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對自己的定位是什麼?史上的三顧茅廬為何有兩種說法並存?

根據《三國演義》的描寫,因為徐庶事母至孝,曹操與程昱便用計騙得了徐母的親筆字跡,然後假冒徐母的名義要求徐庶離開劉備。徐庶在忠孝不能兩全的情形下,決定棄劉投曹,但是在臨去之際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這便是有名的“走馬薦諸葛”的故事。

諸葛亮對自己的定位是什麼?史上的三顧茅廬為何有兩種說法並存?

事實上,徐庶確實是母至孝的人,也是因為母親的關係才會發生日後棄劉投曹的事情。

加入劉備陣營的徐庶很快地就獲得劉備的器重,徐庶也不嫉才,隨即向劉備推薦諸葛亮,並且將諸葛亮比喻為“臥龍”,希望劉備可以見一見這位奇才,可是劉備卻未如徐庶所想的那樣,只問徐庶是否可以請來一見。不料徐庶卻表示只有親自去拜訪諸葛亮,才有辦法將此人請出來,堅持要劉備親自前往拜訪。

劉備多次往來於新野與襄陽兩地,也認識了不少隱居於鄉間的讀書人。某次向素有“水鏡先生”之稱的襄陽隱士司馬徽操討教未來的發展方針時,司馬徽明白表示:“自己只是一個儒生俗士,不瞭解現在的趨勢,要能夠了解時勢只有被稱為俊傑的人才這種本事。

荊襄一帶只有伏龍、鳳雛才夠資格被稱為俊傑

。”

劉備好奇心大起,追問司馬徽誰是伏龍、誰又是鳳雛?

司馬徽說:“伏龍、鳳雛者,乃是諸葛孔明與龐士元兩人。”

諸葛亮對自己的定位是什麼?史上的三顧茅廬為何有兩種說法並存?

有了司馬徽與徐庶的共同推薦,劉備對諸葛亮也感到興趣,因此便接受徐庶的建議,親自去拜訪這位被稱為“伏龍”、“臥龍”的諸葛孔明。

這位被稱為“臥龍”的年輕人,時年二十七歲,隨叔父諸葛玄來到荊州。後來諸葛玄死後,諸葛亮便與弟弟諸葛均在襄陽城西方二十里處的鄧縣“躬耕隴畝”。

諸葛亮身高八尺,算得上是一位高個子的帥哥,常自比自己為管仲、樂毅,周遭的朋友中,可僅僅只有崔州平與徐庶兩人認同他的說法。

大部分的人會將自己所向往的物件作為自己的目標,將自己比作管仲與樂毅的諸葛亮,顯然是將自己定位為“縱橫家”類的人物,而非一般人所熟知的“儒家”。

諸葛亮對自己的定位是什麼?史上的三顧茅廬為何有兩種說法並存?

管仲是齊桓公時期的“相”,春秋戰國時代的“相”,主要從事的是外交工作,並非治理國政,如同現在美國國務卿的角色,所以蘇秦得以佩戴六國相印,

這是說明山東六國將外交事務委由蘇秦所掌理,而非讓蘇秦來擔任治理六國國政。

至於樂毅最為人所知的乃是集五國大軍,合力攻下齊七十餘城。

從這一點上來看,樂毅應該是兵家,但是樂毅真正了不起的是聯合五國的外交能力。

試想,以蘇秦這麼厲害的人物都僅僅只能聯合六國大軍將秦國圍堵在函谷關,而無法踏入秦國一步,樂毅卻能率領五國聯軍幾乎滅了齊國,可見得樂毅在外交折衝的本事絕不遜於用兵能力。

諸葛亮將自己比作管仲與樂毅,很明顯是希望自己可以當一個外交折衝的高手,這一點從《隆中對》裡將“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等外交工作置於“內修政理”之前可以看出。

不少人認為諸葛亮之所以會選擇劉備,而非已有穩定發展的曹操或是孫權,主要是認為自己在劉備手下做事可以擁有更高的發展空間。這樣的說法,可以說對,也可以說不對。當時的劉備在荊州只是一名客將,所擁有的根據地也只是劉表暫時“借”給他的(相較於孫權的借荊州,劉表的新野才更像是借來的),沒有人知道劉備未來究竟會如何,為了可以擁有更高的發展空間才去投靠劉備,與其說是冒險,不如說是更像一場豪賭。

諸葛亮對自己的定位是什麼?史上的三顧茅廬為何有兩種說法並存?

諸葛亮是一名“現實主義者”,他所看重的不會是能不能有更好的發展空間,否則以他在荊州的人脈關係,想在劉表底下謀個一官半職不會太困難,甚至去東吳投靠長兄諸葛瑾也比投靠劉備要更具發展性。

諸葛亮看重的其實是自己的才能有沒有發展的舞臺,也就是說諸葛亮真正在意的應該是自己外交折衝的本事有沒有機會發揮。

放眼望去當今各勢力,除了劉備以外,諸葛亮到哪裡都沒有機會在外交舞臺上發光發熱,所以劉備的處境正是諸葛亮所看重的,而諸葛亮的才能也正是劉備所需求的,這才是諸葛亮選擇劉備的真正原因。

三顧茅廬是真還是假?歷史上為何有兩種說法並存?

“三顧茅廬”在歷史上被稱為一段佳話,求賢的君主不惜一連三次親自拜訪,只為了一見這素未謀面的“大賢”。君主為了證明自己的求賢之心,這段佳話被當權者當做政治樣板;讀書人為了標榜自己不願屈尊降貴,這段佳話自然也被儒生士子當作政治神話,希望自己能夠像諸葛亮一樣,遇到劉備這樣的“明主”,可是劉備與諸葛亮之間的見面,真如眾人所想的那樣“三顧茅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