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來了,秋老虎還會遠嗎?

本文轉自:光明網

處暑,即“出暑”,是炎熱終止的意思。時至處暑,酷熱天氣到達尾聲,但偶爾還會有短期回熱,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秋老虎”。

處暑過後,晴暖乾燥,病邪容易從口鼻侵入進而傷肺,當出現口乾咽燥、咳嗽少痰等症狀時,不少人會誤以為是感冒而亂吃藥,實際上,這是簡單調理飲食即可緩解的“秋燥”表現。

不過大家知道嗎?秋燥原來還有“涼燥”和“溫燥”之分,那處暑要解的是又是哪一燥呢?

01

廣東處暑過後是哪種燥?

在中醫裡,燥邪分為“涼燥”和“溫燥”。

初秋的時候夏季的暑熱並未完全褪去,空氣中還夾有夏季的炎熱,熱邪和燥邪相合,因此便形成了“溫燥”;

到了深秋,暑熱完全褪去,天氣也逐漸轉涼,氣候以涼爽為主,更多的寒涼病邪,和燥邪交錯,也就是“涼燥”。

秋燥北方多主涼燥,南方多主溫燥,要精準診斷,就需要透過症狀來進行判斷。

02

“溫燥”和“涼燥”要怎麼區分?

溫燥中兼有火熱,乾咳的症狀一般是無痰或者是痰液較為黏稠,更偏向於喜飲冷飲,而且舌苔也薄白而燥,舌邊尖紅赤;

而涼燥兼有的是寒氣,同樣是乾咳,但痰液較為清稀,多選擇熱飲,舌象苔薄白而幹,舌質淡紅。

燥邪應該要區別對待,否則會越治越燥。

03

防秋燥的養生大原則

時至處暑,人們容易出現口乾、唇乾、鼻幹、咽乾等“秋燥”症狀。

“燥則潤之”,飲食調養以清淡、滋潤、生津、止渴為重,少吃過於油膩、辛辣之品,多吃富含維生素、礦物質的食物。日常可適當多食梨、銀耳、蜂蜜等,並且每日要多喝水,以保持肺臟與呼吸道的正常溼潤度。

要做到多喝水,防便秘,保護好肚臍防止寒氣入侵。在早期,也要預防晝夜溫差大、花粉等容易誘發哮喘、鼻炎、咽炎、蕁麻疹等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