多的認可和肯定的同時也給父母帶來快樂;改變一些家長對教育的態度,引導家長更多關心孩子的學習成長,更加配合學校的教育工作,形成家校育人合力。

一直以來,不少學校對學生的獎勵流於形式,一張獎狀、幾件文具,年年如此,一成不變,孩子對此有些審美疲勞也在所難免。這種獎勵也就很難發揮激勵的效果,難以滿足孩子心中渴望認同、肯定的心理需求。

打破傳統單一的獎勵方式,探索多元化的激勵措施,讓獎品接地氣,獎到孩子的心裡去,讓父母也能分享自己成長的喜悅,有創意、接地氣的獎勵方式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上述學校的探索顯然值得借鑑。改變一成不變的獎勵方式,多一些創意,多從考慮滿足孩子的需求出發,從而發揮正面積極的作用。

文/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楊三喜

編輯/彭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