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塑造了上海的"消費基因"?

是什麼塑造了上海的"消費基因"?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城市進化論 (ID:urban_evolution),作者:黃名揚,,創業邦經授權釋出。

鼓勵“新潮崇拜”、讓網紅“種草”帶貨、“造節”打折促銷,以涉及性別觀念的廣告重點打動女性消費者,專門設定電影院、遊戲廳、兒童遊樂園……這些現在購物中心司空見慣的攬客技巧,百年前上海的百貨公司其實早就用過了?

不僅是無形的商業氛圍。大型商場總愛建成醒目的巨型地標建築、許多商場常常扎堆在一個商圈、步行街彷彿是商圈標配……這些如今看來不足為奇的設計佈局,可能也是百貨公司對中國許多城市,在空間規劃和建築景觀的重塑結果?

讀完《打造消費天堂:百貨公司與近代上海城市文化》一書,不禁讓人重新審視思考,我們的城市為什麼會是眼前的模樣。

是什麼塑造了上海的"消費基因"?

作者: 連玲玲,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近幾年,全球各地百年曆史的百貨公司,破產倒閉訊息不絕於耳。曾是時尚高階代名詞的百貨商場,似乎正逐漸淡出零售業的市場競爭。而作為“舶來品”,百貨商場進入中國百年間,到底為城市帶來了什麼?

被稱為“中國百貨公司搖籃”的上海,正是一個極佳的觀察樣本。透過《打造消費天堂:百貨公司與近代上海城市文化》一書,百貨公司不僅僅是玲琅商品的展示櫥窗,也成了我們理解上海乃至更多城市消費文化的一面鏡子。

為什麼是上海?

在許多影視作品裡,古代商店多被行會控制,通常專營一類商品。同時,一間間商店多是鱗次櫛比沿街排開,鮮少由一間大型綜合商店囊括所有。

這一印象在書中得到了印證。按照作者連玲玲的研究,雖然在明朝末期的直隸、蘇州等地,也出現過頗具規模的綜合性商店,但這些商店所售“流行商品”較少,更多還是日用品相關的雜貨店,最終並未轉型成為現代百貨公司。

真正的“百貨公司”,最早出現的時間是19世紀中葉。在這之前,工業革命促進了生產的機械化。在西歐和北美,大量的生產帶來了新的問題:如何消化庫存。作為解決之道,被視作“零售革命”代表的百貨公司應運而生。

百貨公司的出現並未取代原有的小型商店,但這種適應新生產模式的商業組織,很快便隨著西歐國家的殖民向全球輸出。如澳大利亞的第一家百貨公司,就是由來自英國的安東尼。何頓家族建立的。

19世紀末,中國受到這波零售革命的衝擊,先是英商在我國上海及香港設立百貨公司;到20世紀初,最初前往澳大利亞淘金的廣東商人,在悉尼親眼見證了何頓父子所開百貨公司的成功後,迴流中國的同時也將這種新式的零售業態帶回了中國。

到1925年,上海已經有了英商開設的“前四大公司”,以及華僑創辦的先施、永安、大新,以及先施高階職員出走另設的新新公司——這些“後四大公司”,也就是更多老上海口中津津樂道的“四大公司”。

早前開埠的城市不止一個,為什麼上海能夠成為“百貨公司搖籃”?在作者看來,上海與其他較早發展百貨公司的都會一樣,擁有人口、市場及消費意願等優勢。以人口為例,上海人口的急速膨脹,無疑為消費發展提供了巨大市場。

是什麼塑造了上海的"消費基因"?

1866年,上海縣人口為54萬人左右;1909年這一數字已翻了近一番,總數增至約129萬人;到了1934年,上海人口已超過350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上海人口已高達540萬,成為世界第五大都市,當時僅次於倫敦、紐約、巴黎、東京。

需求之外,供給充足也為上海的消費基因奠定了基礎。雖然所謂的“零售革命”是為了解決“生產革命”帶來的問題,而在上海出現百貨公司的時候,實際上還沒有相應的“生產革命”基礎。但當時的資料顯示,上海流通的商品數量已是全國第一。

上海開埠後,取代廣州成為中國最大的商品轉運站。1860至1890年間,上海對外貿易佔到全國進出口總值的一半以上,進口貨值的佔比更是超過了6成。其中,中國每年進口的貨物,70%左右運往其他口岸;而另外1/4-1/3就都留在了上海。

此外,城市基礎設施,尤其大運量公共交通快速發展的上海,也具有強大吸引力。此前尋常百姓的主要交通方式是步行,這也限制了“消費者”的活動範圍。1870年代,上海陸續出現了馬車、腳踏車、人力車、小汽車,甚至有軌電車等新的交通工具。到1936年,上海已有電車線35條、公共汽車線30條,日均客運量加在一起可達57萬人次以上。

這對於需要開拓大量新客源以提升商品週轉率的百貨公司而言,無疑是巨大的助力。

重塑了上海?

上海成就了百貨公司。而帶著“消費”符號的百貨公司,也在有形無形間重塑了上海。

“這些百貨公司在重塑上海城市空間中扮演了主要角色,特別是南京路和一般零售店成為定義城市的特徵”。正如書中所說,上海與世界上許多大城市一樣,百貨公司出現前,即使是迎合精英的零售店也不設在重要建築裡,並且也並未努力向路人展示商品。

但因百貨公司的商品種類數量,較之前的單一商店明顯激增,擴大門面成為必然趨勢。巨型建築隨之成為這種新商店的特徵。

是什麼塑造了上海的"消費基因"?

例如,美國第一家百貨公司史都華商店,就位於紐約市中心區,樓高四成,是當時首先使用白色大理石作為外牆的商用建築,時人稱為“大理石宮殿”;法國第一家百貨公司波瑪榭的新建築高四層,佔地5萬多平方米,被視作百貨公司的建築典型。

此後,這種吸睛的商店形成風潮,成為許多國際都市醒目的地標建築。這種由百貨公司帶來的城市景觀變化,也影響了上海。

按照作者考據,當時在先施和永安兩家百貨公司出現之前,上海南京路西段兩旁的建築,主要以二、三層樓的中式建築為主。1910年後百貨公司建成,高聳的尖塔成為南京路醒目的地標。為了吸引忠誠熟客之外的更多新客源,百貨公司又用巨大的櫥窗向路人展示商品。

大型的建築和櫥窗,不但造成視覺上的衝擊,甚至帶動了周邊商店紛紛加入這場視覺消費的競爭,不重視或不需要櫥窗展示的商店逐漸退出南京路,取而代之的是時尚精品的店面,這也成就了上海著名的商業中心之一,南京西路。

不僅是物理的重塑,百貨公司或許在無形中也影響了上海的精神氣質。

在講述建築和櫥窗展示對城市的影響時,作者引述了文化地理學家奎恩的一段話:“展示開始改變了都市生活的紋理,其中所呈現的豐富影像,不斷擴張的慾望物件的展示,以龐大的視覺刺激轟炸人群,影響著都市的心靈,所創造的城市經驗充滿了絢爛的片段,慾望的時刻……”

另一層面,按照書中的觀點,新文化運動期間及之後,中國知識分子關於民主、科學、男女平等、“中國人”意涵轉變等諸多爭論,正是透過百貨公司及其媒體廣告等,在很多上海市民那裡變得具體而生動。

例如,上海的永安百貨公司效仿歐美各大百貨公司,從1935年5月起發行《永安月刊》,其中電扇廣告裡靠臥著的女性,就頂著一頭時興的卷燙短髮,穿著貼身旗袍,踩著裸露雙足的高跟涼鞋——這正是當時所謂“新女性”的流行裝扮。

正如書中所說,“百貨公司是‘摩登上海’的極致表現”。過去百年間,作為一種零售業態,百貨商場已或多或少影響了包括上海在內的許多中國城市。此前消費這面大鏡子所映照出來的“城市”,不只是一個“進步文明”的消費空間,更是一個新潮思想辯論的文化場域。

如今,數字經濟已成為第四次工業革命最重要特徵。線上網購迅速發展,百貨業態逐漸式微,新的趨勢是否又將推動城市發生新的改變?這個問題需要時間給出答案。

本文(含圖片)為合作媒體授權創業邦轉載,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絡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