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二十四史》——《史記》199:樂毅——昭王白骨縈蔓草

當初,燕王噲仰慕古人,誠心誠意禪位給燕相子之,沒想到時代變了,人們不能接受禪讓這種迂腐的觀念,這場禪讓最終導致燕國大亂,燕王噲和子之都被殺,燕國幾乎因此亡國。從此,中國歷史上傳說中的禪讓就此告終,直到曹魏和司馬氏父子時才用禪讓這個舊瓶開始裝新酒。

繼承王位的燕昭王似乎也繼承了上一代用人不疑的基因,而且他善於識人,重用樂毅等一大批人才,終於報了齊國幾乎亡燕的仇恨,可惜天不亡齊,燕昭王不幸去世,繼任者燕惠王昏庸狹隘,大約是父、祖用光了前人的遺德,祖先的基因發生了變異,他中了齊國的反間計而不覺,自作聰明地撤換了樂毅的職務,結果燕軍的勝利成果毀於一旦,樂毅更是不得已逃往了趙國。

讀《二十四史》——《史記》199:樂毅——昭王白骨縈蔓草

中國古代的君主,昏君多,明君少;暴君多,賢君少。戰國時代尤其如此,像燕昭王、燕惠王這樣父賢子不肖的情況也多得很。李白詩云:昭王白骨縈蔓草,何人更掃黃金臺。樂毅千古奇勳功虧一簣,有才能之人受制於庸君不得施展,而其後兩千多年的歷史君主對待人才更是變本加厲,令人慨嘆!

燕惠王以騎劫代替樂毅,兵敗將亡,不禁既羞且懼,一方面自己嫉賢妒能無端罷黜樂毅導致燕軍慘敗,樂毅被迫流亡趙國;另一方面又怕樂毅為諸侯所用,或者借趙國之師伐燕,乃派人致信於樂毅,強言狡辯並指責樂毅。

讀《二十四史》——《史記》199:樂毅——昭王白骨縈蔓草

信中說,先王把全燕委託給將軍,將軍為燕國大敗齊國,替燕國和先王雪恥,天下為之震動,我不敢忘記將軍的大功!因為先王辭世,左右誤導我,所以我才派騎劫代替將軍,主要是考慮將軍長年在外風餐露宿,因此召回將軍暫時休整,並共商朝政。不想將軍誤聽傳言,因此棄燕歸趙。將軍覺得這樣對得住先王待將軍的一片深情厚意嗎?

樂毅寫回信給燕惠王。信中說:臣不才,不能奉王命,以順大王左右之心,恐怕傷先王之明,並害足下之義,所以逃亡趙國。現在您派人指摘我的過失,我擔心世人不能體察當初先王收留並信用我的原因,不能體察我奉事先王的忠心誠意,所以冒昧給您回信。

我聽說賢明的君主不把爵祿偏賞給近人,而是賞賜給功勞多的人,能勝任的人就舉用他。考察才能然後授給官職的,是能成就功業的君主。而賢士衡量品行然後樹立聲譽。我看先王有超出一般君主的雄心大志,所以我借為魏國出使之機,投奔到燕國。先王選拔我於眾人之中,任命我為亞卿。我又缺乏自知之明,自以為只要接受執行命令,就能免於罪責,所以直任不辭。

讀《二十四史》——《史記》199:樂毅——昭王白骨縈蔓草

先王又與我商議說,我跟齊國有積怨深仇,故而不考慮燕國的弱小,要把向齊國復仇作為我的志向。我回答說,齊國至今保留著霸國餘業,又有多次作戰取勝的經驗。士兵訓練有素,諳熟攻戰方略。大王若要攻打它,必須與天下諸侯聯合。聯合諸侯,首先應與趙國結盟。齊國攻滅宋國,而淮北原屬宋國的土地是楚、魏兩國都想得到的地方,可以藉此與之結盟。

先王認可我的主張,就命我持符節去趙國,一切如計劃那樣順利,我歸國覆命,隨即大王發兵攻打齊國。靠著上天的庇護,先王的神武,黃河以北地區的趙、魏軍隊隨著先王到達濟水岸上,在那裡攻擊齊軍,把齊國打得大敗。輕銳長驅直抵齊國國都,齊湣王隻身逃往莒邑,齊國的珠玉財寶車甲珍器盡收入於燕。齊器設於寧臺,大呂陳於元英,故鼎反乎曆室,薊丘之植植於汶篁,自五霸以來,功未有及先王者也。

讀《二十四史》——《史記》199:樂毅——昭王白骨縈蔓草

先王認為自己的志願終於得以實現,於是割地一方賞賜給我,使我得比於小國的諸侯。我聽說賢聖之君,建功而不廢馳,終能記載於《春秋》一類的史書上;有預見的賢士,得名而不譭棄,終被後人稱頌。像先王那樣報仇雪恥,攻破了萬乘之強國,繳獲了齊國八百多年所積存的珍貴寶物,功業可以說是非常輝煌了。

等到先王辭世,還留下政令,指示執政掌權的臣屬,修整法令,慎重地對待庶出子弟,把恩澤推及到百姓身上,這些都可以用來教導後代。我還聽說過,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從前伍子胥的主張被吳王闔閭採納,吳王帶兵一直打到楚國郢都;吳王夫差不採納伍子胥的建議而逼他自殺。吳王夫差不明白伍子胥的建議能昌大吳國,所以把伍子胥沉入江中而不悔;伍子胥不能預見君主的氣量抱負,因此壯志未酬被逼迫而死。

免遭殺身之禍而建功立業,彰明發揚先王的事蹟,臣之上計也。遭到侮辱以至誹謗,毀壞先王的名聲,這是我所畏懼的事情。面臨難以預測的罪過,把倖免於燕國的殺身之禍作為個人漁利的機會(指幫助趙國伐燕之事),這是恪守道義的人所不敢為的事情。我聽說,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去國,不潔其名。我雖然不才,但也多次聆聽過君子的教誨。我恐怕您聽信左右的讒言,不體察被疏遠之人的行為,所以獻上這封信把我的心意告訴您,希望您留意。

於是燕惠王封樂毅的兒子樂間為昌國君,而樂毅遂往來於趙、燕之間,與燕國重新交好,燕、趙兩國都任用他為客卿,最後樂毅死在趙國。樂間在燕國三十多年,後來燕王喜採納宰相慄腹的計策,打算攻打趙國,向昌國君樂間詢問此事。樂間說,趙國是四戰之國,所有百姓都熟悉軍事,攻打趙國不可行。燕王喜不聽,派兵攻打趙國。趙國命廉頗還擊燕軍,在鄗地把慄腹的軍隊打得大敗,擒獲了慄腹、樂乘。樂乘與樂間同宗,於是樂間也逃到趙國,趙國攻燕。燕國割讓了許多土地向趙國求和,趙軍才解圍而去。

讀《二十四史》——《史記》199:樂毅——昭王白骨縈蔓草

燕王悔恨沒聽樂間的建議,而樂間已經身在趙國,就給樂間寫信說,殷紂王時,箕子不被任用,但他敢於直言諫諍,希望紂王聽信;商容因勸諫紂王而被貶謫,他身受侮辱仍希望紂王改弦更張。等到商朝民心渙散,獄中的囚犯紛紛逃出,國家已不可救藥,兩人這才辭官隱居。因此紂王有兇暴之名,而兩人卻不失忠誠高尚的美譽。這是因為他們竭誠為君為國。現在我雖然愚鈍,但還沒像殷紂那麼兇暴;燕國雖然不安定,但也不像殷商亡國的情形。家庭內部有紛爭,不盡述自己的意見,卻去告訴鄰里,這種做法我認為是不可取的。

而樂間、樂乘怨恨燕王不聽從他們的建議,都留在了趙國,趙國封樂乘為武襄君。第二年,樂乘、廉頗為趙將圍困燕國,燕國用厚禮向趙國求和,趙軍才解圍而去。五年之後,趙孝成王去世。趙悼襄王派樂乘代替廉頗的官職,廉頗不服從,攻打樂乘,樂乘敗走,廉頗也逃亡魏國。又十六年,秦國滅趙。

二十多年後,漢高祖劉邦經過原趙國屬地,問那裡的人說,樂毅有後代嗎?有人說,樂毅有後代名樂叔。於是劉邦把樂卿之地封賜給他,號華成君。華成君就是樂毅的孫子。樂氏家族還有樂瑕公、樂臣公,他們是在趙國將要被秦國滅掉時逃到齊國高密的。樂臣公鑽研黃老之說,在齊國很有名氣,人們稱他為賢師。他的學術來源於河上丈人,不清楚河上丈人是哪裡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樂瑕公,樂瑕公教樂臣公。樂臣教蓋公,蓋公在齊地高密、膠西一帶執教,是齊相國曹參的老師。

太史公司馬遷說,當初齊人蒯通和主父偃在讀樂毅給燕王的回信時,都曾不禁廢書而泣。——千古之下的忠臣,蒙受如此枉屈之時,誰能不讀此而落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