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皆服務”戰略一週年,華為雲加碼雲底座

“一切皆服務”戰略一週年,華為雲加碼雲底座

華為雲“一切皆服務”戰略已踐行一年,華為雲CEO張平安在今日的演講中稱,華為雲將繼續堅定這一戰略,構築行業的雲底座。而觀察這一年,華為雲在基礎設施層面,正構建全球存算網;在開發層面,加速應用現代化;在行業化層面,透過API使能各行各業上雲。

文|趙豔秋 周路平

編|王飛飛

2022年11月7日,在深圳舉辦的華為全聯接大會上,華為雲CEO張平安稱,將繼續深化踐行“一切皆服務”戰略,構築行業的雲底座。

“一切皆服務”是華為雲去年提出的戰略。當時的背景是,雲市場已進入下半場,市場的增長主力,從網際網路賽道轉向政企行業及其下沉市場,而兩者有著非常大的不同。相當多的政企客戶已經“上雲”,但還處於“不會用,也用不好”的階段。

“我們認為華為要幫助客戶實現‘第二跳’,從‘上好雲’到‘用好雲’。”

華為輪值董事長鬍厚崑稱,這是華為雲“一切皆服務”的核心目標。

“雲計算有三層架構,IaaS、PaaS和SaaS。多年來,雖然在落地實踐中,這個三層架構遇到了一些實際問題,但業界都在遵循。”一位雲計算行業資深人士告訴數智前線,“

而華為雲相當於結合了客戶需求,基於雲的三層架構提煉出這個戰略體系。”

華為雲的“一切皆服務”戰略,提出了從

基礎設施即服務、技術即服務、經驗即服務

三個層次,嘗試去解決客戶數字化轉型中共同的難題。比如,如何結合國家東數西算戰略,如何加速企業業務的雲化,又如何深化雲的行業化。

而觀察華為雲近一年來的動作,也能更深感知到,

“一切皆服務”背後的核心邏輯,以及華為雲如何構築行業雲底座,支撐起華為集團內部和外部千行百業的數字化轉型。

01“全球存算網”將東數引流到西算

作為“一切皆服務”戰略裡最底層的存在,IaaS的部署和技術架構革新,依然是全球公有云廠商爭奪最激烈的領域之一。

今年3月,國家“東數西算”工程正式啟動。當融合了東西部一體化的“新型算力網路體系”構建起來後,東部算力需求將有序引導到西部。事實上,一些東部一線城市已經無法再容納更多的基礎設施資源。未來,資料的跨區域流動會變得非常頻繁。

東數西算的落地中,僅在西部構建大型資料中心還遠遠不夠。如何能讓更多的業務和資料離開昂貴的東部大城市,執行在西部核心樞紐上, 是接下來的關鍵。這需要解決三個關鍵問題:時延、安全和使用者無感知

華為雲也是首批實踐將東部業務,“引流”到西部的雲計算企業。

“東數西算”之所以能實現,一個前提是業務和資料本身有“熱溫冷”之分。本次會議上,張平安透露,華為已將集團內部的3100多個企業應用進行了分析,得出的結論是:其中90%的應用系統都是溫冷業務。也就是說,2700多個應用系統、700PB的資料,都可以執行到華為雲在貴州和內蒙古的資料中心。“如果深入分析並針對業務做好設計,還可以將更多的業務搬遷到西部核心樞紐。”張平安說。

“一切皆服務”戰略一週年,華為雲加碼雲底座

這也與今年9月中國智慧計算產業聯盟牽頭髮布的東數西算基礎設施白皮書中的結論一致,佔據資料總量約95%的溫冷資料,更適合“西算”。

自己造的降落傘自己先跳。據瞭解,

華為內部關鍵業務系統ERP已經完成了雲化改造,替代了外國企業的方案,由華為雲支撐

。改造背後,華為對資源和算力進行了重新分配。ERP系統大部分屬於溫冷資料,很多資料都已放在了貴州和內蒙的資料中心,與其他系統的結合,還提高了企業的運營效率。

為了實現“東數西算”以及滿足千行百業的應用要求,華為雲構建全球存算網KooVerse,推出了三層架構CloudOcean、CloudSea 和 CloudLake,比如雲邊緣樞紐CloudLake最接近使用者端,提供5ms以內的超低時延覆蓋;CloudSea是城市樞紐,時延覆蓋在10ms以內;在貴州、內蒙古和安徽等地規劃建設的百萬節點CloudOcean雲核心樞紐,提供30ms時延的雲資源,來匹配不同業務對時延的要求。

“一切皆服務”戰略一週年,華為雲加碼雲底座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張雲泉認為,算力若像電力一樣方便取用,關鍵需要統一標準和實現智慧化排程,構建起“算力插座”,這需要底層硬體的通用性和軟體棧的打通。

但這裡有一個問題,現在的雲應用都是基於指定Region(地域)開發和部署,很難跨Region拆分和自由流動。這給冷熱資料的分離帶來了挑戰。華為雲提出了KooVerse Regionless架構,使用者不必指定服務的區,能讓應用自動執行在多個Region的資料中心,實現全域性自動部署和動態調整。

比如,華為雲對直播業務進行了基於Regionless架構的改造,直播業務被拆分成三個單元:與使用者互動頻繁的推拉流屬於熱單元,彈幕和轉碼等屬於溫冷單元。不同的業務單元可以自動執行在北京、烏蘭察布或貴安,讓溫冷單元成本降低了20%以上。

為了滿足企業不同業務和資料上雲的安全要求,華為云為客戶也提供不同安全等級的雲上專區服務。“雲是最安全的,不需要有任何的顧慮。”張平安說。

02“應用現代化”已是必由之路

除了基礎設施層面外,華為在軟體和開發層面,推出了最多的技術和平臺,並提出

“應用現代化是數字化轉型的必由之路”

“應用現代化”最早講的是對舊應用進行雲上現代化改造的過程。舊應用通常是單體式、面向物理機部署,它們很難更新和擴充套件,而且擴充套件的成本不菲。強調雲化的應用現代化,由此獲得了業界共識。

而在當下數字化轉型大潮中,

雲計算廠商如微軟Azure、華為雲等加碼應用現代化,包括重構軟體開發的流程和方式,提供、升級一系列雲化的平臺和工具,目的是進一步降低客戶的開發門檻和成本。

“一切皆服務”戰略一週年,華為雲加碼雲底座

值得關注的是,最近幾年,

市場對國產化也提出更多需求,這也給應用現代化帶來了新的要求。

從最底層晶片、作業系統、資料庫,到上層的雲原生軟體,正在形成完整的自研技術體系。

應用現代化通常包含了低程式碼、DevOps、AI大模型、微服務、Serverless等一系列方式。

以低程式碼為例,它讓一線業務人員也可以參與到應用的開發構建中。一位面向製造業的雲計算人士告訴數智前線,行業裡最懂需求的是業務人員本身,現在需要把開發工具交到他們手中。然而,低程式碼在行業中仍面臨滲透率不足,資料併發量太高時穩定性不強,以及能否滿足數字化深水區的需求等問題。

華為雲推出了Astro低程式碼平臺,目前覆蓋輕應用、複雜應用等多個開發場景。長安汽車採用Astro低程式碼平臺,已構建了營銷雲圖、計劃排產等10多個應用,開發者數量提升兩倍,開發時間從3個月降低到9天。

同時,華為雲推出DevCloud開發雲,融合資料治理、AI開發、數字內容開發等能力,形成一個一體化的軟體開發工作臺,提高開發者的效率。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資料庫,它是一切應用的基石

。數智前線瞭解到,

華為內部的ERP系統已經部署上線了700TB的Gauss資料庫,替代了原有的Oracle

;華為終端雲部署上線了6PB的Gauss資料庫,替代了原有的MySql 。這些是交易型資料庫,是資料庫產品中最難攻克的。

有資料庫資深人士告訴數智前線,銀行是Oracle等國際資料庫巨頭最堅固的堡壘,但2020年以來,一些銀行核心系統的資料庫,已開始國產化程序。背後驅動因素主要有兩個:

一是中國資料庫企業,向雲端遷移的速度超過美國,而云原生資料庫已取代傳統資料庫成為市場主流;二是國家資訊科技創新發展戰略。

華為雲Gauss資料庫已在工行、招行、郵儲等銀行的核心業務系統上線使用。張平安稱,中國需要在交易型資料庫中有一個新的選擇。

郵儲銀行CIO牛新莊透露,郵儲銀行已完全採用了國產分散式架構系統,實現了全量業務全天候的國產化

,為全行6億多個人客戶,提供日均20億筆的處理能力。在9月底的三季度結息中,新系統僅用了23分鐘就完成了原來Oracle系統70分鐘才能完成的操作。

“不僅僅是替代,是全方位的超越。”牛新莊稱。

“觀察華為的一系列工具和技術,它不僅強調替代,更強調先進性。”一位分析機構人士稱。市場調研機構Gartner的最新報告稱,到2025年,中國企業在資料庫市場至少將達到50%的市佔率。

而為了加速應用現代化的程序,在全聯接大會期間,華為雲聯合中國軟體行業協會、行業客戶、軟體提供商、諮詢機構等,共同成立“應用現代化產業聯盟”。

03

行業化成大廠發力方向

加速行業化,解決垂直行業使用者的開發和數字化轉型問題,也是雲計算廠商的一個動向,這是下一步贏得市場的關鍵。

行業化並不是一個新概念。但業內普遍認為,

針對特定行業的某一場景,提煉出共性,並透過標準化API介面對外提供,幫助行業企業快速建立能力,是目前業界普遍認可的模式

。而這樣的行業化,被認為才剛剛開始。

一位雲行業資深人士告訴數智前線,無論是海外的亞馬遜AWS、微軟Azure,還是國內的華為雲、阿里雲都在開啟這一模式。如華為雲在去年釋出開天aPaaS平臺,今年上半年對外發布工業、政務、煤礦、教育等aPaaS。

德勤在2022年初預計,未來18到24個月,行業雲是業界發力的一個方向。

5年內行業雲的規模將達到6400億美元

“只有當行業API被企業大規模呼叫,才會真正形成行業雲。目前,行業雲的規模還遠未達到。

”德勤中國雲服務主管合夥人劉俊龍告訴數智前線。

值得注意的是,在進行行業化的過程中,華為雲的一個關鍵動向是解決特定根技術,如工業軟體。

畢竟工業軟體是

企業創新的靈魂載體。

“一切皆服務”戰略一週年,華為雲加碼雲底座

在大會期間,張平安告訴與會者,根據統計,

全球工業軟體有54%來自美國,40%來自歐洲,只有6%來自中國。

經過多年發展,歐美已擁有成熟的核心技術、大量工業知識和資料,構建了很強的生態。對於新進入者來說,形成了較高的產業壁壘。

但中國工業軟體也面臨新機會。當前工業軟體大都是單機軟體,使用門檻高、成本高、交付週期長。為適應數字化轉型的需求,工業軟體急需向雲化轉型。“這是一個利用雲計算框架變革的機會窗。”

張平安透露,在工業軟體領域,最苦最難的是需要大量的科學家構建核心引擎,投資巨大。華為雲正聯合國內工業軟體夥伴,引入科學家和行業專家,

在雲上構建幾何模型建模、圖形渲染、資料模型驅動等10大工業軟體核心引擎,在雲上構建工業基礎資源庫,

工業軟體夥伴能基於這些根技術,快速地構建不同領域的專業軟體,實現彎道超車。

工業軟體專精特新企業湃睿科技技術總監周海偉博士告訴數智前線,他們的軟體已基於上述服務,開發了雲化版本,針對中小企業市場。

周海偉博士認可這樣的聯合研發模式。“國外達索、西門子等工業企業在研發上的投入每年是數億元,我們根本無法PK。但如果部分行業共性技術由華為牽頭承接,我們專注於自己的know-how,幾家綁在一起,就有更大的機會。”

同時,華為也開放了電路設計、機械結構設計等自身工業場景,牽引相關工業軟體企業實現突破。數智前線從一家與華為合作的企業處獲悉,在與華為需求進行對接和反覆迭代下,該企業已完成相關軟體開發,在實戰和高壓強下獲得成長。

“在此,我也希望有更多企業能把自己的業務場景開放給國產工業軟體,幫助國產工業軟體快速成長。” 張平安在會議上呼籲。

這次會議上,華為雲進一步推出了面向電力、公路等行業沉澱出的行業API。其中不少是華為雲配合軍團,與合作伙伴開發推出的。

一位業內資深人士告訴數智前線,行業化是一個逐步迭代的過程。透過跨界合作,資料共享,聯合ISV、軟體開發商、開源技術供應商等第三方生態力量,合作、磨合中逐步摸索出一條路。

“一切皆服務”戰略已經踐行一年,張平安在演講的總結中稱,

華為雲將繼續堅定“一切皆服務”戰略,構築行業的雲底座

,會在基礎設施即服務層面

構建全球存算網

,在技術即服務層面

加速應用現代化

,在經驗即服務層面,繼續

使能各行各業上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