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令風物|種豆南山下

時令風物|種豆南山下

今日處暑節氣,氣象意義上的秋天正在到來。

秋天是一個收穫的季節。此時的時令風物,我們也許要去菜市場裡尋找。山水田園,是最具詩意的存在;而菜市場,是最具煙火氣的地方。山水田園和菜市場,因為大自然的饋贈而連線起來。

夏秋時節的菜市場裡,有一樣菜蔬堪當大任,它就是毛豆。

毛豆的學名是大豆,古名為“菽”。大豆原產中國,很早就被馴化和栽培。從古至今,這種植物都與中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在古代,“五穀”的範疇雖有變遷,但“菽”始終位列其中。並且,“五穀”之中,麥、稻、黍等都是禾本科植物,大豆則是少有的非禾本科穀物。

夏秋兩季,毛豆上市,這其實是大豆的“青年期”。你看,毛豆的植株挺立,豆葉繁茂,枝條上掛滿一列列整齊的豆莢——大自然安排出的秩序之美,專治各種強迫症。青綠的豆莢,有著毛茸茸的手感,形狀飽滿,凹凸有致,如同健壯農人的胳膊和小腿肚。每個豆莢中包含著兩三顆豆粒,剝出之後,只見豆粒圓潤,邊緣上包裹著白膜,透著新鮮的氣息。人們對毛豆是如此熟悉和厚愛,甚至用它的名字來命名一種顏色——豆綠。

在滬蘇浙皖地區的鄉村,幾乎家家戶戶的菜地裡和門前屋後,都會種植毛豆。記得兒時在皖東農村,這個時節,每天大人都會用鐮刀砍下幾株毛豆,拿回家裡,交給小孩子去剝。碧綠的豆粒落到白瓷碗裡,漸漸積滿,一個上午就這麼消磨過去,而中午的一道菜也有了著落。

新鮮的毛豆,不用太複雜的烹飪,炒著吃就行,可以搭配青椒、雞蛋、肉絲、醬瓜、豆腐乾……仔細一看,這豆腐乾,不就是毛豆的“表兄弟”嗎?

時令風物|種豆南山下

毛豆的“下一站”是黃豆。大豆在秋季成熟,植株和豆莢、果實都變成金黃。乾燥縮水的成熟豆粒,就是黃豆。黃豆的吃法,更加千變萬化:可以炒熟了來吃,也可以壓榨了來取豆油,磨碎了來做豆漿,加工了來做豆製品——豆腐、豆乾、豆皮、腐竹、素雞、百葉(千張)……黃豆用水發了後,則是鮮嫩的豆芽。即便是我們吃的牛羊肉,其中也有大豆的功勞,因為它是重要的飼料來源。

我敢說,如果沒有大豆,中國人的菜市場將失色一半。

中國人的詩歌裡,也必須要有大豆。《詩經·七月》中寫道,“六月食鬱及薁,七月亨葵及菽”。農曆七月,就是煮豆子、吃豆子的時節。傳說是曹植所作的《七步詩》中則寫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如果沒有豆子作為依託,曹植也很難化險為夷啊。

偉大的田園詩人陶淵明,則是直接參與了大豆的田間管理:

歸園田居•其三

東晉 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陶淵明不願做官,隱居在柴桑縣南山(在今江西省廬山附近)腳下。“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陶淵明種豆子的熱情很高,但其水平和效果一言難盡。這,也許是他的自謙與自嘲吧。即便如此,他依然披星戴月地耕種,“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可見,人家在乎的是享受過程,而不是結果。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多美的意境啊。秋日的黎明或者傍晚,你行走在鄉野田間,踏著枯黃的野草,褲腳管掠過兩旁的茅草。你聽著秋蟲的鳴叫,小蚱蜢四處逃散,鷓鴣倏忽從草叢中飛出。你不經意低頭一看,鞋子、襪子、褲腳,全部溼透了。衣服被露水沾溼沒關係,我只要我的豆子,和我想過的生活。(大詩兄)