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鵬論:讀《斐多篇》論靈魂(二十三)

很多人說讀書無用,其實不是書無用,而是自己無用。

——坤鵬論

坤鵬論:讀《斐多篇》論靈魂(二十三)

——坤鵬論

在《

讀<斐多篇> 論靈魂(二十二)

》中,坤鵬論主要分享了:

蘇格拉底並沒有急於開始自己針對西米亞斯與克貝之反駁的論證,而是先提出了“要提防一種危險”,給大家打了一劑受用一生的預防針。

這種危險就是厭惡論證的危險。

蘇格拉底指出,它就像有人厭惡世人一樣,對於一個人來說,最大的惡、最壞的毛病非它莫屬。

為什麼?

就像在《

最愛因果的人類最看不清因果

》中寫到的,人是一種凡事需要個理由先的生物,深深地被鎖在對因果的執念中,甚至會產生因果錯覺,所以,絕大多數時候,只要說出“因為……所以……”這樣的句式,不管符不符事實,合不合邏輯,都會贏得大多數人的盲目認同,就像遠古的巫師一樣,只要給了讓人信服的理由,就會被捧上神壇。

但是,對於死亡,就像克貝所說,“沒有誰有可能感知到這個死”,人到終點誰也不知道之後會怎樣。

換言之,赤條條來赤條條去的人真不知道活這一生到底為了什麼。

實話實說,從本質上講,我們其實都在漫無目的地活著。

所以,蘇格拉底指出,一個人如果想美好地度過一生,最關鍵的是需要信仰某種關於人生的美好說法,或者說,人生是為了什麼的美好說法,以其為人生之意義和依靠。

既然人如果想一輩子活得美好,就必須要信靠一個關於人生的美好說法,而厭惡論證就是什麼說法也不信,那麼也就不會相信任何關於人生的論證,那麼這樣的人的人生自然也就沒有了依靠,失去了意義。

對於一個人來說,活,是最大的存在表象,那麼,不知道為什麼活,就是最大的惡,而“人生是為了什麼”、“人為什麼活”等說法自然是靠“因為……所以”這樣的論證得出來的,如因此,厭惡論證是人最大的惡。

那麼,為什麼又說厭惡論證和厭惡世人一樣呢?

蘇格拉底認為,它們的根源都在於沒有掌握相應的技藝。

厭惡世人是因為沒有掌握識人的技藝,從而無法瞭解人之本性,造成在沒有充分認識對方的情況下,就盲目信任對方,掏心掏肺,與對方深交,結果卻發現對方其實是下流虛偽的,使自己很受傷。

而且,某些人每次受傷後還不知總結悔改,一次次地被別人這樣地傷害,久而久之,便將所有人都打上壞人的標籤,厭惡所有世人,怨天憂人,認為天底下就沒有真心,沒有好人。

蘇格拉底繼而提出,如果真有識人之術,就應該知道現實中好人壞人都很少,大多數人是在中間狀態的,因此,既不能輕易信人,也不可將所有人皆歸為壞人,與人交往中需要時刻謹記這樣實情。

同樣道理,厭惡論證也是因為沒有掌握邏輯論證的技藝,所以,這樣的人往往會一上來就很容易地輕信某個說法是真實的,沒多久,他又認為這個說法是虛假的,一會兒真實,一會兒不真實,遇到多了,便開始厭惡論證,遠離論證,“放棄認識實在真相的機會,這種遭遇豈不是很悲慘嗎?”

不管是厭惡世人還是厭惡論證,這裡面關鍵問題所在是,他們都不曾想過問題出在自己身上,是自己沒有掌握相應的技藝造成的,不責備自己缺乏技能不學無術,反而將責任全都推卸與歸咎到世人和論證上,就像很多人說讀書無用,其實不是書無用,而是自己無用。

坤鵬論認為,其實這也是固有人性,人都是主觀的,永遠都是好處先想自己,壞處先考慮別人,對了是自己英明神武,錯了全是別人不給力,只是有些人更自知自省,會有意地糾正自己,所以他們才會更理性、更成功。

“所以,我們首先要謹防這種危險,別讓自己心裡以為論證是根本不可靠的,我們應當反過承認自己還不可靠,必須果斷地努力使自己變成可靠的。”

坤鵬論:讀《斐多篇》論靈魂(二十三)

最後,蘇格拉底還表示,理性地講,他的說法只有兩種結果:

一個是碰巧是真實的,那他自然更幸福不過了,欣然赴死,美美地去到另一個世界;

另一個是錯誤的,也就是說,死亡意味著什麼都不會再有了,但是既然死是一定的,不開心也是死,開心也是死,為什麼非要哭哭啼啼地讓在場的所有人都心情不快呢!

一、前情回顧

在講完厭惡論證的話題後,蘇格拉底開始走向這個靈魂不死的說法,進入新一輪的論證。

“首先,你們得提醒我一下你們所說的,以免我回憶不起來。”

於是,蘇格拉底對西米亞斯和克貝的反駁和異議進行了總結:

“西米亞斯不信任而且畏懼是由於,雖然靈魂比身體更神聖、更美,但仍然會先於身體消亡,因為靈魂具有和聲的形相。”

“而克貝呢,在我看來,雖然你同意我的這個說法,即靈魂比身體持久得多,但你認為對每個人來說,並不清楚的是,靈魂雖然往往穿破許多身體,但一旦離開最後一個身體,靈魂本身是否不會消滅。而且,這個本身才是死,即靈魂消滅,至於身體嘛,則從未停止一直在消滅。”

二人對蘇格拉底的以上總結表示同意。

“你們不接受先前的所有論證,還是接受一些,不接受一些?”蘇格拉底接著問道。

“接受一些,不接受一些。”二人答。

“那麼,關於我們說的那個說法——學習就是回憶,因此我們的靈魂在囚進身體之前必定已經在某處,你們對此有什麼要說的嗎?”

克貝說:“我當時對此深信不疑,到現在還比相信其他說法更加堅定。”

西米亞斯也表示自己和克貝一樣相信這個說法。

在作了以上的鋪墊和基礎工作後,蘇格拉底首先針對西米亞斯的反駁進行了回擊。

坤鵬論:讀《斐多篇》論靈魂(二十三)

他說:“那麼,忒拜客人啊,你如果堅持你的意見,以為和聲是複合的事物,靈魂是由一些在身體裡面像琴絃似的繃著的成分構成的某種和聲,那你就必然得改變看法。因為,那樣你肯定不會同意自己的說法,也就是不能主張那複合的和聲先於組合它的那些成分了。”

因為西米亞斯前面已經明確回答,他同意靈魂在身體之前就已經存在,自然也就和他自己提出的身體先於靈魂的說法矛盾了。

“忒拜客人”在這裡起到了一語雙關的作用,既點明西米亞斯是忒拜人,也暗含指示畢達哥拉斯學派,因為忒拜是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庇護所。

“你難道沒有注意,你說,靈魂在進入世人的形相和身體之前就已經存在,又說,它卻是由那種還沒有的東西組成的,你不就是這個意思嗎?因為和聲和你給它打的比方很不一樣,七絃琴、琴絃和聲音是在並不和諧的狀態下產生的,而和聲是最後產生並且最先消滅的,這樣一個說法怎麼會與你的那個關於靈魂的說法唱一個調呢?”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之前你西米亞斯同意靈魂在進入身體前就已經存在,可是你後來的說法卻相當於是靈魂是由還沒有存在的東西組成的。

也就是按那個七絃琴與和聲的比喻來說,那如靈魂般的和聲是在如身體般的七絃琴體、琴絃以及各自的琴音產生後才最後產生的,但是這與靈魂在進入身體前就已經存在的說法是無法相符的。

所以,這兩個說法完全是矛盾的,根本就不是一個調調、不合拍。

聽完蘇格拉底這一席話,西米亞斯也不得不承認:“的確沒法唱一個調。”

不過,雖然證明了兩個說法在邏輯上是矛盾的,但是並沒有完全駁倒“靈魂即和聲”的說法,接下來蘇格拉底還要再接再厲,從更根本之處否定

“靈魂即和聲”。

靈魂的本質是什麼?(四)

請您關注本百家號,坤鵬論自2015年底成立至今,創始人為封立鵬、滕大鵬,是包括百度百家、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臺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6000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