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二十四節氣之處暑

二十四節氣之處暑

姜寶兵

處暑,我國二十四節氣的第十四個節氣。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就有:“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是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即將過去,暑氣將於這一天結束。處暑之後,氣溫逐漸降低,降雨減少,開始進入秋收時節,秋韻也就隨之而來。植物已長大成熟,熱情的夏天就要隱退,涼爽的秋天將要來了。春季的萌生、夏季的成長、秋季的收穫、冬季的藏養。四季履行著各自的職責,相輔相成,週而復始,大自然的天規,莊嚴而神聖。

青未了|二十四節氣之處暑

處暑三物候:鷹乃祭鳥;天地始肅;禾乃登。處暑後,老鷹感知秋氣肅殺,開始捕獵鳥類,但不擊有胎之禽,得到獵物不敢先嚐,必先陳列祭天,以示報本,祭後方食,古人稱此是恭敬天地的義舉。此時天地間充滿了肅秋之氣,萬物開始凋零。五穀成熟,開鐮在即。

感受最明顯的是太陽,隨著暑氣結束,灼熱的陽光也慢慢變得柔和起來;遠處蒼翠的綠葉不再欲滴,而是多了幾隻“黃蝴蝶”;拂過的晨風也不再輕柔,而是多了些凜冽。最特別的當屬秋收,高粱已經紅了臉,黃豆也褪去綠葉。地裡的玉米最可人,原本“深藏不露”的玉米粒也探出了頭,在向農人招手。

秋涼迷醉人心,詩人哪能缺席。“不覺初秋夜漸長,清風習習重淒涼。炎炎暑退茅齋靜,階下叢莎有露光。”這是孟浩然眼中的《初秋》。“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這是杜牧筆下的《秋夕》。兩位詩人一勾畫,遠隔千年,唐朝的涼爽便浸染了我們。

處暑的涼爽不可否認是秋雨的功績。秋雨雖是雨,卻與春雨、夏雨有著本質的區別。春雨降臨,未免陰冷,可是一旦雨過天晴,大地處處升溫。夏雨驟降,像是澆滅了燃燒的火焰,溫度瞬間低了下來。然而,野火澆不盡,雨過驀然升,酷熱立即就會捲土重來,並且變本加厲,更甚,更烈。秋雨則不同,下一場降一次溫,誠如古人所說,一場秋雨一場涼。

青未了|二十四節氣之處暑

立秋以來的雨,很大程度上噤了蟬的鳴,即便在午後最熱的時候,蟬鳴已不再如雨,至多是淅瀝;甚至午睡後,你得諦聽,遠處會有一陣散響,表明著雄蟬的力度。樹下已見落葉,間或有螞蟻在啃拖落蟬。

庭院裡,槐樹上的濃陰深處,棲息著幾窩小鳥,它們也感受到了陣陣涼意,快活地撲稜稜飛來飛去,尋找著秋天的果實,然後落在屋脊上、圍牆上或槐樹的枝椏上,唧唧喳喳歡叫不停。

此時涼爽的節氣,總能吊起讀書人的胃口來。消閒的下午,捧一本散著微微墨香的書本,躺於槐蔭下,一邊慢悠悠閱讀,一邊端起涼爽的濃茶,慢慢啜上一小口,細品,再凝視一下天空中的雲朵,再愜意不過了。早年的沈從文老先生也曾體驗過有書相伴於樹蔭下讀書的樂趣:“在雨後的仲夏白日裡,麻雀的吱喳雖然使人略感到一點單調的寂寞,但既沒有沙子被風揚起,拿本書來坐在槐樹下去看,還不至於枯燥。”

一場酷熱與清涼的抗爭,即將結束,沒有了酷熱的天空,開始變高變淡,風輕輕,雲淡淡。浮躁的心靈,也開始收養沉靜,讓心緒進入一種冷靜的氛圍。在生命的回味中感悟人生,在草木枯榮中聆聽大地耳語。

掬一捧塵世的光陰,握一份失去的倦戀,穿越一場又一場的花開花落,不是沒有憂傷,只是歲月從不曾為誰停歇。那些光陰糾纏的塵俗往事,終將在一場秋雨裡,洗盡鉛華,一去不復返。如同我們揮霍的青春,回眸處,芳華已逝,歲月無痕。

青未了|二十四節氣之處暑

作者簡介:姜寶兵,字劍梅,號劍梅樓主,清風堂主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德州市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德州市書法家協會會員;禹城市作協理事,《禹城文學》編委。

作品《夜讀魯迅》榮獲全國“與共和國同行 好書伴我成長”讀書徵文比賽二等獎,《從飲食變化看社會變遷》獲建國六十週年國慶徵文一等獎。《青青的梧桐樹》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秀文藝作品三等獎。《和偉大祖國一起成長》獲“福彩杯 我與新中國”有獎徵文一等獎。《黃河故道懷古》在第四屆中國夏津椹果詩歌(散文)大賽中榮獲散文組優秀獎。《問道西柏坡》榮獲“延安杯”中國最美遊記作品獎。

部落格 劍梅樓主http://blog。sina。com。cn/jianmeilouzhu

壹點號清風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