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謂身依日月

怨詞

王昭君

秋木萋萋,其葉萎黃,有鳥處山,集於苞桑。

養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雲,上游曲房。

離宮絕曠,身體摧藏,志念沒沉,不得頡頏。

雖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獨伊何,來往變常。

翩翩之燕,遠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進阻且長,嗚呼哀哉!憂心惻傷。

王昭君:謂身依日月

遠古的馬蹄聲循著你的琴音而來,天高雲淡的草原上傳來悠遠的琴聲,草木萋萋,秋葉飄零,那嗚咽的聲音裡充滿久遠的相思。就如這首《怨詞》一般,讓憂傷蔭翳成了故鄉的畫面:

秋天的樹木風聲婆娑,黃色的樹葉隨處飄零。空中的鳥兒圍著遠山飛翔,紛紛聚在桑樹林中放聲歌唱。是故鄉的山水養育了它們豐滿的羽毛,使它的形體和容貌格外鮮亮。是天邊五彩的雲霞,把她帶進天下最華美的深宮閨房。可嘆那深宮卻空曠寂寞,困在深宮的人如金絲鳥一般沒有自由,只有夢想和思念常常湧向心頭,心兒憂傷得茶不想喝,飯不想吃。為什麼孤獨總是湧向心房,來來往往看到的盡是人世無常?那翩躚飛舞在空中的紫燕,展翅飛向遙遠的西羌。巍巍聳立的高山橫在眼前,滔滔大河流向遠方。父親啊,母親啊,女兒出嫁的道路又遠又長,唉,憂愁的心兒滿懷悲痛和哀傷。

是的,這首《怨詞》就是出自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之手,詩裡有對故鄉的思念,有孤單無助的嘆息。遠山、近水、故鄉以及無法預料的愛情都讓王昭君的內心憂傷又忐忑。

王昭君出生在西漢南郡秭歸一個普通人家,屬於今天的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人。王昭君的父親王穰老來得女,歡喜不已,對自己唯一的女兒疼愛有加,百般照顧。王昭君天生麗質,從小便貌美如花,真的是應了那句“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的歌詞。更讓王穰驚喜的是自己的女兒還蕙質蘭心,聰明過人,琴棋書畫、詩詞歌賦望一眼便會銘記在心,張口能唱,伸手會彈。

漸漸長大的王昭君,相貌越發美麗,昭君的絕世才貌,被世人編成一句歌詞傳誦:“娥眉絕世不可尋,能使花羞在上林”,順著香溪水傳遍南郡,傳至京城。很快,王昭君以良家女的身份被選進漢宮。

生性直爽的王昭君,一進入皇宮,便感覺到一入皇宮深似海,身不由己難自由的痛苦。因為自己家庭經濟情況的限制,再加上自己以美貌和才氣而自傲,自然就不肯用錢財賄賂畫師毛延壽。早已被利慾薰心的毛延壽,向王昭君索賄不成,懷恨在心,在幫她畫像時,故意在她絕美的明眸下點了一顆喪夫落淚痣。就這樣,可憐的王昭君連皇帝都沒有見到,便被打入冷宮。如果日子就這樣一直繼續下去,王昭君的一生,怕也將要和皇宮裡其他被冷落的宮女一般,再無出頭之日,更沒有她以後人生的傳奇故事可言。可這個時候改變王昭君命運的機會來了,這個機會,也是讓她名留青史的機會。

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主動來漢朝,對漢稱臣,並請求和親,以結永久之好。漢元帝自然是不願意讓自己的親生女兒遠嫁到三千里之外的匈奴之地的,那些達官貴人也不願意讓自己的愛女嫁那麼遠去受罪。漢元帝便想從後宮眾多宮女中選出一位認作自己的乾女兒,然後去和親。後宮裡的宮女們也都躍躍欲試,但一聽說要遠嫁到匈奴,卻一個個都卻步了,此時的王昭君找到了讓自己脫離漢宮的機會,主動要求去和親。

漢元帝一聽說有宮女願意和親,心中大喜,當即就召見王昭君。當王昭君美若天仙一般站到漢元帝面前時,漢元帝整個人都驚呆了,他萬萬沒想到自己的皇宮中,竟然有如此美貌的女子。望著王昭君的美貌,漢元帝久久不能移開目光。可兩人註定了此生無緣,雖然這時候的漢元帝一心想把王昭君留到身邊,可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只好眼睜睜望著王昭君踏上了去和親的道路。

漢元帝對王昭君是真的用了心,不僅用重金給王昭君打造嫁妝,更是把應有盡有的漢朝特產作為王昭君的陪嫁,當浩浩蕩蕩的送親隊伍出發時,漢元帝親自把隊伍送出長安十里之外。

此時,正是秋風起,秋葉落,大雁南飛一路高歌之時。王昭君坐在馬車裡,掀開簾櫳,望著蒼茫的秋景,離別的愁緒湧上心頭,纖指輕撥,彈起了琵琶,唱起了歌謠,結果那些南飛的大雁聽到這哀婉的歌聲,竟然都忘記了飛翔,紛紛落了下來。從此,王昭君有了“落雁”之美名。

而漢元帝在王昭君和親三個月的時候,便生病了,臥床不起,一個月後,漢元帝駕崩。從這點來看,王昭君主動去和親,是多麼明智的選擇。

明君詞

庾信

斂眉光祿塞,遙望夫人城。

片片紅顏落,雙雙淚眼生。

冰河牽馬渡,雪路抱鞍行。

胡風入骨冷,夜月照心明。

方調琴上曲,變入胡笳聲。

王昭君:謂身依日月

這首出自北周詩人、文學家庾信的《明君詞》又叫《昭君辭應詔》,主要寫王昭君出嫁時的場景。此首詩把胡地的寒冷,月光的淒涼,琴聲的悲切,都一一融入詩行之中,刻畫出了一幅靈動的畫面,畫面中的美人面含憂傷。

後人在描寫王昭君的詩詞中,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詩詞裡總是有濃得化不開的思念與憂傷,無不帶著悲劇色彩,無不讓人流淚,讓懷念生根。其實,來到邊塞的王昭君,她的愛情與婚姻生活並不差,從民間傳說和歷史記載中都可以窺見她的幸福。王昭君對漢宮和漢元帝是沒有任何留戀與不捨的,《世說新語》裡用這樣一段話來說明王昭君如何離開漢宮的:“漢元帝宮人既多,乃令畫工圖之,欲有呼者,輒披圖召之。其中常者,皆行貨賂。王明君姿容甚麗,志不苟求,工遂毀為其狀。後匈奴來和,求美女於漢帝,帝以明君充行。既召,見而惜之,但名字已去,不欲中改,於是遂行。”漢元帝后宮裡的宮女眾多,許多宮女可能一生都無法見到皇帝。後宮裡有這麼多的美女,漢元帝自然也就無法一一顧及,便讓畫師把美女們的模樣畫出來,他相中誰,就召見誰。其實,這樣的婚姻除了性,根本無愛情和幸福可言。

她遠離漢朝最大的不捨是自己的故鄉與故鄉的親人。所以後人寫王昭君時,總是讓詩行充滿了相思,明白了漂泊流浪之苦,這樣的思念與悲切、與幸福無關,只與對故鄉、對親人的日思夜想有關。

王昭君的美貌、優雅、聰慧與才藝讓呼韓邪單于深為折服,更是讓這個君王深深愛上了王昭君。剛剛來到匈奴的王昭君,對當地的飲食極不適應,匈奴人大多以遊牧業為主,飲食大多是食肉飲乳酪,並喜以青稞做成麵食類食品來食用。王昭君每每望到這樣的食物,不要說吃了,就是聞到味道也會輕皺眉頭。呼韓邪單于望著昭君日漸消瘦的身體,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這個外表粗獷,內心細膩、柔情的漢子,怎麼能讓自己的愛妻受一點委屈呢?他便專門給王昭君建了一個小廚房,張貼出告示,用重金聘請來會做中原菜的廚師,做王昭君的御廚。

這廚師果然身手不凡,他把一隻嫩鴨洗淨,加上香菇、粉條、油麵筋(生麩和成的麵糰,用油炸後,便叫“油麵筋”)、青菜最嫩的菜心,再加上適量美食配料等。先把鴨身抹勻黃酒,粉條用開水泡軟,菜心的根部削成橄欖形,生薑刮皮、拍松,胡椒拍碎,油麵筋揉好,製成條;炒鍋加油,燒至七成熱,放入肥鴨,炸至深黃色時撈出,接下來把鴨放入清水鍋內煮熟,撈出,用清水洗去血汙,放入砂鍋內,加骨湯、姜塊、鹽、黃酒、胡椒,改小火燉約三小時,至鴨肉酥爛不脫骨時,加入香菇、油麵筋繼續燜10分鐘,再加入粉條燉滾,加入一應調料,最後放入汆熱的菜心後,即成一道美食。

菜還沒端到王昭君面前,菜香味便鑽入了她的鼻子,王昭君對這道菜大加讚賞,喜愛不已。呼韓邪單于望著王昭君快樂的樣子,幸福便也充滿了他的內心。這道菜因為王昭君而揚名,所以後人便稱這道美食為“昭君鴨”,一直到今天,山西、甘肅等地的人們還非常喜歡做這道菜來招待客人。

王昭君與呼韓邪單于就這樣幸福地生活了三年,並有了愛情的結晶,他們的兒子伊屠智伢師出生了。呼韓邪單于愛屋及烏,他們的兒子一出生,呼韓邪單于就封伊屠智伢師為右日逐王。

如果幸福就此延續,呼韓邪單于與王昭君能恩愛相守一生,相信王昭君內心的哀怨會一天比一天減少,幸福會一天比一天增多,可事實卻總是與理想相背而行,觸手可及的幸福也會如沙漏一般流失不見。

五更哀怨曲

王昭君

一更天,最心傷,爹孃愛我如珍寶,在家和樂世難尋;如今樣樣有,珍珠綺羅新,羊羔美酒享不盡,憶起家園淚滿襟。

二更裡,細思量,忍拋親思三千里,爹孃年邁靠何人?宮中無音訊,日夜想昭君,朝思暮想心不定,只望進京見朝廷。

三更裡,夜半天,黃昏月夜苦憂煎,帳底孤單不成眠;相思情無已,薄命斷姻緣,春夏秋冬人虛度,痴心一片亦堪憐。

四更裡,苦難當,悽悽慘慘淚汪汪,妾身命苦人斷腸;可恨毛延壽,畫筆欺君王,未蒙召幸作鳳凰,冷落宮中受淒涼。

五更裡,夢難成,深宮內院冷清清,良宵一夜虛拋擲,父母空想女,女亦倍思親,命裡如此可奈何,自嘆人生皆有定。

王昭君:謂身依日月

在漢宮時王昭君受到的是冷落,在匈奴,她重獲了自由,愛情美好,但兩次婚姻卻都沒有與心愛的人兒白頭到老。為什麼說王昭君在匈奴有兩次婚姻呢?因為呼韓邪單于與王昭君只度過了三年的恩愛生活,便因病離開了人世,那時的王昭君內心不僅充滿對故鄉的思念,更是充滿對呼韓邪單于的思念。

“一更天,最是讓人心傷,爹孃視我如珍寶一般地愛著,守在他們身邊雖然日子清苦,但生活卻是如此的幸福快樂。如今什麼都有,珍珠項鍊,錦衣玉食,香茶美酒,但想起故鄉,還是禁不住流下眼淚。二更天到了,回憶充滿心房。忍心來到離開父母幾千裡的地方,爹孃身體漸老,他們依靠誰來伺候?他們得不到宮中的任何音訊,日夜想著昭君,因為思念太多而讓心得不到安寧,只希望能進京城見女兒一面……”王昭君從一更天一直寫到五更天,把一個個漫漫長夜寫成了一首千古絕唱。

孤月對著迷蝶,清酒裡倒映著花容月貌的絕世容顏,此情此景怎麼能不讓遠行的遊子內心充滿相思的憂傷呢?怎能不對著故鄉的方向低吟淺唱出百般惆悵,萬般心傷?有多少相思淚,便有多少相思曲;有多少悲歡離合,便有多少相思淚成行。讀著這樣的詩行,才知道一去千萬裡,想再回去,卻成夢一場。王昭君在她的《五更哀怨曲》裡,寫出了她對父母的思念,對身世的哀怨,那麼痴心地嚮往著美好生活,可在漢宮裡卻要虛度美好青春年華。多少苦誰知道?多少淚誰知道?

從小生活在漢朝的王昭君,對匈奴的婚姻習俗自然是不瞭解和無法接受的,呼韓邪單于去世後,王昭君曾請求想要回到故鄉。那時候是漢成帝執政,但他拒絕了王昭君的請求。而根據匈奴的婚姻習俗,王昭君應該嫁給呼韓邪單于長子雕陶莫皋,也就是復株累單于,無法回到漢朝的王昭君只好與呼韓邪單于的大兒子復株累單于完婚。

王昭君最初是被迫接受了這門婚姻,但事實上她的第二段婚姻同樣是幸福的。她與復株累單于年齡相當,志趣相投,復株累單于給予王昭君的愛,一點兒也不比自己的父親呼韓邪單于少,婚後兩個人共同生活了十一年,王昭君為復株累單于生下了兩個女兒。

而王昭君的美貌、溫柔、賢惠更是贏得了匈奴人的喜歡與熱愛,她讓漢朝與匈奴之間的戰爭結束,她成了一位真正的和平天使,她讓匈奴文化與漢朝文化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

明妃曲

王安石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溼春風鬢腳垂。

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

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

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

家人萬里傳訊息,好在氈城莫相憶。

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輛皆胡姬;

含情慾語獨無處,傳與琵琶心自知。

黃金杆撥春風手,彈看飛鴻勸胡酒;

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

漢恩自淺胡恩深,人生樂在相知心;

可憐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

王昭君:謂身依日月

王安石吟詠王昭君的這首《明妃曲》,可以說是打破了古代許多詩詞大家的思維方式,從最理智、最理性的角度闡述了王昭君出塞的重大意義和重大貢獻。她的出塞無論是從個人角度,還是從國家角度來說,都是利遠遠大於弊的。其實,王昭君的出塞,如果除去她對父母的思念這一點點弊端外,再無遺憾可言。

我想,王昭君應該是一個最隨遇而安的人吧?雖然自己的詩詞裡,時時會有著無限憂傷,但那隻代表自己一時的心情,並不能代表自己一生的幸福。呼韓邪單于死後,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後母”的風俗,王昭君又嫁給呼韓邪的長子復株累單于。此時,只有二十四歲的王昭君正是風華正茂、青春煥發的年齡,她的美貌、端莊與大氣,同樣讓復株累單于心動不已,更是對王昭君寵愛有加。

為了促進漢朝與匈奴之間的和平,王昭君的兒子與女兒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王昭君從二十一歲一直到她五十四歲因病離世,都沒有離開過匈奴。匈奴人對她一直是愛戴的,離世後的王昭君被厚葬於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黃河水,後人稱之為“青冢”。到了晉朝,為避晉太祖司馬昭的諱,改稱明君,史稱“明妃”。

王昭君,一個為追求愛情而遠走天涯的美人兒,把悲苦與相思放進心裡,讓自己的愛情花在人世間一直盛開,絢麗而又盛大。來到邊塞的她,被兩個匈奴王深深地愛著,為她烹飪人間美食,為她寫盡人世繁華。而王昭君,這個心裡懷著大愛與小愛的美人兒,更是把漢朝文化傳遍了匈奴的角角落落,促進了當時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和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